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
白宮總統辦公室裡傳來了瓷器碎裂的聲音。
“該死的蘇聯人,該死的貝利亞,他跟那個已經下地獄的鋼鐵慈父一樣應該也下地獄。”
美國總統愛森豪威兒,鐵青著臉不停的咒罵著貝利亞。
“總統先生,事情已經發生了,咱們只能被動接受了。
蘇聯政府和華國的聯合宣告,咱們使用核武器施壓華國的戰略已經破產了。”
愛森豪威兒的軍事顧問,沮喪的回答道。
“是啊,國內民眾都不支援在遙遠的東方繼續投入大量軍隊,他們認為那個地方離美國太遠,美國人沒有義務,為宇宙國政府白白消耗掉納稅人的錢以及美國的小夥子。”
愛森豪威兒不甘心的躺在沙發上閉上了眼睛。
他才剛當選總統如果就此撤軍,會給他的人生履歷帶來第一個汙點。
那就是在他的任上,從無一敗的美國軍被九州那幫泥腿子軍隊打敗了,這是令他不能接受的。
想當年,二戰時期愛森豪威兒作為美國五星上將,指揮三百萬盟軍進行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諾曼底登陸戰——一舉成名。
現在卻在一個小小的半島不得不承認失敗,這令他多麼不甘心。
“好吧,既然沒有機會逼他們的政府讓步,那就抓緊時間簽署吧,儘量爭取體面的退出戰爭吧。”
閉著眼的愛森豪威兒有氣無力的說道。
“是,總統先生......我將您的意思,通知給在半島談判的將軍們,力求以最快速度結束掉這場戰爭。”軍事顧問回答道。
“貝利亞......蘇聯政府......。”愛森豪威兒在心裡默默的唸叨著。
1953年7月26日,歷時兩年之久的半島停戰談判終於達成了協議。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簽字儀式在開城板門店舉行。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由雙方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先行簽字。
華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和“聯合國軍”方面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在板門店正式簽署停戰協定。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於汶山在停戰協定上正式簽字,朝鮮國領導人於平壤在停戰協定上正式簽字。
1953年7月28日華國司令員於開城在停戰規定上正式簽字。
朝、華兩國發布停戰命令:“自1953年7月27日22時起即停戰協定簽字後的十二小時起,全線完全停火。
兩國人民舉行了巨大的慶祝儀式,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而咱們的主角也開始了他對蘇聯的改革。
1953年7月30日,瓦西里被蘇聯國家主席貝利亞,任命為蘇聯國家第一副主席、蘇聯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蘇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書記處第一副書記、蘇聯內政部部長等職務,全面負責蘇聯的改革。
瓦西里改革的第一刀,就砍向蘇聯軍隊和內務部部隊。
因為改革成功要素之一,就是必須有一支忠於蘇聯人民黨的軍隊,如果軍隊不掌握在瓦西里和貝利亞的手裡,就妄圖進行改革那就是死路一條。
改革不是風平浪靜的,他必然會觸及多數人的利益,必然帶來更多的不穩定因素。
1946年2月起,原蘇聯紅軍/紅海軍開始統稱為蘇聯武裝力量。
蘇聯武裝力量中的正規軍部分(即不算內務部隊、邊防部隊和民防部隊)包括陸軍、戰略火箭軍、國土防空軍、空軍和海軍。
蘇聯解體之後的大毛武裝力量繼承了蘇聯軍隊的部分遺產,但實力大大縮水,除戰略火箭軍之外,大毛的常規武裝力量無論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已失去與西方抗衡的資本。
與對手美國一樣,蘇聯也擁有大量的駐外部隊,其中大多數集中在東歐人民主義各國,尤其是在鐵幕前線的東漢斯和波瀾。
這個時候的蘇聯軍隊是龐大的,可分為四大駐外叢集和十六大軍區。
四大駐外叢集:北方叢集(駐波瀾)、西方叢集(駐東漢斯)、中央叢集(駐捷克斯洛伐克)、南方叢集(駐匈牙利)。
下邊說說各個軍區的兵力部署,以及重要裝備數量。
首先就是駐紮在波蘭的北部叢集,總兵力約4.5萬,坦克約600輛,飛機約430架。
之後是駐紮在民主德國這個最前線的西部機群,總兵力約34萬,坦克約4300輛,飛機約1400架。
向南是駐紮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央叢集,總兵力約7.3萬,坦克約1400輛,飛機約300架。
向東是駐紮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南部叢集,總兵力約7萬,坦克約950輛,飛機約240架。
綜上所述,駐守西歐的兵力共:52.8萬人,坦克:7350輛。飛機:2370架。(至於火炮,火箭炮,實在查不到。)
蘇聯的鋼鐵洪流確實不是唬人呢,此時的西歐是躲在牆角瑟瑟發抖啊。
蘇聯國內十六大軍區:波羅的海軍區、白大毛軍區、喀爾巴阡軍區、敖德薩軍區、基輔軍區、列寧格勒軍區、莫斯科軍區、伏爾加軍區、北高加索軍區、外高加索軍區、烏拉爾軍區、中亞軍區、突厥斯坦軍區、西伯利亞軍區、外貝加爾軍區、遠東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