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大明四川行都司所在。
上次張七來時打的是大明的旗號,而城中是馮雙禮主持大局,故此能夠暢通無阻,但這一次就不同了。
其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省的行都司所在,也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其北、東、南有大山阻隔,海拔還都在兩千米以上,西南緊挨著的則是邛海,一處大山中的湖泊所在,只有正西有缺口向外溝通,不過又有寧遠河由北至南流下,實乃形勝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這裡也是歷史上諸葛亮七擒孟獲所在,獲勝後重設越嶲郡,郡址就在邛都。
其向西的出口只有兩裡左右,南北兩側各有山勢可依,以前從貴州窘迫至此的馮雙禮自然沒有能力在這兩處設定營寨,但清軍佔據後自然恢復起來了。
不過,在寧遠河與出口之間還是有一處東西寬約六里的平地,這裡,千百年來大戰不知凡幾。
馬承嗣今年二十五歲了,作為老回回馬守應的孫子、“錦馬超”馬超的兒子,他的身上承載著革左五營的所有希望。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凡一個集體,總會有小圈子出現的,像張七的部隊就十分複雜,大致來說又分為幾個部分:
蜀王劉文秀餘部,包括馮雙禮建昌殘餘明軍,文武官員包括曾雪麟、王虎、楊阿索等,郝承裔所部,包括郝元彪、蒯方等人;
晉王李定國大西軍嫡系後裔,包括張七自已、張乘龍、張五、張九、王天祿、王定藩、吳國安、李忠明、段少傑等;
大順軍餘部,包括郝應錫、袁成功、李復國等;
投降清軍,包括高得傑、李佔春、李九思、楊無畏等;
從廣東恩平一路逃亡到寮國豐沙裡的明軍殘部,包括方中通、俞作敏、王升等;
各類雲南、緬甸夷人少年兵,這就多了,舊部一一列舉了。
至於自已的義子,諸如張貔、張貅、張鳳、張凰、張翰、張林、張院,則全部來自李定國嫡系人馬的後裔,或者本就是李定國所部的孩兒營出身。
馬承嗣雖然也是來自大西軍,不過那是被張獻忠強制合併後的革左五營餘部,嚴格來說,他還是代表著革左五營。
馬承嗣身上既有著他爺爺老回回的輕捷狡黠,也有著他父親馬超的悍勇,時下他的身材雖然沒有張七高,但也相差無幾了,雖然他的武力值還沒有達到張七的高度,但同樣能揮動大鐵槍作戰。
張七從孟加拉弄來一百匹高大健壯的馬瓦里馬後,立即讓親衛騎兵中最勇悍的一百人配上了。
馬瓦里馬多半是紅色,在這個時代,乍一看去,那可都是妥妥的的赤兔馬啊。
但見:
他們清一色的暗灰色寬簷鐵盔,繫著紅色帽帶;
紅色棉甲,立領,領子取代了傳統的護頸,也是棉甲的一部分,將頸部遮護得嚴嚴實實;
他們的棉甲是蠻莫工坊新制的,結合部用上了少量鎖子甲,可以整體穿戴,不像傳統甲冑那樣麻煩;
人手一副一石力的複合弓,箭囊裝著三十支箭;
人手一支單發米短槍;
人手一杆大鐵槍,均重十五斤。
鐵槍實際上是用鐵管附上木片、樹膠製成,在冬季也能用。
這樣的配置也只有馬瓦里馬這種肩高普遍在一米五以上的高頭大馬能夠承載,再加上一百勇士,乍一看用威風凜凜四字來形容並不為過。
革左五營的騎兵用法與大西軍、大順軍相似,大西軍的“領頭子”,大順軍的“三堵牆”,實際上都是用人命堆出來的,其潛臺詞是:
反正的我的人數多,前面的騎兵都要死戰不退,一般情形下不能說保證全勝,但這部分人所剩無幾後敵人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剩下來大肆收割就是了。
殘存下來的騎兵無疑都是佼佼者,無論是大西軍還是大順軍,管你是頭領還是小兵,都要拼殺在第一線,李定國等人、李過等人無一不是在這樣的廝殺中脫穎而出的。
一旦獲勝,又能繳獲大量的馬匹,再練下一批就是。
故此,能夠從崇禎年間活到現在的大西軍、大順軍餘部及其後裔無一不是戰場廝殺的好手,至於練兵打仗,那就需要天賦,像李定國這種十七歲時就能統領張獻忠幾萬大軍作戰者顯然是天才。
但也就是如此了,他們囿於出身、讀書識字、眼界,顯然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別說岳飛、戚繼光了,他們恐怕也很難達到明初朱元璋那些將領的水平。
但在張七這裡就不一樣了,火器、後勤、裝備的加成,再加上穿越者特有的天眼,這戰力顯然是呈幾何級數提升。
頻繁打勝仗後蘊積的自信心和傲氣更是在所有明軍之上。
洪果兒,今年三十歲,固始汗之弟昆都倫烏巴什幼子,一直留在青海,個子並不十分高,但卻異常雄壯,他的頭是方的,脖子、身子也幾乎是方的。
得知張七部北上後,立即帶著五千精銳騎兵出城迎戰了。
不過,當打頭的馬承嗣一百騎從官道上冒出來的那一剎洪果兒的瞳孔不禁猛地一縮!
洪果兒所部來自天山附近,胯下戰馬也是蒙古馬與中亞汗血寶馬的雜交品種,肩高普遍在一米四以上,在時下世界各地的騎兵中已經是相當不錯的存在了,但與馬瓦里馬相比就不夠看了。
不過,他現在若是退卻了,就不是和碩特驍騎的後裔了,隨著馬承嗣這一百騎走完,後面明顯矮上許多的戰馬一出現,洪果兒不禁露出了笑容。
“差點將老子嚇了一跳,他們只有一百這樣的高頭大馬,老子卻有一千!”
“出擊!”
邛都西側,長約十里,寬約六里的曠野上,一場騎兵大戰開始了!
一千騎VS五千騎,幾乎將這處曠野完全覆蓋住了。
洪果兒犯了一個錯誤,如果他讓馬承嗣部全部進入曠野後再左右包抄的話,親衛騎兵肯定會吃大虧,但他想的卻是:
“趁著彼等尚未完全進入曠野,大部分人還擠在官道上,我用優勢騎兵一衝,必定讓其倒捲回去,屆時就是大開殺戒之時了”
想法不錯,最關鍵的就是能夠快速消滅馬承嗣的那一百騎。
不過,洪果兒有想法,卻要面臨一個問題,從南至北的官道抵近邛都城西邊的缺口時,是一處從高往低的長約三百米的下坡,馬承嗣等人甫一踏上那處下坡從開始加快了馬速!
等他們進入到平原上時,馬速已經來到了最大!
此時,他們的身後還跟著張七親自率領的七百騎,這裡面除了張七也拿著一杆大鐵槍,餘者則都是雁翎刀。
馬承嗣百騎繼續往前猛衝,而張七身後的七百騎則開始了拋射!
洪果兒的騎兵頓時出現了一些缺口,就在此時,馬承嗣百騎從一處缺口突了進去!
但見:
他們一手握著大鐵槍上下翻飛,一手握著米尼短槍,一面是武器長度的優勢,一面是近在咫尺的射殺,霎時就突破了一個大缺口!
而作為一軍主帥的張七自然不會冒裡冒失地殺入,此前,他的夜不收已經從官道出口附近的山上觀察到了洪果兒所部的動靜,按照常理,他此時利用火器優勢封鎖官道,然後佔據小山,再誘使洪果兒來攻才是正經。
但他卻採取了正面強攻的策略,這倒是讓後面步軍的一眾統領大吃一驚,連張貔都極力勸阻他不要冒險,但張七還是這樣做了。
原因也很簡單。
洪果兒的騎兵雖多,但既沒有甲冑,身上也只是單體弓和彎刀,自已武裝到牙齒的騎兵如果連這點勇氣也沒有那還不如全部變成步軍算了。
何況他的騎兵也不是單純的冷兵器部隊,他的大殺器並不在大鐵槍、雁翎刀,而是短槍!
還有,自從成軍以來,他的驕人戰績多半是建立在火器部隊之上的,騎兵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像這樣正面強攻的時候更是幾乎沒有。
故此,他也需要真正檢驗一下他們的戰鬥力。
當然了,作為如今蒸蒸日上的南詔王,他可不敢輕易弄險,別人都是米尼短槍,他還是將自已幾乎很少出動了的手槍拿了出來。
一手大鐵槍,一手手槍,跨時代的融合,手槍有八粒子彈,自已就有八條命,再加上一把米尼短槍,那就是九條命了。
與時下明清兩軍所有的騎兵訓練都不同,後者都是從步軍裡挑選的佼佼者編成的,平時雖然也有練習,但大部分情況還是以戰代練,透過戰鬥逐漸摸索格鬥技巧,最終活下來的都是佼佼者。
但洪果兒的騎兵又不同。
此時的青海,顯然沒有能力讓達什巴圖爾擁有一支上萬人的常備軍,只有他身邊的三千騎差不多是這樣的部隊,餘者都是打著接受清廷犒賞、搶劫的主意前來的部族騎兵。
這三千人顯然都被達什巴圖爾帶在自已的身邊,現在還在成都呢,而洪果兒的部下除了有三百常備兵,絕大多數都是部族騎兵,他們平時都是牧戶,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訓練?
於是,五千騎,看起來十分駭人,但真實戰鬥力還是要打一個問號。
何況,馬承嗣部一開始就將洪果兒當中那最精銳的三百騎突破了!
而張七訓練騎兵在馬承嗣看來是非常笨的辦法。
那就是每天拼命拉弓、揮刀、揮槍、射擊,週而復始,機械訓練。
比如突前的這一百騎,考慮到要不斷揮槍,就需要你將右胳膊練得異常強壯,平時每日這樣的連續揮槍刺殺的動作至少要三百下,加上拉弓的訓練,這臂力早就上去了。
戰時,你需要保命,揮槍的頻率更快,但實際上面對五千人的騎兵大隊已經是極限了,他們也不可能擠在一起向你衝來,也會是一個鬆散寬闊的大陣,故此,擔負著居中突擊任務的百騎並不需要揮動太多次就能將敵騎殺個對穿。
實際上也是這樣的,當張七左手手槍的子彈全部打完後,前面的馬承嗣百騎已經衝出了敵騎的大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