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cpu

2002年, 因為顯示卡銷量激增,公司的營業額雖然沒有實現大幅增長,但利潤卻達到了歷史新高, 總利潤超過15億,刨除運營、人力成本等, 純利潤首次過了10億。

這讓公司上下都異常振奮,公司更是拿出了將近2億利潤出來分紅。參與分紅的員工, 每個人至少都拿到了幾萬塊錢,多的有二三十萬。

自打公司開始分紅起, 公司的年終獎就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年發幾個月的獎金,而是重新設立了獎勵制度。

比如業務量達到多少,給予一定獎金;比如一個工作專案每年完成度達到目標多少,公司給予一筆專案獎金,再由專案組內部進行分配;公司還根據個人績效考核評估員工等級, 每年給予多少股份獎勵, 表現得越好的員工可購買的股份越多,具體獎勵便會在年終分紅中體現出來;那些不參與專案和股份分紅的崗位,還是每年發兩三個月的工資獎勵。

晏旻和藺徵西都深刻明白, 他們公司立足的根本是人才, 所有研發專案都是員工智慧的結晶, 員工的工作可以辛苦一點,但待遇一定不能差, 否則留不住人,怎麼進行技術創新和保持市場競爭力?

下一年,晏旻和藺徵西計劃組建一個新的專案組——材料組, 研發手機所需材料, 重點是顯示屏。

顯示屏絕對是個前景廣闊的專案, 也不光是為了自用,將來還可以成為其他廠商的供應商,或者只收專利費都行。

早在給北京分公司派發觸控晶片任務之前,晏旻就過想成立一個專門研發顯示屏的專案組,因為這一塊國內目前也是短板,所有的手機與電腦顯示屏都得從國外進口。

而這個市場前景遠大,未來的電腦、電視、手機、led大螢幕等,無一不需要用到製作顯示屏的特種玻璃,與其讓外國人賺,不如自己弄。

所以從去年開始,他們就一直在物色合適的專案領頭人。

材料對晏旻和藺徵西來說,都屬於陌生領域。這可不是從前做晶片研發那樣,沒有合適的人選,晏旻就自己出馬,等到專案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能從專案組中挑選出合適的人選來領頭。

一個月後,宋教授打通了藺徵西的電話,表示自己願意來旻西上班。

工欲先行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晏旻和藺徵西當然明白,該投的自然要投,他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我國的計算機產業起步晚,等到加入這個行列的時候,歐美各國已經在這個領域深耕多年,甚至都形成了固定且龐大的生態系統。

藺振華的工廠叫做振中晶圓廠,做的就是材料加工,晶圓廠裡的技術專家也都是研究材料的,就是透過這些專家聯絡到的研究特種玻璃的專家——國內某理工院校的副教授宋新民。

宋新民畢竟是個教授,人脈還是有一些的,很快,他便透過老師、同學和校友們,招聘到了幾名材料學畢業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有,有的已經參加工作了,被他挖了過來。

去年秋招的時候,是招了幾個材料系的畢業生的,但現在還沒畢業,所以還沒到崗。

宋教授有些鬱郁不得志,曾經跟在振中晶圓廠上班的好友說起過這事,認為自己可能這輩子就只能做個平庸的教師了。

最後這個專案負責人還是從藺振華那邊找到眉目的。

宋教授畢業於國內著名工科大學,他的博士研究課題就是特種玻璃,畢業後在一所小有名氣的理工院校任職,工作後依舊從事特種玻璃的研究。

宋新民於是向學校打了停薪留職報告,於春節後正式來深圳上班。

宋新民來到旻西的時候,還是光桿司令一個,整個專案組除了他,就沒有其他組員。

不到一個月,公司的材料組就組建起來了。

本來他對離職還有些猶豫,所以只是停薪留職,現在他已經開始考慮,不回去教書了,以後就在旻西幹了。當然,也要幹出成績來才行。

也是2003年,遠冬帶領的cpu組終於做出了成績。

說實話,這種完全由自己掌握話語權的感覺實在太好了,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而不需要跟校領導三番五次打太極,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

所以當晏旻和藺徵西親自登門拜訪,宋教授非常激動,又有些遲疑,他一直都渴望機會,如今機會擺在自己面前,是不是要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去接受呢?

晏旻和藺徵西也沒急著讓對方給答覆,讓對方考慮清楚了再給答覆。

公司去年就下訂單購買的實驗裝置也陸續到位,宋新民帶著他的組員們投入到研發工作中去。

公司也給了宋新民權利,他可以自己去高校招生,招聘合適的人選。畢竟比起晏旻和藺徵西,他顯然更清楚什麼樣的人選更合適。

不過宋教授有點理工男的典型特點,學術水平不錯,但為人處世欠缺了點,始終都不得志,連申請的研究經費都不能完全到位,許多想法還只能紙上談兵,因為院方提供不了昂貴的實驗裝置,這些年研究一直都沒有太突出的成績。

他給藺徵西列了一個清單,要求旻西採購所有的實驗裝置。這套裝置可不便宜,加起來得幾千萬。

礙於當前的軟體限制,旻西的cpu做了兩手準備:一手是採取穩妥的x86架構,跟英特爾購買了專利使用權,這是因為當前市面上主流的電腦軟體系統只相容x86架構,就是剛剛出成績的這個;一手則用的是自行設計的mxy架構,這個目前為止還沒完成,是他們接下來要做的重點工作。

中國是後來者,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打不過就加入,這就永遠都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另一種就是咬著牙死命扛,用盡一切辦法搞出自己的生態系統來,不僅要做硬體,還要自己做軟體,等到自己的生態系統建立起來,有一定的影響力了,並且影響到它的利益了,對方才有可能開放系統,想辦法與你相容。

很顯然,第二條路難走的程度,比第一條難十倍百倍不止。但縱使這樣,他們還是要想辦法自己弄,不僅是因為自己要爭口氣,從更深層的網路安全形度出發,我們也應該擁有自己的網路生態系統。

旻西現在做的還是硬體,他們公司很少涉獵軟體,也就是說,跟mxy架構的cpu相容的系統還完全沒有著落。

也不是他們不想做,但晏旻覺得,缺什麼就要自己動手去彌補起來的時代應該要過去了,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應該也要像美國那樣,透過多方合作一起來做才行。

畢竟術業有專攻,一家公司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們當然希望有別的企業來分擔壓力和風險。

晏旻心裡有個想法,想找個合適的合作方,跟藺徵西也討論過,覺得有可行性,問題是現在得找個切入點。

週五中午在食堂吃午飯的時候,遠冬過來在晏旻和藺徵西前面坐下:“兩位老總,這周想吃什麼餡兒的餃子?”

晏旻笑著說:“都行。其實上回那個酸菜餡兒的包子味道就非常好。”

遠冬笑起來:“晏總想吃包子?”

“沒有包子,做酸菜餡兒的餃子也不錯。”晏旻意猶未盡。

“不過最近可能吃不上酸菜餡兒的了,我媽前兩天才醃上酸菜,過陣子才能吃。換個別的吧。”遠冬說。

“我隨意。”晏旻說。

遠冬看著藺徵西,藺徵西說:“牛肉餡兒的不錯,可以加一點點辣椒。”

遠冬笑起來:“好咧。我也最愛吃這個,那就吃這個吧。”

晏旻說:“對了,你老婆這個週末休息嗎?”

遠冬說:“她最近是挺忙的,不過好像星期天休息。晏總找她有事?”說實話,晏旻問到常樂,他還挺意外的。

晏旻說:“那要不這樣吧,週日上午,我和徵西去你們家包餃子,牛肉什麼的我們來準備,你們和麵擀好皮兒就行。”

遠冬笑了:“好。”

晏旻說:“對了,儘量讓你老婆在家吧,實在不行,中午回來吃飯也行。我們找她有點公事。”

遠冬好奇死了:“什麼公事?”

晏旻神秘地笑了笑:“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星期天一早,晏旻和藺徵西就去市場買牛肉,就在他們準備下手買最貴的裡脊肉時。

遠冬及時打電話過來,說丈母孃叮囑,牛肉餡兒的餃子一定要牛頸肉,別的肉都不太合適,不是太柴就是筋膜太多,牛頸肉肥瘦相間,用來包餃子最好吃。

除了買牛肉,他們還買了一堆菜過去,畢竟老在他們家蹭吃蹭喝,怪不好意思的。

他們熟門熟路到了遠冬家,家裡已經揉好麵糰了,正等著牛肉呢。

遠冬幹苦力,拿著肉去剁餡兒了,因為丈母孃說絞肉機絞出來的餡兒味道不太好,就只好派上他這個人力碎肉機了。

晏旻和藺徵西便洗了手,來幫忙擀麵皮兒。

常樂直接問:“聽遠冬說,兩位老總找我有公事要說,不知道要說什麼?”

晏旻笑著問:“聽說你們公司也上馬手機業務了?”

常樂很驚訝:“你們訊息可夠靈通的啊!”

晏旻說:“這不是有遠冬麼。”

常樂笑了:“我說呢,原來是這個叛徒!”

這當然是玩笑話,他們公司上馬手機業務,並不是什麼機密。

晏旻直奔主題:“是這樣的,你們公司有做系統的打算嗎?”

常樂愣了一下:“你說的是塞班系統這種?”

“對,也不全是,塞班是手機系統,還有電腦系統。”晏旻知道,某為是會做自己的手機系統,不過那得很多年以後了。

常樂說:“這個我暫時沒聽說過,也不知道做不做。”

藺徵西說:“是這樣的,我們公司現在在做自己的cpu,架構也全是我們自行研發的。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做出來cpu,卻沒有能夠相容的系統。所以我希望能與貴公司合作,我們做硬體,你們做軟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