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愛德華·斯特恩,簡直就是商業圈裡的“狂野西部牛仔”,出手狠辣,愛搞大新聞,是個讓同行頭疼的“麻煩製造機”。在家族圈子裡,他更是叛逆得不像話,一路踩著長輩的肩膀往上爬,愣是和老爸唱起了對臺戲,活脫脫一個“家族反骨仔”。
可誰能料到,這位法國銀行界的風雲人物,最終竟以一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方式,成了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2005年,他在瑞士日內瓦自家的豪華公寓裡,以一身“時尚達人”般的連體皮裝造型,永遠地謝幕了,這場意外比他生前的任何一筆交易都要轟動。
那天,日內瓦因為國際車展熱鬧非凡,街頭巷尾擠滿了汽車大亨和追新聞的記者,車水馬龍,好不熱鬧。展會落幕的同時,一個金融巨擘的神秘離世,瞬間點燃了各大電臺的熱線,謠言四起,比車展上的概念車還吸引眼球。
斯特恩的同事們在公司會議上左等右等,也不見這位大佬的身影,心裡那叫一個急。要知道,這位老兄心臟不太好,大家生怕他出了什麼意外。於是,一番緊急操作,他們派清潔工充當“臨時偵探”,闖進了斯特恩的私人領地。
一進門,眼前一幕讓人大跌眼鏡:斯特恩大人,身著性感連體皮衣,安靜地“躺平”在臥室地板上,周圍是早已凝固的血跡,場面既詭異又不失幾分滑稽。
斯特恩,50歲,法國銀行業的鉅富,擁有日內瓦市中心六層公寓的頂層兩層,和自家投資銀行大樓僅一步之遙,卻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地方,以如此戲劇化的方式退場。瑞士媒體揭秘,他中了四槍,頭部就佔了兩發,現場整潔得像是精心佈置的展覽,沒有打鬥痕跡,貴重物品也一件不少。警方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並不簡單,尤其是那身定製的皮裝,暗示著這或許是一樁因私生活引發的命案,兇手極有可能是斯特恩的“圈內人”。
然而,斯特恩人脈錯綜複雜,司法部門也不敢輕易下結論。商界對手們聽到這訊息,心裡樂開了花,表面上卻故作哀悼。關於他的死因,版本多得能出本書,有人猜測是惹惱了俄羅斯黑手黨,有人則說是樹敵太多,遭了暗算。
斯特恩生前行事低調,住在配備了專屬電梯的豪宅裡,上下自如,鄰居都快忘了他的存在。據說,他一年前就嗅到了危險的氣息,雖然嘴上說著不怕,身體卻很誠實,給公寓升級了全套安防系統,攝像頭和報警器24小時待命,儼然一座私人堡壘。可諷刺的是,這座堡壘位於警察局樓上,樓下住著一票富豪,結果還是沒能保住這位大佬的命。
話說斯特恩這人,不僅膽大包天,還喜歡未雨綢繆。就在命案發生前,他不知怎的預見到了風雨欲來,於是乎,憑藉著家族的深厚背景和幾封“死亡警告信”,硬是在槍支管控嚴格的歐洲大陸,給自已搞到了一張持槍證,外加一把私人定製的手槍,這波操作,堪稱“防身界的高階玩家”。
愛德華·斯特恩,1954年在法國一個鈔票堆裡出生,家裡的銀行牌子比他爺爺的鬍子還歷史悠久。他爹是猶太裔德國人,他自已則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智商高到爆表,但個性卻像是個混搭風——既有學霸的智慧,又有叛逆少年的不羈,再加上母親的溺愛和父親的疏遠,造就了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金融界奇葩。
斯特恩的求學履歷,亮瞎眼的程度不輸他的豪車收藏。巴黎的頂尖商學院,法國政商界大佬的搖籃,他都輕鬆拿下。還沒畢業,他就迫不及待地跳進家族銀行的金庫,開始了他的“鈔能力”修煉之旅。
業餘時間,斯特恩也不閒著,空手道黑帶加打獵高手,這配置,簡直就是金融界的“動作明星”。更厲害的是,他力挽狂瀾,硬是把老爹差點玩崩的銀行給救了回來,不過代價嘛,就是和老爹徹底翻臉,上演了一出“權力的遊戲”。
斯特恩執掌家族銀行後,那叫一個雷厲風行,招兵買馬,全是金融圈的大佬級人物,業績蹭蹭往上漲。後來,他來了個大手筆,賣掉了家族銀行,轉身又開了家投資銀行,雖然開局不順,但憑藉一次華麗的“被收購”,他又賺得盆滿缽滿,讓人不得不服。
不過,斯特恩的管理風格,那是出了名的嚴苛,脾氣上來,炒員工就像炒菜一樣隨意。聽說有個倒黴蛋只是請了個假,回來工作就沒了。他對那些“得罪”自已的人,更是“關照有加”,幾乎成了辦公室裡的“復仇者”。
在情場上,斯特恩也不甘寂寞,娶了拉薩爾商業銀行總裁的千金,一度被視為岳父大人的接班人。可惜好景不長,這段婚姻最終還是走到了盡頭,不過即使分居,前妻還是每天準時來電,生怕錯過什麼重要情報。斯特恩的祖母也是個有故事的人,二戰時期為了躲納粹,漂洋過海到了紐約,家族的堅韌基因,斯特恩算是完美繼承了。
斯特恩這人,固執得像塊石頭,叛逆得像青春期的搖滾歌手,和魏爾他們那幫子人,越走越遠,最後乾脆火星撞地球,一拍兩散。1997年,他揮揮手告別拉薩爾商業銀行,在瑞士另起爐灶,創立了IRR投資銀行,一出手就是6億歐元的豪邁,那架勢,就像在金融圈扔了個超級大紅包。
IRR銀行,資金雄厚,老闆風格獨特,做起生意來就像是足球場上的剷球高手,惡意收購、暗中策反、逼宮總裁,樣樣精通,斯特恩也因此榮膺金融界的“搗蛋鬼”稱號。他的商業版圖擴張,就像武俠小說裡的江湖恩怨,仇家遍地開花,連瑞士警察都盯上了他在東歐的那些生意,懷疑他和俄羅斯黑幫眉來眼去,關係不淺。
2003年,IRR在法國羅地亞化工公司的投資上栽了個大跟頭,9000萬歐元打了水漂。斯特恩一怒之下,指控羅地亞公司玩弄數字遊戲,誤導投資者。他聯合其他股東,還跑去曼哈頓找檢察官羅伯特訴苦。但這場官司不好打,畢竟羅地亞公司的審計老大後來成了法國的財政部長,斯特恩為此寢食難安,總覺得自已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瑞士警方的介入,讓整件事變得更加雲遮霧繞,彷彿進入了懸疑小說的情節。
斯特恩的私生活也是精彩紛呈,堪稱一部未刪減版的電影。他性取向多變,時而是受虐狂,時而又涉足同性之愛,讓人直呼“城裡人真會玩”。
而斯特恩的死亡之謎,就像一場偵探遊戲。日內瓦的偵探們很快鎖定了嫌疑人,但媒體卻被矇在鼓裡,只能乾著急。警方的偵查猶如抽絲剝繭,很快,斯特恩那身引人注目的皮衣成了關鍵線索,而持有公寓鑰匙的三人——36歲的塞西·布羅薩爾、傭人,以及斯特恩的商業夥伴,進入了警方的視線,畢竟,公寓大門毫髮無損,兇手顯然不是砸門進來的。
調查人員接下來請來了塞西和她的另一半,格扎維埃·吉列,一個既能給人草藥調理又能做按摩的全能型選手。吉列對塞西可是寵上了天,豪車、名牌服飾,只要塞西想要,眼睛都不眨一下。而且,他對塞西和斯特恩的“友情”也瞭如指掌,只是這友情有點特殊。
坊間傳聞,這倆人在拉斯維加斯閃電結婚,但奇怪的是,瑞士和法國的婚姻登記處好像都沒這回事兒。警察叔叔們可不含糊,婚姻狀況、律師資訊、銀行流水,一一查了個遍,指紋、照片,一個都不能少。塞西更是經歷了九小時的“靈魂拷問”,但無奈,沒有鐵證,只能暫時放人。警方可沒打算就此罷手,轉頭就開始監聽這對夫婦的手機,塞西也被禁止出國度假了。
緊接著,監控影片立了大功,案發當晚,一輛迷你寶馬從現場直奔塞西老公的公寓,線索越來越熱乎。指紋鑑定這招也奏效了,性感皮衣上的指紋和塞西對上了號,警方立刻行動,抓了個現行。
塞西一被抓,情緒就像火山爆發,直接全招了。她坦白,自已對著斯特恩的臉、肚子、胸膛和腦袋各來了一槍,這還是在他們“運動”完,斯特恩換上那身情趣皮衣準備繼續“加戲”時發生的。
招供之後,塞西帶著警方重回犯罪現場,還透露自已事後把槍扔進了萊蒙湖。潛水員大哥們二話不說,潛入湖底,還真就把那兇器給撈了上來,這下,案件算是塵埃落定了。
在巴黎郊外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上,有個叫塞西的女孩。小時候的她,家境並不富裕,母愛的缺失讓她小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霾,抑鬱症的陰影時常籠罩著她。父母離婚後,她跟母親相依為命,直到長大後,才搬去和父親同住。
這姑娘的人生啊,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冒險小說。在英國當過保姆,也幹過服務員,最後還是回到了法國的懷抱,在戴高樂機場附近的一家餐館找到了工作,還在免稅店打打工。不過,有傳言說她後來成了巴黎那些有錢人爭相追捧的高階應召女郎,但塞西對此總是笑而不語,從不承認也不否認。
1993年,塞西在戴高樂機場附近買了個小房子,還特意裝修了兩個衛生間,搞了個水力按摩池和桑拿,儼然一副小資情調。她的律師說,這都是她那神秘的朋友和父親暗中資助的。
塞西可是個藝術愛好者,對繪畫情有獨鍾。2001年,她透過一對藝術家的介紹,邂逅了斯特恩這位大人物。據說,斯特恩對塞西的效能力可是崇拜得五體投地,特別是那些關於性虐待的傳言,更是讓人浮想聯翩。不過,他們的關係始終是個謎。兩人經常一起共進晚餐,出席各種社交場合,斯特恩還帶著塞西去了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遊玩,玩得不亦樂乎。
塞西的律師透露,雖然媒體總是熱衷於炒作他們的性關係,但那只是他們感情生活的一小部分。塞西漸漸深陷其中,而斯特恩則以他獨特的方式愛著她。他們的關係,就像一杯濃郁的咖啡,既充滿激情又充滿苦澀。斯特恩曾承諾給塞西100萬歐元作為訂婚禮物,並計劃在2004年12月舉行婚禮。然而,承諾過後沒幾天,塞西卻遲遲沒收到那筆錢。於是,她決定給斯特恩下最後通牒:要麼打錢,要麼分手!
斯特恩最終把錢打到了塞西的賬戶上,但隨後又反悔了,竟然在2005年凍結了那筆錢。這可把塞西給惹毛了!2005年2月28日,她怒氣衝衝地來到斯特恩的公寓,質問他為什麼出爾反爾。兩人爭執不休,最後竟然又滾到了一起。斯特恩還特意穿上了性感皮衣,讓塞西綁住他進行懲罰。據塞西的律師回憶,當時的塞西對斯特恩的所作所為仍然耿耿於懷,她一邊質問一邊憤怒地盯著斯特恩。而斯特恩則輕描淡寫地說:“100萬歐元?對於一個妓女來說太多了吧!”聽到這話,塞西再也忍不住了,她直接從抽屜裡拿出斯特恩的手槍,近距離向他開了一槍……
話說塞西被請進了日內瓦監獄的“臨時住所”,開始了她的“反思之旅”。關於她當初究竟是“蓄謀已久,冷靜出手”,還是“一時衝動,精神錯亂”(這可是關乎判刑輕重的大問題),法官們足足爭論了四年,就像在玩一場超長待機版的“誰是臥底”。
終於,在2009年6月18日,日內瓦法院的法官們像是集體打通了任督二脈,一錘定音,宣佈:“好了,戲演完了,塞西,你這‘致命誘惑’的戲碼被判有罪,接下來的八年半,就請在監獄裡好好反省吧!”就這樣,這場“皮衣疑雲”算是落下了帷幕,至少在法律的劇本里,算是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