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提醒,這章人物科普介紹多,就不單開章節了,不喜歡看的直接跳章,勿噴啊,不描述一下,無法寫後邊的情節啊!
“瓦西里同志,科羅廖夫同志到了,莉莉婭輕輕的敲響了辦公室門。
瓦西里望了一眼莉莉婭砸吧砸吧嘴,似乎還在回味昨天晚上,那具迷人的胴體瘋狂的向自己索取。
晚上那個瘋狂的女孩,白天變成了斯斯文文的安全委員會女軍官。
瓦西里一時有點痴迷回味著這個毛妹的滋味。
“瓦西里同志,科羅廖夫同志到了!您看什麼時間接見他。”
莉莉婭見瓦西里盯著自己發呆,眼神飄忽不定,頓時像是明白了什麼,臉“騰”的紅了起來像火燒一樣。
心裡卻甜滋滋的瓦西里迷戀自己的身體,對她也是一種好事,就像她也一樣迷戀這個男人一樣。
“嗯......好......那個請他進來吧,莉莉婭。”
瓦西里終於回過神來,看著臉紅的快要滴血的莉莉婭,知道自己的窘態被這個女孩看在了眼裡。
“瓦西里同志您好!您忠誠的戰士科羅廖夫向您報道。”
瓦西里看到從辦公室外,走進來一個個子不高有些發福的中年男人,四四方方的臉,雖然說長得不是帥氣,臉上卻帶滿了笑意,笑起來就像一尊彌勒佛一樣。
瓦西里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上前握住了科羅廖夫的手,高興的說道:“科羅廖夫同志終於見到你了。”
無怪於瓦西里對他非常熱情,這個人是一個大咖,是蘇聯版的錢老,客觀來說他的成就應該說比錢老還牛。
他的成績單獨拿出來一項,都可以說是世界級的成就。
在他的親自帶領下,蘇聯的航天、航空、導彈事業突飛猛進,他是世界第一個射程超過8000公里洲際導彈的總設計師。
世界第一個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的設計師。
世界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金星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的設計師。
世界上推力最強火箭的設計師,世界上使用次數最多火箭的設計師。
當然,科羅廖夫的成就並非只是如此,事實上他在世時蘇聯航天許多重大任務都有他的身影。
要知道這些成績是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研製成功的。
比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早25年左右,在錢老的加盟下1980年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5型”,試射成功,射程8000公里。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1953年的科羅廖夫,此時已經差不多完成了,蘇聯的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工作,射程超過8000公里。
比美國早至少五年左右,比中國至少早二十五年左右,記住我說的是“至少”。
科羅廖夫有多牛?他要多活10年,不用等馬斯克人類早上火星了
冷戰無疑是上個世紀全球關注最多的焦點。
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美國和蘇聯在各個方面針鋒相對。
你軍事無雙,我跟上,你科技強大,我跟上,你文化輸出,我也輸出,你對外援助,我也來。
方方面面的爭奪,讓人類迎來了空前發展的時代。
火箭上天了,人類登月了,競爭帶來了人類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也讓蘇聯最終飲恨。
原因無他,科技實力或許與美國不相伯仲,可經濟卻重失衡。
讓蘇聯一直是跛著腳走路,走著走著就跟不上了。
這跟不上的背跟經濟實力有關,但誰也無法否定蘇聯的科技成就。
至於這成就哪來的,二戰後對戰敗國的清算也是根源之一。
二戰行將結束時,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最大勝利者,在清算日本和德國國時都用盡了手段。
美國人深具算計,最關注德國國和日本帝國的科學家。
他們從戰俘營中找到了一千多名科學家,然後運回國內成了自己科技發展助力,除了在德國國搜刮科學家和科技成果外,美國還在日本帝國弄了不少廢物去美國。
比如著名的731研究團隊,那無數惡臭的實驗成果,還有那臭名昭著的師井四郎,就是因此免於判決居然活到了1959年。
相對於美國的算計,蘇聯行事就五大三粗的多,將德國國幾乎所有工業裝置、軍用裝置、民用裝置搬的乾乾淨淨,將中東北的日本帝國設施也是能拖走就拖走。
一個搜刮人才和科技成果,一個搜刮硬體和裝置,雖有高下之分,但也算符合兩國的秉性。
那麼這秉性之後,孰優孰劣咧?我們從太空競賽這個問題上就能窺見一二!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發火箭的國家,著名的V2火箭,就是德國科學家弄的,這個火箭也成了今日無數火箭和彈道的雛形。
德國基於戰爭需要研發火箭,研發過程也算順利,根源就和德國國的科技人才有關!
二戰前的德國國科技實力無疑是頂尖的,聞名遐邇的艾因斯坦是德裔猶太人,常年的諾貝爾獎中,德國國獲獎者也不少。
德國人是矛盾的個體,理性,鐵血,狂熱,是德國人的三重標籤。
這給了德國國人矛盾的性格特質,也讓他們產生了無數偉大的科學家和瘋子。
先不談瘋子美國術生,就談德國國科學家。
二戰時主導德國國火箭技術的,是著名的馮·布勞恩,一個跟錢老導師馮·卡門相當的牛人。
出生於普魯士容克貴族的馮·布勞恩,並沒有繼承家族的基因成為一名軍人,反而因為自幼就有科學天賦,成了一名科學家。
13歲的時候,就用發明的“遙控爆炸裝置”,在柏林使館區製造了一起爆炸。
13歲年紀,不過今日初中大小,就能熟練弄出遙控炸彈,這水平不知高過多少大學生。
換成別人13歲玩炸彈,那現實嗎?
可人家從小就是玩著長大的。
等上了大學後,馮·布勞恩就更不得了,主修空氣動力學的他,在大學畢業後,順利獲得了博士學位,二戰時加入德國軍成了一名軍隊科研工作者……。
馮·布勞恩科,科研來科研去,德國就有了著名的V-2火箭。
這V2火箭,是德國末日將近時的大殺器,德國人喪心病狂的發射了幾千枚V2導彈進攻英國,弄的英國人狼狽不堪,損失不少。
更可怕的是,這種武器的先進性和不可攔截性,讓英國人完全摸不著頭腦,有點被打懵。
被打懵了的英國人,在跟美國分享情報的時候,就讓美國人關注到了這款先進武器。
有了關注,當然有訴求啊?
一看人才難得,美國人在甄別過後,就一股腦將這1500名德國科學院帶回來美國。
至於帶回去幹什麼,當然是老本行,發揮科研本領啊。
不重視實物,重視科學家,重視人才,這或許就是美國強大的關鍵。
自那以後,美國人的火箭科技迎來了突飛猛進,因為德美國合作嗎?
可惜的是,即便突飛猛進,老對手蘇聯那裡也有底牌。
於是,二戰德國宣佈投降後,美國執行了“環形針計劃”,無數德國科學家,以戰犯身份,紛紛被追捕和看管起來,作為特殊人才對待。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V2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他被美軍小分隊,在巴伐利亞的一棟別墅中找到。面對美軍,科學大牛馮·布勞恩一點都不慌張,說:
我們雖然戰敗了,但我們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戰爭模式,你們找我,看來就是想得到這個技術!
科學家的睿智,讓他明白美國人為什麼會找自己,火箭技術啊,這可是當時最先進的科技。
但美國大兵沒啥科研素養,弄不清真牛人和假把式的區別!
為了保險起見,1945年7月,馮•卡門和錢學森這對師徒就在美國政府安排下參加軍隊,隨後立馬被緊急派到德國,參與人才甄別。
在甄別審問過程中,錢學森驚訝地發現,馮·布勞恩是個火箭大牛,是個水平足以改變戰爭形態,引領未來的奇才!
與馮·布勞恩相比,科羅廖夫的經歷相當悲催,出生於烏克蘭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
但普通的家庭,掩蓋不了科羅廖夫的聰慧,自小就嚮往藍天的科羅廖夫,科研精神十足,讀書成績也特好,在1924年考入了蘇聯航空工程師的搖籃:基輔理工學院機械系。
畢業後的科羅廖夫,順利成了一名科技工作者,並在1931年9月跟“航空液體動力中心研究所”工程師倉德爾一起組建了一個“反作用運動研究小組”,科羅廖夫成了組長。
從名字可知,這是一個高階的軍事專案,事實卻也如此,他們的專案受到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大力支援。
有了支援就有成果啊,1932年時,研究小組發展成了專門的火箭和液體彈道火箭研究所。
天才的科羅廖夫在研發過程中,設計出蘇聯212型液體遠射程火箭、217型帶翼固體高射火箭,兩款驗證火箭,蘇聯火箭研發進展順利。
但隨後的大清洗,讓科羅廖夫遭遇危機。
對火箭研發非常關注的圖哈切夫斯基遭遇清洗,最大的支持者沒了,科研所工作陷入停滯,科羅廖夫也受到牽連,給冠以“反革命、叛國”等罪行遭遇了迫害和毒打,弄的下顎骨折。
自那以後,連大幅轉頭和張嘴都做不到,成了他後續早逝的根源。
隨後可憐的科羅廖夫經歷了牢獄之災,二戰爆發之後,一直在科爾瑪勞改營改造。
隨著蘇德戰場漸漸吃緊,前線戰局讓蘇聯人放了不少被關押的特殊人才從事科研工作,科羅廖夫有了戴罪立功的機會。
1944年7月16日,獲釋的他,成了蘇聯飛機研發小組的成員。開始了辛勤的工作。
重新工作幾個月之後,德國迎來了終結時刻。
在美國人將德國科學家搜刮乾淨,將所有科研成果打包帶走之後,姍姍來遲的蘇聯人,在一片廢墟的火箭武器試驗場,發現了不少讓他們看不懂的工業品。
這廢舊龐大的金屬空殼,看著是那麼唬人,也讓不少蘇聯軍官尋思,是不是什麼特殊武器。
這份好奇心,讓蘇聯高層決定派人前去確認下,這是什麼,順帶探究下德國的科技密碼。
隨後,科羅廖夫受命出發,以囚犯身份,考察德國V-2導彈基地。
看著遍地狼藉還有散落的殘片,廢墟中的科羅廖夫心生感嘆,德國人啊,總是如此優秀!
曾經領先德國的蘇聯火箭技術,因為一場大清洗和戰爭而落後了。
可科羅廖夫並沒有放棄,因為他還在,科研工作組也有不少同事能配合自己,暫時的落後,沒有打消科羅廖夫爭鋒的念頭。自信的他明白,自己在就一定會反超。
重回工作崗位的科羅廖夫,用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引領了蘇聯火箭事業的發展。
在他帶領下,曾經荒廢的火箭事業,被重新撿起來,開始熱火朝天的奮鬥。
經過數年苦幹,時間來到1954年,斯大林離世,相對寬容的赫魯曉夫成了新掌舵人。
赫魯曉夫非常欣賞科羅廖夫的才華,在他的大力支援下,科羅廖夫成了蘇聯太空事業負責人,有了赫魯曉夫的知遇之恩和大力支援,科羅廖夫幹勁更足了。
1954年,蘇聯政府決定研究製造洲際導彈,科羅廖夫就說,
我們研究的是一個全新的可以運載人造衛星的火箭,為此他呼籲有關部門,可以在火箭研發的同時嘗試研發人造地球衛星。
富有遠見的他,甚至闡述了未來進入太空,登月甚至登陸火星、金星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這遠見卓識,無疑超越時代,也讓他進一步被重用。
三年後的1957年8月3日,第一枚果實落地了。
在那一天,科羅廖夫創造性發明瞭用四臺側掛發動機跟主發動機聯動,提高火箭推力的辦法,解決了火箭升空後,推力不足的問題,也讓火箭有了脫離地球飛向宇宙的可能。
這就是今日不少導彈都有四個輔助火箭的由來,“捆綁式火箭”,應運而生。
同年10月4日,嶄新的“捆綁式火箭”,帶著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啟航了!
嚮往藍天的科羅廖夫,完成了小時候的夢想,將人類文明帶入了新紀元。
蘇聯人造衛星升空的訊息,讓美國舉國震驚。
我們擁有最多的資金,最優秀的人才,為何會在火箭科技上落後
伴隨媒體的壓力,還有輿論的喧囂,時任總統愛森豪威兒也開啟了美國太空計劃,至於追趕的帶頭人,就是被美國從德國擄走的戰犯馮·布勞恩。
1958年2月1日,在蘇聯大獲成功後僅數個月,馮·布勞恩團隊就用研發的“木星-C”火箭將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送上了太空。
可這次成功,卻遭遇了赫魯曉夫的譏笑,因為這“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體重非常可憐,僅僅只有蘇聯“普特尼克一號”得十分之一,這無疑是美國火箭推力不足的因果。
發射這樣的衛星上天,提振士氣的作用大過實際作用,美國還需努力。
在完成衛星發射提振士氣後,美國又進一步重組太空系統,組建美國航天局NASA,指望能進一步追趕蘇聯的腳步。
就在美國人籌謀奮起時,蘇聯人在科羅廖夫的帶領下讓美國人目瞪口呆。
科羅廖夫不滿足於人造衛星上天,反而將目光盯上了送人上天。
在不斷最佳化火箭的同時,宇宙飛船成了蘇聯人的目標。
為穩妥起見,科羅廖夫先是用動物實驗的方式,驗證了可行性,隨後就開始大膽嘗試。
196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個航天員加加林搭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升空,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
第一個人造衛星,第一次人類太空飛行,蘇聯接連的航空壯舉背後,都有科羅廖夫的閃光。
一系列太空勝利打擊了美國的自信心,美國總統肯泥迪在評論這件事時都絕望地說:
如果有任何人告訴,怎麼才能趕上那些蘇聯國人,我們就立即把他請來。我才不管那人是清潔工,還是其他什麼,只要知道該怎麼做就行了。”
不管他是清潔工還是什麼人,這話裡有話啊?
在蘇聯人完成太空飛行後,美國人又開始了追趕。
1961年5月5日,美國載人宇宙飛船倉促上天,可憐的航天員阿倫·謝潑德坐著水星號飛船進入太空,但火箭推力不夠,讓他只能進入亞軌道,美國人又一次因為火箭動力問題,成了赫魯曉夫的笑柄。
接連的打擊,讓肯尼迪惱羞成怒,憤怒的他甚至計劃用核彈轟炸月球,指望用讓全世界看見煙火的方式,詮釋誰才是強者。
一看肯尼迪失心瘋,馮布勞恩只能極力勸說。
鬧劇之後,美國蘇兩國將目光都投向了月球,那將會是下一場競賽的比賽場。
在蘇聯壓力下美國不斷擴充資金,助力太空事業發展,並在肯尼迪時代,開啟阿波羅計劃。
赫魯曉夫聽聞訊息之後,也表示說:絕不能讓美國人先登上月球。
隨後歲月,兩國進入了登月競賽的時代。
發力的美國,在登月上投入233億美國元,反觀蘇聯,受制於經濟實力僅僅投入了48億美國元。
巨大的投入差距,讓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漸漸失衡。
科技終究是燒錢的事情,就算再如何天才,沒錢也沒用。
更讓科羅廖夫絕望的是,他的伯樂赫魯曉夫,在1964年10月那場不流血的政治鬥爭中下臺了,新上任的蘇勳章是個溫吞的人,對於跟美國太空競賽關注不多。
領導的支援沒了,資金也不夠,科羅廖夫急了。
為了完成送人上月球的心願,為了讓蘇聯再次成功,他急忙找到蘇勳章要求提高投入,得到的回應卻是:這個問題需要研究研究。
這研究研究,就不知是猴年馬月了。
失望的科羅廖夫,只能更加拼命地工作,指望用自己的天才,將時間變短,誰曾想,長年的工作讓科羅廖夫身體受不了了。
動脈硬化,還有直腸上的腫瘤也讓他痛不欲生。
但是他在不斷念叨著,給我十年時間,我能上月球,我能去火星、金星後,這個可敬的科學家在1966年1月13日進了醫院。
隨後就是一場猶如謀殺一般的治療。
負責手術的是蘇聯衛生部長彼得羅夫斯基,這個牛人居然在手術那天喝了頓大酒。
剛開始尚且清醒的他,手術還算順利,可酒勁上來後的他犯糊塗了,緊急應對不斷失措。
護士一看科羅廖夫呼吸困難,就尋思輸送氧氣,卻遭遇意外。
在勞改營曾經遭遇毒打的科羅廖夫,下顎骨折後遺症,讓他無法開啟嘴巴,嘴巴打不開輸氧管就插不進去,後遺症,還有醉酒的主治醫生,應對準備到不充分,讓科羅廖夫這個蘇聯國寶級專家遭遇了不幸。
1966年1月14日,科羅廖夫死在了手術臺上。
他的死,也宣告了蘇聯登月計劃的失敗,航天科技的停滯。
1966年1月14日,科羅廖夫帶著遺憾走了。
失去主心骨的蘇聯航空事業,遭遇資金短缺,漸漸力有不逮。
反而是美國人,在馮布勞恩帶領下開始奮起直追。
1969年7月,經過數次載人航天實驗的美國人,終於開始了踏足月球的嘗試。
這一天,阿波羅十一號帶著阿姆斯特朗、邁克爾·科林斯、巴茲·奧爾德林升空。
阿姆斯特朗成了登月第一人,他的一小步也成了人類歷史的一大步。
至於蘇聯人,只能在科羅廖夫死後望月興嘆!
如果科羅廖夫沒死,或者說沒有經歷大清洗,他或許會活的更久一點,因為離世那一年,他才59歲啊,還有時間能創造更多的奇蹟。
59歲離世的科羅廖夫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能拿諾貝爾獎卻因國家需要,隱姓埋名的人。
他死之後,留下的存摺只有16.24盧布,用到去世的鋁製小杯還是勞改營舊物件。
他對於物質生活沒有追求,一生只對科研有興趣,雖然遭遇了不幸,可他依舊是一名愛國者,一名有信仰的人。
嚴寒之下的莫西科數萬人目送英雄離開,他的功績在離世那一天才被很多人第一次聽到。
偉大的人都是相似的,在進入手術室的時候科羅廖夫說,給我十年我能上月球,上火星,上金星。
這執念隨著他的死消散了,但他的對手馮布勞恩卻沒有忘。
在完成登月之後的馮布勞恩,不忘火星。
可當他將登陸火星的計劃放在尼克松辦公桌前時卻遭遇了拒絕。
太空競賽成了過去時,輝煌的你追我趕成了過去時,這不是個人的遺憾,是全人類的遺憾。
希望這遺憾能在未來得到補全。
在人類登上火星、金星的時候,不要忘記曾有一個老人,曾用一生嚮往藍天。
瓦西里看著,眼前這個胖乎乎的男人,心裡一時百感交集,這個男人可以說,是蘇聯最寶貴的財富。
正是因為他的存在,才讓蘇聯與美國的對抗,沒有過早的被美國超越。既然他來到了這個世界,那些以後原本要發生的事情,註定因為瓦西里的干涉,會改寫蘇聯的命,當然也會改寫科羅廖夫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