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本名“匡義”,宋朝開國後因避其兄趙匡胤名諱而改名“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炅”。

宋太宗趙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後周檢校司徒趙弘殷(後追封宋宣祖)與杜氏(昭憲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趙匡胤之弟。本名“匡義”,宋朝開國後因避其兄趙匡胤名諱而改名“光義”,即位後又改名“炅”。

趙匡胤突然駕崩,趙炅匆忙登位。他即位後,繼續推進其兄未竟的統一事業,迫使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和吳越王錢俶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隨後乘勝攻遼,試圖奪取燕雲地區,卻兵敗高梁河,自己也中箭受傷,倉皇逃走。雍熙三年(986年)再度發兵北伐,亦被遼擊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此外,他對定難軍(党項)、靜海軍(交趾)等唐末以來割據的邊疆藩鎮的用兵亦未能成功。他奉行守內虛外政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建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並大規模擴大科舉取士,加強“重文”風氣。他採取治國馭將方針,明顯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並最終構成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內容。

宋太宗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駕崩,諡號“諡號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後加諡“至仁應運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永熙陵。享年五十八歲。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趙炅第三子趙恆即位為帝。改年號鹹平。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呂端等為相,勤於政事,促成“鹹平之治”。與此同時,宋朝在西部的軍事退縮,促成了夏州党項政權的崛起。在數次交戰後,宋遼關係由對抗逐漸轉向和解。

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文曲星包拯出生。

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張齊賢因酒後失儀被罷相,次年(1001年)由呂蒙正、向敏中同時拜相,但二人均未能久居相位。因此,在鹹平年間,最受趙恆信任的還是李沆。李沆主張以靜治國、政簡少變,對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努力堅持,敢於不避權貴、不講私情,雖在改革弊政、制訂對遼夏的戰略上持消極態度,但趙恆在此時期沒有任用小人,本人行為也較少越軌,或許都與李沆有關。

宋真宗趙恆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出自他撰寫的《勵學篇》。

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而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殿道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趙恆駕崩於延慶殿,享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群臣為其上諡號為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十月十三日,葬於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