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說,趙家以散財為目的的入夥酒還是辦得很成功,讓鄉親們都吃得心滿意足。

鄉親們也不眼紅趙家一日暴富了,因為每個人都沾了好處了。

甚至,有的人由羨慕轉為嘆息了。

趙老漢扣扣索索了半輩子,沒想到一朝有錢了也那麼會敗家。

蓋房子給兒孫住是正事,買牛也是正事……可驢就大可不必買嘛!推磨啥的,老趙家那麼多兒子,還抵不上一頭驢?

還有這擺酒,有雞有豆腐就行了,殺豬這不是敗家嗎?

有這個錢攢著,可以給五郎娶媳婦了!四郎娶了媳婦,過兩年不是輪到五郎、六郎?

老趙家,還有得是花錢的地方呢!

“所以說,人一旦暴富就會飄,手裡有錢也留不住。”村裡老人教訓自家兒孫,“可不能像你繼祖叔家,這錢花了想再掙回來,可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趙家人不用再戰戰兢兢地擔心別人來借錢了,心裡安定也高興,在別人眼中就是傻樂傻樂的。

七郎可不管別人怎麼說,他的屋子擺好床和書架後,他就抱著自己的小被子住了進去。

周氏心疼他,把狗皮褥子也給他墊,絮絮叨叨地吩咐:“晚上不許踢被子,半夜醒來別害怕……”

頭幾個晚上,周氏都不放心,守在七郎床邊,等他睡熟了才離開。

趙老漢也不放心,和周氏嘀咕:“七郎自己睡一個屋子,他的私房錢藏哪裡呢?得把門窗鎖好才行,萬一賊摸進去了怎麼辦?”

周氏翻了個白眼:“他那屋子就一張床、一個書架、一套桌椅,你都翻了好多遍了,你都找不到,還怕什麼賊?”

夫妻倆絮絮叨叨著,心裡又有些不捨……么兒出生以來一直是跟他們睡的,這猛然少了一個人,覺得不習慣呢!

七郎倒是沒什麼不捨,他早就想有自己房間了,藏東西更方便!

他也沒有不習慣、做噩夢之類,睡得很香。

去劉家讀書的時候,他還和小夥伴炫耀:“我半夜醒來,發現一個陰影從窗外進來,壓在我的床上,我都沒有哭。第二天起來一看,原來是院子裡的樹投下的影子。”

董月明淡定地說:“我四歲就自己睡了。”

雖然是她自己睡裡間,娘就在外間,那也是自己睡了。

也就阿植表哥,那麼大的人還跟著爹孃睡,說是能偷聽大人說話……

兩顆小腦袋湊在一起說話,不遠處的羅先生輕咳了兩聲,兩顆腦袋馬上分開,乖乖坐好寫字。

七郎抄的是《道德經》、董月明臨摹《曹全碑》。

先生說了,女郎的字更要好,才能出類拔萃。據說當今皇后就寫得一手好字,董月明也要努力練字。

羅先生給劉茂講完功課,才走到小弟子這邊,先給七郎講解經義。

董月明放下筆,也坐過來旁聽。

兩個玉雪可愛的小娃娃睜著黑白分明的眼睛,乖巧地坐在跟前,羅先生嘴角含笑,從老子的生平說起……

兩個小傢伙聽得認真,聽到老君騎青牛出函谷關,小嘴微微張著,小臉寫滿了驚訝。

給小娃娃做先生就是這點有趣,在娃娃的世界裡,一切都是都是新鮮有趣的。

對於“道”、“無為”這些玄奧的理念,小娃娃們還難以理解。

董月明歪著小腦袋問:“先生,老子真的活了二百多歲嗎?人怎麼才能活那麼久?我希望我娘也能永遠不老、永遠活著。”

對上小女弟子期望的目光,羅先生覺得這個問題有些難以回答。

“《史記》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但太史公也說老子出關之後,‘莫知其所終’,所以他究竟活了多久,就沒有人知道了。”

董月明失望地說:“所以是不確定的?那修道真的可以養壽嗎?是菩薩比較靈還是老君比較靈呢?”

涉及信仰問題,就更難回答了。

羅先生還在斟酌,七郎插嘴道:“心誠則靈。”

羅先生看著七郎,目光閃動,“阿全,你果然有天賦!這本《道德經》你仔細研讀,將來必有所成!”

不想做道士的和尚不是好弟子。

董月明還在糾結,“先生,真的不能長生嗎?”

“你小小女郎,為何執著於長生呢?”羅先生勸導著。

董月明傷心地說:“我爹已經離開我了,希望娘永遠不會離開我。”

她平時再懂事,還是個黏孃親的小孩子,害怕失去。

羅先生看著董月明,溫和地說:“令堂最大的心願,就是看到你和令弟平安和樂地過一生。你們平安,她也就能長壽了。”

做父母的,最牽掛的不就是孩子嗎?

羅先生接著鼓勵:“朝廷下旨嘉獎,將來你弟弟能蒙蔭入太學讀書。他能子承父志,也是董家延續的根基。人生代代延續,生命就有傳承,這也是一種長生。”

這話有些深奧了,大意是說……只要有子女在,人死了也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董月明越聽目光越亮,鄭重地說:“多謝先生,我也會努力的!”

七郎看先生一席話,讓董月明拋下了長生的執念,情緒由低落變得振奮,驚歎地說:“先生,您懂得真多!”

羅先生微笑……

七郎:“可您懂得那麼多,怎麼沒留在長安城做官呢?真是明珠蒙塵了!”

羅先生笑容凝固,面無表情地說:“你去問劉家借全套《三國志》,回家認認真真地看一遍,然後告訴我,《三國志》從開篇到結束,有幾個人是死於‘禍從口出’!”

七郎兩隻小手捂著嘴猛搖頭,“嗚嗚嗚”地表示自己知錯了。

他要抄《道德經》,還要給侄子、侄女啟蒙,已經夠忙的啦,真的不想再增加功課了。

董月明低頭偷笑。

羅先生嘆道:“讓你看《禰衡傳》,你就沒看進心裡!”

七郎耷拉著頭:“先生,我真的知錯啦!我還要帶侄子侄女,可忙了。”

“你侄子侄女比你大,就是趙棋也不用你帶。”董月明無情地戳穿。

七郎反對無效,又接了新的功課……總結三國時期有多少個人是“嘴炮”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