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錢?”

朱元璋詫異的又問了一聲,隨後開始掰起手指頭算了起來。

剛才蔣瓛好像說過,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錢能兌換拾元紙幣,那一元錢的話,就是一百文。

這還是零售的價格,要是像小販說的那樣,批發的話,還要便宜,只要八角,也就是八十文錢。

這!

朱元璋愣愣的看著手中的衣衫,徹底陷入了呆滯當中。

要知道,普通老百姓家用的布匹,一匹佈滿打滿算也就能做兩身衣服,畢竟老百姓的衣衫並不像那些達官貴人那般奢華繁瑣。

可就算這樣,縫製兩身衣服所需要的布料,最便宜的也得一百文起步,稍微好那麼一點的就得翻倍。

要是那些絲綢早之類的布料,那價格就更高了。

而這些還只是夏衣的價格。

像他手中這樣厚實的冬衣,價格就更高了。

動輒就就需要三四百文錢。

可到了這裡,居然只需要不到一百文錢。

這也太便宜了吧。

小販可不知道朱元璋的內心活動,他見朱元璋一臉驚訝,還以為對方嫌棄自己的價格高了呢。

想到這,小販心中頓時急了。

“老先生,您要是覺得價格不合適,咱們還可以商量商量,實在不行,我在讓您一成,您看怎麼樣?”

為了不失去這單大生意,小販也只能咬牙繼續降低價格了。

就算在讓一成,他還是有的轉的。

“什麼?價格上還能在便宜一成?你沒有騙咱?”

朱元璋驚呼一聲,滿臉不可置信的看著小販。

本來他以為八角錢已經很便宜了,沒想到價格還能在商量。

商人追逐的是利益,衣服還能在便宜,那豈不是說,就算這樣的價格,小販也是有利潤的,那豈不是說,製造這樣一件冬衣的成本,比他想象的還要低。

老十七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朱元璋驚訝的模樣,讓小販有些傻眼了。

一開始他以為對方是不滿自己的價格,可現在看來,對方那是不滿意自己的價格高了,對方明顯是第一次來的土包子啊!

悔恨,懊惱的情緒,讓小販差點自閉。

他感覺一場潑天的富貴,眼睜睜的就溜走了。

“老先生,這話可不能亂說,什麼騙不騙的,我們做生意,講究的是誠信經營,這可是寧王殿下規定的,誰要是坑蒙拐騙,輕則罰沒非法所得,重則直接逐出大寧,永不得在踏進大寧半步。”

小販雖然有些自閉,可當他聽到對方居然質疑他的時候,頓時不幹了。

這筆生意他可以不做,但質疑他欺騙,那是萬萬不行的。

要是被治安員知道了,那可就麻煩了。

雖然他坐得直行得正,只要治安員調查清楚了,他也不會有事。

可這關係到他的清白。

生意不做可以,但信譽不能丟。

小販急切的模樣,讓朱元璋反應過來,他剛才說話有些欠考慮了。

“這位小哥,你別急,咱不是針對你,咱就是意外,畢竟你這的衣服太便宜了,對比江南之地,要便宜太多了,咱也是一時不敢相信,才會這樣說的。”

朱元璋解釋,讓小販臉色緩和了下來,同時他也更加確定,對方就是第一次來大寧。

老油條可不會這樣說。

可這樣的結果,讓他心又是一陣抽搐。

潑天的富貴啊!

你就這麼從我眼前溜走。

好在,小販的心性還算豁達,短暫的失落後,他就調整好了心態。

“老先生,不瞞您說,您覺得我這便宜,那您是沒有去大寧府,您要是去了大寧府,您就知道這衣服能有多便宜了。”

“就像您手中的這件冬衣,寧王府下屬的製衣廠中,每天不知道能生產多少件呢,出廠價,也不過在四角錢而已。”

“就算這種厚棉衣,出廠價也不過三元錢,您要是採購一批,運到關內,保證您能大賺一筆。”

說著,小販從自己的攤位中,又拿起了一件厚實的棉衣,遞給了朱元璋。

沒等朱元璋伸手,蔣瓛急忙先接了過來,暗自檢視一遍後,確保無誤,才雙手遞給了朱元璋。

“老爺,您請過目。”

嗯!

朱元璋點點頭,對蔣瓛的貼心很滿意。

不過,他很快就被手中的這件衣服給吸引住了。

布料和剛才的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在撫摸間,他隱隱感覺裡面有什麼東西。

“小哥,這棉衣裡面填充了什麼東西,是木棉絮麼?”

“木棉絮,誰用那玩意啊!那東西又不保暖,寧王殿下怎麼可能往冬衣里加那種東西,這棉衣裡填充的可是上好的棉花,不僅保暖,還輕便。”

“就這麼冷的天,您只要穿上一件這樣的冬衣,就不冷了!”

小販一臉得意的解釋道。

他終於明白那些前輩們,為什麼那麼樂意接待那些外來的客商了,看著他們什麼都不懂的模樣,小販嘴角都快咧到後耳根了。

虛榮心得到了大大的滿足。

什麼?

“棉花?”

“小哥,你說這件棉衣裡填充的是棉花?”

這怎麼可能?

棉花朱元璋怎麼可能不知道,他身上就有穿著,可棉花價格高昂,就他身上穿著的棉衣,光棉花就用了兩斤,每斤棉花更是高達五百文,換算成老十七這邊的紙幣,那就是五元錢。

這還不算布匹的價格。

可這件用棉花填充的棉衣,整體居然只要三元錢。

這怎麼可能?

老十七到底是怎麼把成本控制這麼低的。

朱元璋的一驚一乍,讓小販臉上的笑容越發的燦爛起來。

“這有啥,棉花又不是什麼稀罕的玩意,我們王爺早就大規模種植棉花了,在大寧,棉花可不像關內那麼稀缺,價格上當然就便宜了。”

雖然朱權有意封鎖大寧,那只是針對關內的商人,對於外來的訊息,朱權不僅沒有封鎖,還大肆宣揚。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

為的就是讓大寧的百姓知道,他們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關內的普通百姓過的又是什麼日子。

而這樣的好日子,是誰給予他們的。

這樣就能潛移默化的影響老百姓,讓他們對大寧,對他這個王爺,有著濃濃的歸屬感。

從後世來的朱權,對於輿論,那可是有著清醒的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