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津危急,島國陸軍傾注數個主力師團,力圖一舉解決華北問題。整個華北平原已無險可守,日機械化部隊可以肆意逞兇,其戰略進軍方向可能會沿津浦線和平漢線南下,橫掃華北、江淮和江南。

敵倚仗機械化優勢,利在速戰。我們對敵制勝的辦法就是事事與之相反——它想速戰速決,我就以持久消耗戰的策略,使之疲弊。

國府意圖打破島國的戰略,決策以主動出擊的姿態,把駐滬日海軍陸戰隊趕下海,剷除滬上敵據點。打亂敵戰略部署和既定計劃,將戰線拉長、拉久,分散敵戰略進攻兵力。

以空間換時間,充分利用長江中下游沿江山地湖川水網多、地形複雜的天然屏障,抵消敵機械化的優勢,消耗敵軍,與敵打持久戰。

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在於,華北遠離美英列強的利益核心區,而滬上號稱“東方巴黎”,西方列強有巨大的利益。在此開戰,把歐美列強牽扯進來,引起國際關注,令敵顧忌,從而爭取國際干涉和援助。當時國府對國聯和九國公約國家干涉依然寄予很大的希望。

國軍最初投入淞滬戰場的兵力是京滬警備司令張文白指揮的87、88、第2師補充旅、炮8團及炮10團一個營、駐滬保安總團等部。

完成作戰部署後,向虹口和楊樹浦的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公大紗廠內的日軍軍械庫等據點發起進攻,力圖趁敵軍大規模增援未到,以及敵對我軍作戰意圖琢磨不定時,打它個措手不及,一舉殲滅在滬日軍。

國軍根據早前的情報,探知日軍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多人。但國軍卻未能考慮日軍的戰時動員和增援能力,早在戰鬥打響前,日軍從本土緊急輸送增援了兩個特別陸戰隊共1200人,並動員了滬上的7000多在鄉軍人和義勇團進行加強補充,正規軍兵力達到了6000餘人。

日海軍航空兵也已預先早有準備。早在8月8日,裝備有最新型九六式中型轟炸機的鹿屋航空隊和木更津航空隊編組成第1聯合航空隊,由於日軍在滬上沒有陸上機場,分別進駐濟州島和臺灣松山機場待命。

10日,日海軍水上飛機母艦“神威”號進抵浙省韭山列島,隨後出動“九五式”水上偵察機對浙、滬實施空中偵察襲擾。第3航空戰隊的另外兩艘水上飛機母艦“香久丸”和“神川丸”號也已緊急趕來增援。

11日,日海軍第1航空戰隊的“龍驤”號、“鳳翔”號航空母艦,以及第2航空戰隊的“加賀”號集結在距滬上僅132公里的馬鞍列島,準備隨時投入到淞滬戰場空中作戰。

不過天助我軍,8月13日一股強颱風從滬上附近過境,日海軍航母不得不北上躲避颱風,在8月14日的大戰中航母艦載機沒有發揮作用,僅能以中島E8N九五式水上偵察機進行零星偷襲。

在挫敗日軍挑釁後,我軍主動出擊。

8月14日,國軍對日海軍陸戰隊發起大規模攻勢,進佔了八字橋、五洲公墓、寶山橋、滬江大學等要點。隨著地面戰鬥的全面展開,我空軍第2、5、6大隊先後出動飛機協同作戰,對日軍陣地、指揮部、港口、倉庫和吳淞口水面艦艇等目標實施了空襲,日軍旗艦“出雲號”受創,戰果輝煌。

眼看華夏空軍追著轟炸掃射日軍地面兵力,這是對華作戰從沒有過的恥辱,日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咽不下這口氣,為了挽回顏面,決定實施報復行動。

隨後鹿屋航空隊的18架“九六式”轟炸機從臺北松山機場起飛,直奔我空軍杭州筧橋和徽省廣德機場。由於天氣條件不佳,日航空母艦上待命的“九六式”艦載機無法起飛,長谷川清無法為轟炸機編隊派出戰鬥機護航。

駐筧橋機場的我空軍第4大隊戰機在大隊長高志航的率領下起飛迎戰來犯敵機。高大隊長居高向日機俯衝,咬住敵機近距離開火一直打到只有20米的距離,創下了華夏曆史上第一個擊落敵機的紀錄。最終第四大隊創下4比0的輝煌戰果,首開對日空戰全勝的戰績,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長谷川清偷雞不成蝕把米,8月15日,再次不顧氣象條件依然不佳的事實,強行命令“加賀”號航空母艦出動16架轟炸機和29架戰鬥機直奔杭州實施報復。

華夏空軍第四、第五大隊集中優勢兵力進行空中伏擊,當天一共擊落日軍飛機17架,打出了一個漂亮的。16日,第四大隊再次採取空中游擊,擊落日軍飛機8架。

短短3天,就被擊落了30餘架飛機,長谷川清無地自容,但他甩得一手黑鍋,將戰敗的責任甩鍋給了木更津航空隊隊長石井義大佐,石井義只得剖腹謝罪。

國軍大部分戰機都是效能落後的舊式雙翼戰鬥機,日軍機佔據了極大的效能優勢。華夏沒有自已的航空工業,空軍缺乏造血能力,飛機被擊落擊傷一架就少一架,但日軍航空兵卻可以源源不斷的造血,淞滬戰場上的日軍飛機越來越多。

在持久的消耗戰中,脆弱的華夏空軍戰機損失慘重,逐漸不支,戰場制空權漸被日軍掌控。

自1.28事變後,日海軍陸戰隊已盤踞滬上多年,修築了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並配備有包括120mm艦炮、150mm榴彈炮在內的大量重炮,各種山炮、步兵炮、速射炮和重迫擊炮也一應俱全,防禦能力極強。

國軍部隊缺乏大口徑重炮,攻堅能力不足,面對日軍堅固防禦的烏龜殼始終難以敲開,

更為要命的一點,由於內奸的出賣,日軍對國軍的作戰計劃已探悉很多。

淞滬大戰前,為根除日強大海軍溯長江而上威脅我京、漢腹地,國府提出沉船阻塞長江方案,準備調集一批老舊軍艦、大型民船沉船江中阻塞長江航路。

此策略可以使日軍艦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逃不走。將日軍艦攔在江陰之下,避免我方遭到日軍水陸夾擊進攻,又可使日軍在長江中上游的艦艇皆成甕中之鱉。

按照國府的決策,封江計劃與淞滬進攻配合進行,力圖將長江上的日軍艦及滬上的海軍陸戰隊一舉消滅,把主動權掌握在我方手中。

但是汪大員派系的漢奸、時任國府機要秘書的黃濬已被日策反,出賣了我軍封鎖長江的佈防計劃,日軍獲悉了這個至關重要的情報。

就在封江計劃緊鑼密鼓實施之際,一夜之間,長江中上游的日本大小船隻突然連夜起錨,滿載各埠日兵、日僑,不分晝夜,順流而下,搶在我軍封江之前逃了出去,撤到了滬上吳淞口之外。

國府“江陰沉船”的戰略目的遠沒有達到。

就在國軍即將發動淞滬進攻之際,駐滬日軍深感自身兵力不足,突然使詐發表宣告強調所謂“不擴大”,但很明顯這不過是它們的緩兵之計,是為援兵登陸爭取時間。

滬上的歐美列強領事團不想自已的利益在戰火中受損,但又不願開罪強橫的日軍,它們應日方要求在當天向兩國提出勿啟戰端。

於是,政治再次左右了軍事。

國府高層指望列強能介入干涉調停,延緩了發動進攻的時間,並在開戰初期數次下令暫停進攻,等待所謂的國際干預,白白浪費了最佳的進攻時機。

國府的猶豫讓日軍贏得了先機,原本戰略上的主動,最終卻造成了戰術上的被動。

日軍得以從容調整部署,加強防禦,依據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堅固防禦工事,據守待援。

黃浦江和吳淞口上的日海軍軍艦以艦炮不斷向閘北我軍陣地轟擊,炮彈帶著駭人的呼嘯聲撕破空氣,劇烈的爆炸聲響起,騰起濃濃黑煙,砸出地面巨大的彈坑,地動山搖。

淒厲的防空警報再次響起,天空中日軍機群的轟鳴聲已經清晰可聞,讓人不寒而慄。

不一會兒,遮天蔽日的日軍轟炸機群出現,彈艙開啟,密密麻麻的航彈帶著死神的咆哮傾瀉落下,劇烈的爆炸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到處在爆炸,在燃燒,猛烈的氣浪橫衝狂掃,一團團、一簇簇的濃煙噴湧而起,整個大地都在顫抖,陷入了一片火海。

日軍航空兵飛機實施了慘無人道地無差別的轟炸,炸死居民無數。

歷經數天浴血奮戰,國軍進攻終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