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權臣,就這樣煙消雲散,據說在父親和哥哥以及其他親人被殺之際,李平順並沒有顯出過多的悲傷。
孩子已經長大了,將來他才是自已的依靠!
他同時也是這個帝國將來的希望。
權力的鬥爭中沒有親情,李平順甚至認為,這是皇上在給自已的兒子掃清障礙。
徐高以已獨有的智慧,當上了內閣首輔。
可惜,皇上的身體越來越差了,或許是和李皋的鬥爭耗盡了他最後的心血,就在李大人全家伏法不久。
皇上就病得下不了床了。
春山和程山保日夜守在皇上身邊。
徐高也一刻不離地在西苑值班,正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定要掌握主動權。
一天深夜,山保急急忙忙來到了西苑。
“聖上,聖上駕崩了!”
徐高聽了一驚,儘管早有準備,還是有一絲絲吃驚。
他隨手從桌上拿起一份檔案,就跟著春山就來到了致和殿,皇上近年來就是在這裡休息和辦公的。
一到致和殿,他就說道:“告知貴妃娘娘過來!”
春山領命而去,幾分鐘後,李貴妃帶著他兒子朱玉過來了。
就在前一段和李皋鬥爭的過程中,徐高也刻意和李平順保持著聯絡。
因為她畢竟是太子的娘,將來皇上的娘,儘管和李皋鬥得你死我活,他卻始終對李平順禮遇有加。
為的就是這一天!
現在,已經沒有人在乎皇上那個死人了,擁立太子繼位才是第一位的。
李平順帶著剛滿十歲的兒子過來的時候,就明白,曾經期待的那一天終於來了。
以前他擔心父親影響了兒子掌權,現在她卻感覺到,兒子尚小,自已又沒有經驗。
不禁顯得有些慌亂!
她一頭撲在地上,嚎啕大哭:“聖上,聖上你……”
這一切,都被徐高看在眼裡,這個能把李皋鬥下去的內閣首輔,非常清楚現在該怎麼做。
他立即就拉起了李貴妃,說道:“娘娘,切勿傷了身子,咱們現在應該商量的是如何讓太子繼位!”
李貴妃看到徐高堅定的目光,頓時有了依靠,現在孩子年幼,當然依靠這個首輔輔佐。
何況,在皇上對自已父親開刀的時候,徐高一直對自已很好。
就他了!
很快,徐高就拿出隨手帶來的那份檔案讓李貴妃看。
那是一份躺在地上皇上的《罪已詔》,歷數自已當皇帝時犯下的錯誤。
其中包括了任用李皋、修仙煉道等等錯誤,可以說,他生前的一些不太正確的事情,不論是不是他做的,都推到了他的身上。
皇上要是看了,肯定要從地上站起來給徐高兩巴掌!
在這裡面,還把其他幾名內閣成員所做過的錯誤事情,都寫在了這份詔書裡。
這就是徐高夾帶的私貨,將來就可以用這個理由把其餘兩名內閣趕走,啟用自已推薦上來的人。
可惜,他永遠起不來了。
李貴妃看了,程山保看了,都同意了他的這份詔書,此等十萬火急之下,除了文人,誰還會細看這份詔書。
就這樣,波瀾不驚之中,新皇帝登上了寶座,正式成為了這個帝國的主人。
而徐高,由於第一時間通知了李貴妃和當今的皇上,並且也是當時的內閣首輔。
更重要的是,李貴妃家裡也沒有人了。
就這樣,這對孤兒寡母,就依靠徐高來統治這個國家。
徐高和當時的李皋一樣,權傾朝野,不同的是,徐高是一名有追求的政治家。
他也會打擊異已,但卻是為了實現自已的施政綱領。
他心懷黎民蒼生,心繫帝國命運,和當初只為自已撈錢的李皋不是一類人。
大明帝國再次開始顯示勃勃生機!
皇后沒有想到,那次皇上前來,竟是永別。
她後悔自已沒有說出去那個秘密,現在更不能說了。
新皇上對王皇后沒有敵意,上任後不久,就指示要增加皇后的俸祿,新增派了太監和宮女來服侍王皇后。
只是這樣一來,在皇后的心中,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到自已的睿兒。
或者,永遠也見不到了!
皇上活著的時候尚不敢暴露睿兒的訊息,現在皇上去世了,就更不能說了。
路露也清楚地看出來了,現在當權的,就是內閣首輔徐高。
所幸的是,徐高對他們都沒有惡意,從某種程度來說,徐高是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人。
主要原因是,不能接受的都已經被徐高送走了。
這是一個時代的強人。
可惜,邊境形勢已經非常嚴峻了,特別是東南沿海。
倭亂已經非常猖獗!
宗憲明已經任江浙總督兩年了,在抗倭上始終沒有進展。
期間,伴隨著李皋的倒臺,普遍都認為他要下去了,誰知,直到新皇上即位,他依然在這個位置上呆的好好的。
自古江南乃富庶之地,可再怎麼富庶,也經不起倭寇接連不斷地來搶。
原來是沿海,現在竟然擴充套件到了距離沿海幾百裡的村鎮。
倭寇之所以壯大,是因為李皋當權的時候朝政混亂,龍國一些沿海村鎮的盜竊犯、流竄犯等,和倭寇同流合汙,形成了幾個大的海盜集團。
倭寇因此形成了集團化搶掠的新態勢。
從散兵遊勇到集團化作戰,倭寇的境界上了一個層次,而大明帝國還無動於衷。
這一年,正是各地的鄉試之年,常宏紳、常宏士和路時行到應天府來參加鄉試。
其實,常氏兄弟就是陪弟弟來玩的。
他們安頓好客棧之後,準備到孔夫子廟去拜聖人。
誰知看到好多人圍著一個說評書的,他講得唾沫星子四濺:
“我五千兩!”只聽一個聲影大聲喊道。
眾人的目光一下子就聚集在了這個人身上。
只見他長得文雅俊朗,貌比潘安,十足的一個讀書人。
能拿出五千兩來贖一個妓女,這可算開眼了。
其他人根本拿不出來這麼多錢。
誰知王翠翹看了看他,搖了搖頭,說道:“我不嫁讀書人!”
說評書的這句話,可激怒了旁邊正在聽評書的這些人。
他們紛紛喊道:“你這個老匹夫,怎麼說話的?”
“你在現場了嗎?”
“你怎麼知道的!”
所謂見和尚不說禿驢,當著書生的面說妓女不讓書生贖身,這不是捅了馬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