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對“亞洲威脅”仍舊疑心重重,它們捲入到了一系列小規模的戰爭之中。紐西蘭重整旗鼓,在馬來亞幫助英國,併為20 世紀50 年代的“馬來亞緊急事件”作出了貢獻;之後,在20世紀60年代,它又先後在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衝突中承擔義務。

紐西蘭是作為1954年《東南亞集體防禦條約》的簽字國而參與到“馬來亞緊急事件”之中的。該條約包括英國、法國及“太平洋共同防衛組織”的成員,同時也包括泰國、巴基斯坦和菲律賓。接著,紐西蘭跟隨美國的領導,對1966年喪失權力的蘇加諾採取了敵對的態度。最後,紐西蘭不情願地跟隨澳大利亞而捲入到了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是紐西蘭在沒有英國的情況下參與的首次戰爭,它是外部壓力的結果。為了防止“太平洋共同防衛組織”——官員們將它被視為外交政策的軸心——受到任何危險,紐西蘭的一支小分遣隊加入到了澳大利亞的特遣部隊中。

1965年,士兵們取代了已經置身於越南的工程師,接著,步兵作為澳大利亞營和醫生的一部分也而被派遣前去。可是,首相基思·霍利約克卻將軍隊的作用限制在最低水平。(頭韻賦予霍利約克“基維基思”的綽號,以使他和同名的一位澳大利亞表兄區別開來,這個綽號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紐西蘭認同。)在1965年至1972年間,僅有3500名紐西蘭人(在越南)服役,他們全部是志願兵,其中35人犧牲。

在國內,冷戰瀰漫於生活之中。國民黨成功地利用了冷戰的國內影響,從而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一直當權。1951年激烈的碼頭糾紛持續了151天,它使有關問題處於顯要地位,打垮了強大的碼頭工人工會的脊樑,並使國民黨越來越強大。

在經濟方面,由於繁榮依賴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騷亂成為了標題新聞。在相對便宜的空中旅行普及之前,紐西蘭人依靠船運和港口來維持生活水平。可是,碼頭工作的組織是英國公司的獨佔領域,它們只關心公司迅速出現轉機和削減成本,這導致了(它們)與碼頭工人的持續衝突。朝鮮戰爭期間,在初級產品價格打破紀錄、特別是羊毛價格高昂之際,持續的糾紛打斷了出口。

按照一種觀點,冷戰使勞工運動分裂為“勞工聯盟”-—-它由弗露澤以前的知已 F.P. 沃爾什領導,沃爾什是這個國家曾經有過的最接近於黑手黨教父式的人物——和更加好戰的“工會代表大會”,它包括碼頭工人。

好戰分子犯了嚴重的錯誤,他們拒絕仲裁,不明智地對政府權力進行挑戰,而政府則宣佈了應急條例,並命令武裝部隊開進到各個碼頭。拒絕接受仲裁摧毀了工會,並損害了公眾對工黨的信任;而勞工聯盟卻站到了政府的一邊,這對他們彼此都有好處。1951年,在以法律和秩序為中心的突然選舉中,國民黨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關於糾紛的一個較新的觀點認為,冷戰並非真正的根本原因,真正的根本原因是“結構性的,而且嵌入到了勞工程序之中”。一部有關低工資、就業沒有保障及工作中的種種危險的歷史催生了敵對和暗中的抵抗,當經濟好轉後,這些戰略則被用來影響僱主。資方拒絕承認合理的抗議,而政府也被迫順從航運業的市場支配地位。僱主們挑起了糾紛,而後便又躲藏了起來,這使政府得以利用冷戰的歇斯底里和民粹派法律與秩序的政綱。

冷戰的躁動進一步刺激了核武器計劃,而反之亦然。在整個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兩極競賽期間,美國、英國和法國將太平洋——這在人口秭少,而互幾平不器付出什麼政治代價——視為他們的“核試驗場”。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秘密的曼哈頓計劃,英國尋求自己的核威懾。

20世紀50年代,英國人返回到該地區,在澳大利亞西部海上無人居住的島嶼以及南澳大利亞內地進行核試驗;1957年至1958年,他們又在吉爾伯特群島(吉里巴斯,Kiribati)上進行了氫彈試驗。在1958年之前,美國在馬歇爾群島上進行了核彈和氫彈的大氣試驗;1962年,美國頂著公眾對核輻射微塵不斷加深的擔憂,進行了一系列最後的實驗。美國人總共在太平洋爆炸了66枚核裝置。

然而,法國的核彈試驗卻激起了最為強烈的抗議,這既是因為他們在1966年違反1963年《部分禁試條約》而開始試驗,也是因為法國利用核試驗來堅持其在波利尼西亞的殖民權力,而這種權力在紐西蘭長期遭到人們的憎恨。

如果法屬波利尼西亞已經獨立的話,那法國就不可能在群島上空和地下引爆核彈。隨著核彈試驗的擴散,和平運動聚集起了力量,它組織了一次要求仿效1959年英國模式而進行核裁軍的遊說活動。紐西蘭人憎恨在被他們視為後院的地區進行核彈試驗。

就核試驗對庫克群島影響的擔憂助長了反法情緒。有問題的是,核武器也成為了美國軍事戰略的一個關鍵特徵。以這樣一些有意無意的方式,冷戰的緊張局勢折射到了當地的政策和政治之中。

戰爭期間核武器的發展引起了對鈾的需求,並激起了各種希望:即,一發現鈾,便能進入核時代。戰時秘密尋找鈾毫無成果,但在1955年,公開發起的搜尋使得蓋格計數器在西海岸——在現在成為國家公園的一個地區——氾濫起來,這加速了尋鈾熱潮的到來,並不禁讓人回想起一個世紀之前的淘金熱潮。

從那時以後,紐西蘭政府、英國核能當局和企業花費了25年的時間在西海岸尋找鈾,但卻沒有找到可行的礦層。一個非常令人著急的難題保留了下來:在20世紀50年代,如果儲量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鈾礦被發現,那將會是怎樣一種情況?紐西蘭政府會制定一個無核化的政策嗎?如果確實找到了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鈾礦層的位置,這個國家可能已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