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陽謀很巧妙,令所有人都不得不入局。

但大勢難逆,小勢可改。

劉備的對手都不是易於之輩,在看清形勢後立即開始了自己的部署。

當然,袁術除外。

這廝的腦回路清奇,什麼都不管,繼續出兵徐州。

劉備命臧霸為帥、陳登為軍師,率領廖化、劉闢、管亥等將,自青州出兵三萬支援徐州。

同時命徐州各地堅壁清野進行死守。

而面對袁紹的威脅,劉備絲毫不敢大意,親率張郃、陳到二將,領五萬精銳迎戰。

二者對比高下立判,直將袁術氣的惱怒無比,揚言攻下徐州後便會兵發青州。

然而,天下諸侯都知道,袁術是個什麼水平,能從劉備手中討到便宜都難,真想攻入青州完全是痴人說夢。

中原局勢在劉備的推動下,發生了複雜的變化。

但最終在各路諸侯的謀劃之下,陳群的計策並沒有完全成功。

袁紹巧妙地選擇了避實就虛,

佯裝自清河東進渡過黃河天險,吸引了劉備軍的注意力。

實則命高覽率軍自渤海南下,繞道直取臨沂,就地死守。

如此一來,等於在青州埋下了一顆釘子,使得東西不能相連。

同時袁紹鼓動青州和徐州境內的諸多豪強和黃巾獨立、匪患勢力作亂。

這一下便直接打在了劉備的七寸處。

不費一兵一卒佔據兩州之地是件好事。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終究不是自己一刀一槍奪下來的地盤,內部並不穩定。

袁紹有最是擅長這種微操和盤外招。

劉備若繼續執意在平原抵抗,恐怕內部就會出問題。

同時袁紹與曹操進行了聯絡,相約共取青州。

袁紹只要平原和濟南兩郡之地,餘者歸曹操。

雖然明知道袁紹這是挑撥恫嚇之計,但劉備不敢賭。

地盤來得太輕易,便是失去也並無太大的感覺。

兩相權衡之下,劉備選擇了服軟,率部從平原回撤攻打臨沂。

袁紹識趣的直接從臨沂撤兵,輕而易舉的拿下了濟南、平原兩郡。

曹操因為未曾出兵,一無所獲。

袁紹雖只奪得兩郡,但黃河天險基本盡收手中,日後進攻中原再無阻礙。

青州戰場失利,劉備心中憋屈無比。

但無論是在文臣武將儲備,還是在兵力上,他與袁紹的差距都太大了。

此次戰役,劉備可謂是勝在了戰略,但在戰術上一敗塗地。

袁紹再次鞏固了雄主地位,兵不血刃破掉了劉備佈下的局,巧奪兩郡之地,略勝一籌。

同時,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青徐之地吸引之時,袁紹暗中又出了一招。

自鄴城由顏良文丑率軍南下,突襲河內郡,一舉攻佔了沁水縣。

如此一來,日後袁紹再進攻幷州,便又多了一條道路。

這兩場行動,袁紹看似斬獲很少,實際上自戰略而言取得了巨大的優勢。

日後無論是進攻幷州、中原還是關中,都掌握了先手的機會。

在袁紹這邊碰了一鼻子灰,劉備又在袁術那邊找回了自信。

無愧於路中悍鬼的稱號,傻愣愣的袁術在徐州被機變的臧霸和陳登打了個落花流水。

透過誘敵、埋伏等手段挫其銳氣後,率領三萬人追著袁術的十萬大軍打。

一舉徹底奠定了袁術經驗包的地位。

但劉備也沒有笑到最後。

始終沒有動靜的曹操在劉備追殺袁術時,千里奔襲吞掉了兗徐豫三州之間的數郡。

無暇顧及的袁術吃了這個啞巴虧,有心奪回的劉備又因為兵力不足,只能與對方僵持。

設計的很好、忙活了很久的劉備此次戰略意圖是完成了,輕易保全了大部分的地盤,同時打出了自己的名號。

但被袁紹和曹操打了個劫,最終算下來只得到了半州之地。

實力依然微弱於曹操。

曹操和袁紹都是人精,把尺度拿捏的恰到好處。

既奪得了最大的利益,又控制在了劉備的忍耐極限上。

最終只有袁術受傷的世界再度達成。

曹袁劉三方皆是實力大進,陶謙安穩的歸隱過上恬淡生活。

中原的風雲變幻直令人目不暇接,但這與李興的關係都不大。

趁著袁紹的注意力從幽州離開,李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發展之中。

烏桓和東部鮮卑的接連拿下,讓李興有了充足的草原。

為此,李興對幽州的產業進行了全面的調整。

擴大了農耕的比例,將牧業逐步交給了草原上的新臣民。

大大小小的塢堡縣城在北方草原上接連出現,彷彿形成了一片密不透風的大網。

李興快刀斬亂麻,將草原各部落的首領紛紛接回了幽州,高高掛起,釋權厚待。

與此同時,將麾下計程車子能力派駐各部落,重新梳理了各部落。

胡人的傳統一向是弱肉強食、強者通吃,少數首領佔據了絕大部分的資源。

在這些少數首領被“送走”後,多出來的資源便可以分配給其他牧民,實現扁平化管理。

如此一來,蛋糕便大了。

牧民們有了更加廣袤且固定的牧場、舒適安穩的固定住所和多樣繁榮的市場,從原本的四處遊蕩到被限制在了某個範圍內。

生活好起來了,管理起來也不再那般無從下手了。

這一切看似簡單,其背後的艱辛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便是資訊科技十分發達的現代,依然有那麼多難以良好管控的角落。

一張簡單的資訊匯總表發給一百個人,無論如何說明備註,都會出現大量的問題。

而李興所做之事的工作量簡直難以想象。

並沒有非常充足的人手,雖然物資足夠但也不敢亂髮。

為了此事,李興在與郭嘉等人商議之後,決定還是兩面出擊。

一者自上而下,繼續做細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明確部落管理的要求,在宏觀上做好整體方向的把控。

二者自點即面,由諸葛亮、法正等人牽頭,抽調了大量的能臣幹吏和百家之人,組成了數支督導組,自東往西,一個個部落過。

每到一處便全面開展調研座談,瞭解情況,將收集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上報,與當地官員、居民等共同協商解決。

針對部落自身的實際情況,深耕管理、個性施策,逐步讓部落的管理發展走上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