第12章 向敏中查案
古今中外的動物打一生肖 南瓜烏龜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宋真宗景德二年的一天,位於河南府下轄的一個僻靜小縣衙,突然迎來了一隊面色鐵青、情緒激憤的村民,他們簇擁著一名五花大綁的小和尚,步履沉重地踏入衙門。
這小和尚身著破爛不堪的僧袍,其上附著厚厚的塵埃與刺目的血漬,面露無助與哀惶之色,顯得格外惹人注目。然而,周圍的村民們卻沒有絲毫憐憫,個個怒目圓睜,似欲將他生吞活剝。
縣令聞訊立刻升堂審案,村民們一見到縣令,便不約而同地撲通一聲齊齊跪倒在地,異口同聲地發出震耳欲聾的呼喊:“青天大老爺,我們都是附近老實巴交的村民,這個披著袈裟的惡僧,趁夜潛入民宅盜竊財物,更可惡的是他還誘拐村中的婦女,甚至行兇殺人後拋屍荒野。懇請大人明察秋毫,依法嚴懲此等敗類!”
縣令聽罷,心中驚駭不已,意識到此案非同小可,於是果斷命令村民們詳述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原以為只是一個尋常的過客,這名雲遊各地的小和尚,在景德二年的一個傍晚,終於抵達了這個深藏在河南府境內的小村落。當夜幕降臨,星辰點點,疲憊不堪的小和尚叩響了一戶農舍的大門,請求借宿一晚。
農戶見他是個陌生的僧侶,警惕之心頓起,斷然回絕了他的請求。然而,小和尚那狼狽的模樣和幾乎耗盡的最後一絲氣力,讓農戶看在眼裡,心裡不禁泛起了幾許同情。經過小和尚苦苦哀求,農戶最終拗不過,只得答應讓他在自家門前閒置的馬車車廂裡暫且棲身。
次日清晨,東方微曦,農戶早早起身,卻發現家中一片狼藉,原本珍藏的金銀首飾離奇失蹤,更為驚人的是,他的妻子竟也在深夜不知所蹤。農戶腦中瞬間閃過昨夜那個臨時投宿的小和尚,遂匆匆趕至馬車旁,卻只見車廂空蕩,小和尚已然消失無蹤。
農戶心頭疑竇叢生,認定丟失的財物與妻子的失蹤定與這位神秘的小和尚脫不了干係。憤怒與焦急交織之下,他緊急動員了親朋鄰里,一同踏上了尋找小和尚蹤跡的曲折之路,誓要查明真相,找回失物和親人。
隨著村民們集結在村口,他們注意到路邊的荒草叢中赫然出現了一串凌亂的足跡,顯然有人在此經過。眾人毫不猶豫地循著這一線索步步深入,不久之後,一口久已被遺忘的枯井映入眼簾,從中傳出陣陣令人毛骨悚然的哭聲。
村民們圍聚在井邊探頭望去,只見井底深處,那名昨日來訪的小和尚蜷縮一團,而在他對面,一具滿身血汙、慘不忍睹的女屍靜靜地躺在冰冷的石板上。
情急之下,眾人迅速找來繩索,小心翼翼地將小和尚以及那不幸的女屍拉扯出井口。主人一眼認出,那具屍體正是自己失蹤的妻子,看到小和尚身上同樣沾染了血跡,且滿臉恐慌,他頓時氣血上湧,幾乎站立不穩,指著小和尚痛斥道:“你這個和尚,我好心收留你一夜,你為何恩將仇報,不僅偷走我家財寶,還拐帶乃至殘殺了我的妻子?”
小和尚面對指控,臉色蒼白,嘴唇顫抖,極力辯解:“那位女施主並非貧僧所害啊!”然而,人群中的憤怒並未因此消減,一位村民厲聲打斷:“跟他說這麼多做什麼?直接把他送到縣衙,讓大老爺給我們評理斷案!”話音未落,村民們一致贊同,隨即簇擁著小和尚,浩浩蕩蕩地向縣衙進發,一場關乎生死與真相的審判即將在那裡上演。
縣令聽罷村民們陳述,立即雙管齊下,一方面差遣仵作火速前往案發現場驗屍取證,另一方面則威嚴地瞪視著小和尚,厲聲道:“你這膽大妄為的和尚,最好現在就如實道來,否則,待會兒皮肉之苦可有你受的!”
小和尚聞此言,早已嚇得渾身戰慄如篩糠,他語無倫次地為自己申辯:“我真的沒殺害那位女施主啊!我只是急於趕路,不小心滑倒,才墜入那口枯井之中,至於井中為何會有女屍,我也是一頭霧水。”
縣令聞言,眉頭緊鎖,厲喝道:“夜半時分,你不在馬車裡安歇,卻說什麼趕路?這分明是狡辯,看來不用點兒手段,你是不會說實話的!”
小和尚聽罷,淚水漣漣,帶著哭腔連連叫屈:“大老爺,我說的句句屬實,真的未曾殺害女施主,我和她之間既無舊怨,也無新仇,有何動機要對她下此毒手呢?”
縣令見小和尚仍矢口否認,心頭怒火熊熊燃燒,當下下令衙役對他施以酷刑。一頓鞭笞下來,小和尚已是皮開肉綻,痛苦難耐。
片刻後,縣令示意衙役暫停用刑,再次逼問小和尚,但小和尚依然咬定自己無辜受冤。
縣令見狀,愈發堅信其中有詐,狠心命令衙役再度動刑。如此反覆數次,小和尚早已被打得氣息奄奄,生命垂危。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堅持自己是清白無辜的。
小和尚看著縣令根本聽不進他的申訴,只是不斷加碼刑罰,心中絕望地想:反正早晚都得死,與其這樣忍受折磨,倒不如索性承認了,或許還能少受些痛苦。於是,小和尚橫下一條心,強忍著傷痛,開始編造了一個故事。
“罷了,我……貧僧願意招供,其實,我與那位已故女子私下有著不可告人的關係,我們計劃共謀私奔。那一夜,我特意找藉口在她家借宿,沒想到男主人堅決不同意,我只好退而求其次,躲在了她家門外馬車的車廂裡過夜。”
午夜時分,我偷偷翻過圍牆進入院子,試圖說服她隨我逃離。她確實攜帶了一些金銀細軟準備遠走高飛,兩人趁著夜色逃出了村莊。然而,天色漸明之際,我意識到,一個和尚攜帶著一個女子行走江湖,必會引起他人注意和猜忌。一時衝動之下,我做出了極端決定,用隨身攜帶的匕首狠心結束了她的生命。
隨後,我慌亂之中將屍體拋入了那口荒廢的枯井中,哪知慌亂間腳下不穩,竟然也隨之跌入井內。那些被盜取的珠寶首飾以及行兇的匕首,大概在我掙扎時遺落在井邊,後來被不明人士撿走。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仵作完成了現場勘查返回縣衙,報告縣令說,死者確係因利器貫穿要害致死,死亡原因與小和尚描述的情節相符。這讓縣令信以為真,認定小和尚所述即為實情,旋即依照律法判定了小和尚死刑,並將該案卷宗整理齊全,上報上級官府進行進一步複核審查。
主持複審此案的乃是時任河南府長官的向敏中,此人乃北宋朝廷赫赫有名的大員,曾深受宋真宗的信任與賞識,一度位極人臣,坐上宰相之位。然而,因其在購宅糾紛和婚事糾葛中對皇上撒了謊,觸怒聖顏,被貶黜出京,輾轉來到了洛陽任職。
向敏中接過小和尚案件的卷宗,初讀之下,感覺案情看似並無太大疏漏。然而,憑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很快捕捉到了其中難以忽視的四大疑點。
首先,儘管小和尚已在嚴刑拷打下認罪,並詳細講述了所謂的行兇過程,但他卻無法準確描繪出兇器的形態特徵,這一點違背了常理,兇手往往會對使用過的致命工具印象深刻。
其次,小和尚聲稱金銀細軟連同那把沾滿血跡的兇器均遺留在井邊,被人拾走。人們可以理解竊賊會覬覦財物,但誰會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撿一把明顯帶有命案痕跡的兇器,這不是主動往牢獄之災上撞麼?
再者,小和尚表白與女子有私情,蓄謀已久的私奔計劃又怎會在黎明將近這樣的簡單理由下,臨時做出喪心病狂的殺人舉動?這種前後矛盾之處令人生疑。
最後,據當地村民和受害人家屬證實,小和尚在此之前從未在村裡出現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陌生人。那麼,他又如何與被害女子建立起秘密關係,何時何地開始勾搭在一起的呢?這個問題猶如一塊巨大的謎團,亟待揭開。
在幽暗的審訊室內,沉重的鐵門緩緩開啟,帶起一陣令人窒息的寒意。向敏中踏步而入,銳利的眼神如鷹隼般緊盯著那端坐在角落的身影——一位披著破舊僧衣的小和尚。曾經那雙明亮的眸子,此刻已黯淡無光,彷彿世間的一切希望都已被殘酷的命運所吞噬。
向敏中拉開椅子,坐定,他必須探明這起撲朔迷離的案件真相。但小和尚的開口卻並非他所期待的案情重述,而是一番玄奧難明的佛家因果之論。
“今生果,前世因。”小和尚聲音沙啞而低沉,彷彿每一個字都承載著無法言說的沉重,“是貧僧前世欠下了那位女施主的命,今生註定該有此報。”
這番話語在向敏中聽來,更像是逃避,而非真正的認罪。他感到一陣莫名的焦躁與不安,直覺告訴他,這背後必定隱藏著更加深邃且不可告人的秘密。於是,他揮了揮手,決定將這位奇怪的囚犯暫時收押,等待明日的再次審問。
然而,隔日當晨曦初露,再次面對小和尚時,向敏中所得的仍舊不是案情的進展,而是一遍又一遍如同魔咒般的呢喃:“是小僧欠了她一條命,我已認罪,償命便是。”
那聲音裡透露出的絕望與堅定,讓向敏中的心也不由得一沉。他知道,想要揭開這層迷霧,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的案件中,似乎隱藏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命定與救贖。
夜色如墨,小和尚的身影在牢房內顯得愈發孤獨而決絕。他眼中閃爍著一種赴死的決心,但向敏中卻堅信,真相絕不會如此簡單。
第三次提審,向敏中坐在昏暗的燈光下,緊盯著小和尚那張面無表情的臉。他一遍又一遍地追問案件的疑點,試圖從小和尚口中撬出更多的線索。然而,小和尚卻彷彿一座冰冷的石像,任由向敏中的問題像石子般投入平靜的湖面,卻激不起半點漣漪。
終於,向敏中怒了,他的聲音中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你以為一死就能了結所有事嗎?真兇還在逍遙法外,死者的冤屈無人能伸張!你對得起那冤魂嗎?”
這句話像是一記重錘,狠狠擊在了小和尚的心頭。他眼中閃過一絲驚恐與愧疚,隨即淚水奪眶而出。他顫抖著嘴唇,終於向向敏中吐露了實情。
原來,案發當晚,小和尚因無處可去,便借宿在受害者家門口的馬車廂內。車廂的硬板讓他睡得並不安穩,半夜時分,一陣響動將他從夢中驚醒。他悄悄掀起車簾往外一看,只見一個蒙面人攙著一個女人,正鬼鬼祟祟地從院子裡往外爬。蒙面人揹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腰間還藏著一把刀。兩人沒費多大功夫就翻出院牆,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小和尚害怕被誤會,更怕惹上麻煩,於是趁著夜色倉皇逃離了現場。他本以為這樣就能躲過一劫,卻沒想到最終還是被捲入了這場懸疑重重的案件之中。
在月色籠罩的深夜,小和尚為了躲避大路上可能的耳目,選擇了一條偏僻的小路。然而,月黑風高,他辨不清方向,一不留神,竟然踏空跌進了一口幽深的枯井。
預想中的頭破血流並未到來,他竟落在了一個軟綿綿的物體之上。小和尚驚恐萬分,顫抖著雙手摸索,觸碰到的竟是一具冰冷的女屍。他嚇得魂飛魄散,心跳如擂鼓,完全不敢動彈。
漫長而煎熬的一夜終於過去,天色漸亮。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探出頭,這才發現,井底的女屍正是那晚被蒙面人帶走的女人。她的面容慘白,雙眼緊閉,彷彿仍在沉睡中,卻又透露出一股說不出的詭異。
向敏中聽完小和尚的敘述,心中湧起一股寒意。案件中的重重疑點此刻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釋。然而,小和尚並未看到蒙面人的長相,也沒有提供其他有價值的線索,這該如何追查真兇呢?
向敏中沉思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心中已有一條妙計浮現。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案發的村莊迎來了一位陌生的外地商人。他身著華服,手持行囊,一副遊歷四方的模樣。這位商人在村子裡逗留了數日,成了村民們茶餘飯後的熱議物件。
他常常光臨村口那家小飯店,一邊品嚐著地道的鄉村美食,一邊與村民們閒聊。商人談吐風趣,總能講述一些旅途中遇到的離奇故事,引得眾人紛紛圍觀。村民們也樂於與他分享村裡的新聞軼事,彷彿他的到來為這個小村莊帶來了一絲別樣的氣息。
一日,商人在村裡閒逛時,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婆婆突然湊上前來,神秘兮兮地問道:“先生,您可曾聽說過我們村裡發生的那起命案?”
商人點了點頭,故作驚訝地回答道:“哦,那起案子嗎?我聽說過,聽說兇手已經伏法了,是個小和尚,對吧?”
老婆婆聞言,臉色一變,驚聲道:“小和尚真的被殺了?”
商人肯定地點了點頭,老婆婆卻長嘆一聲,搖頭道:“唉,可惜了那孩子,他本不該承擔這樣的罪名。”
商人心中一動,故作不解地問道:“婆婆何出此言?那小和尚圖財害命,不是罪有應得嗎?”
老婆婆撇了撇嘴,低聲說道:“您有所不知,那孩子其實是被人冤枉的。真兇另有其人,是我們村的一個少年。”
商人聞言大吃一驚,表面上卻強作鎮定,追問道:“哦?婆婆何以如此肯定?”
老婆婆壓低了聲音,神秘兮兮地說道:“官府不是一直找不到兇器嗎?那晚我起夜上茅房,正好看見那少年提著一把帶血的尖刀慌慌張張地回家。我猜他肯定是兇手。”
說著,老婆婆面露愧疚之色,嘆道:“我當初害怕,沒敢說出來,總以為官府能查出真相。卻沒想到會冤枉了那個孩子。”
商人心中一陣激動,他追問道:“那少年可曾離開過村子?他的家在哪裡?”
老婆婆指了指不遠處的一間破舊小屋,低聲說道:“那小子一直待在家裡遊手好閒,就是那間屋子。”
商人點了點頭,心中已經有了計較。他又與老婆婆閒聊了一會兒,便藉口有事匆匆離開了。他知道,自己離揭開這起懸疑重重的案件真相,已經越來越近了。
不久之後,一個龐大的捕快隊伍突然湧進了這個平靜的村子,他們步伐匆匆,目標明確,直接將那少年的家團團圍住。經過一番激烈的抓捕,少年最終束手就擒,被帶回了官府。
在向敏中的親自審問下,捕快們迅速在少年的家中找到了那被害人家中失竊的財物,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們還找到了一把尖刀。經過專業的檢驗,這把尖刀上的血跡與被害女人的傷口完全吻合,確鑿無疑地證明了它就是殺害女人的兇器。
面對鐵證如山,少年心知事情已經敗露,再也無法抵賴。他垂下了頭,聲音顫抖地開始交代事情的經過。
原來,那個被害的女人容貌出眾,美麗動人。她的丈夫因為害怕她的美貌引來別人的覬覦,所以總是將她禁錮在家中,不讓她出門。這個訊息傳到了少年的耳中,他好奇心重,便趁著男主人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翻牆進入院子,躲在女人的窗下偷看。
那一眼,他就被女人的美貌深深吸引,心中湧起了一股無法抑制的衝動。他鼓起勇氣,推開了女人的房門,走了進去。女人初時驚慌失措,但少年的甜言蜜語很快便打動了她的心。
於是,在那個寂靜的夜晚,兩個人逾越了道德的界限,走到了一起。此後,只要男主人不在家,少年就會偷偷來找女人,他們在閒談中,少年得知了女人家中財物的藏匿位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感情越來越深,他們開始計劃私奔。案發當晚,少年和女人一起盜取了家中的財物,準備連夜逃離。然而,就在半路上,女人突然反悔了,她覺得少年整日遊手好閒,沒有前途,跟著他不會有好日子過。於是,她決定返回家中。
少年驚恐萬分,他擔心女人回家後會揭露他的罪行,於是狠心抽刀殺死了女人。之後,他將女人的屍體扔進了枯井中,自己則倉皇逃回了家。
第二日清晨,曙光剛剛灑滿大地,少年聽聞小和尚竟成了這起命案的替罪羊。他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喜悅,彷彿卸下了千斤重擔,以為自此可以高枕無憂,逍遙法外。
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就在少年以為一切已塵埃落定之時,官府的差役們卻悄然出現在村莊之中。他們喬裝打扮成商人模樣,悄無聲息地展開了調查。經過一番巧妙的設計,他們終於探出了事情的真相。
當真相大白於天下之時,向敏中作為縣令,果斷地依據律法判處了少年斬首之刑。而小和尚,那個被冤枉的無辜之人,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清白,被無罪釋放。
向敏中為民請命,智擒真兇的事蹟迅速傳遍了四方。他的英勇與智慧,不僅為當地百姓帶來了正義與安寧,更在千古流傳中成為了不朽的傳奇。人們紛紛讚譽他的英明與公正,將他視為正義的化身,永遠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