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兒,林超頓了一下。

“你們沒有猜錯,這個型號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殲10戰鬥機。

在1981年底,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向**同志建議。研發新一代的殲擊機,預計初期投資在5億元。在得到**同志的同意後,華夏三代機的研製工作正式拉開了帷幕。

當時,主要是殲1方案和強6衍生方案。在上世紀70年代,空軍根據越南戰爭的經驗,認為有必要研製一種小巧靈活的中低空殲擊機,以取代過時的殲6。這就是“號任務”,由601所負責研製。

而強6是一款後變掠翼強擊機,技術來源是1979年,透過秘密渠道換來的米格-MS。在這個時候,它已經終止研製。但是,華夏空軍對後變掠翼十分感興趣,所以在強六的基礎上,擔綱研製的洪都所,改出了一個殲擊機方案。

不過,強6的結構複雜,重量大,可靠性差,加上洪都所的實力有限,所以強6衍生方案並不被看好。這樣一來601所的殲1方案,可以說穩操勝券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來參加評審會的611所,竟然拿出了新殲的方案。

起初,611所和新殲擊機沒有任何的關係,航空部甚至都沒有通知他們拿出方案評審。直到後來,才臨時通知611所派出四個人,參與新殲擊機的評審。

宋文驄先生作為611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的會議。他還意外的獲得一個機會,可以在休息間隙時。對611所的新殲擊機方案,發表15分鐘的彙報。

也正是這15分鐘,徹底動搖了601所必勝的局面。宋老從未來戰爭怎麼打入手,提出了新殲擊機必須具備那些功能,而後再轉到611所的鴨式方案。

因為,事發突然。他們甚至都沒有做出模型,只是靠著幾張加夜班搞出的幻燈片,以及宋老的講述,就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其後經過幾天的激烈辯論,評審會並沒有做出決定,而是要求兩方繼續完善各自的方案,於個月後再次召開論證會。

接到訊息的611所,一片歡欣鼓舞。由於西南地區有風洞基地,他們集中了所有資源,完善了提出的10號方案,並拿出4種備選方案。

198年4月,第二次選型會按期召開,601所與611所經過了激烈的辯論,最終所有人一直傾向於611所的鴨式佈局方案,尤其軍方態度更是一邊倒。

1984年,經過一次次的辯論之後,確定新殲擊機研製總體單位為611所和1廠。同年6月,611所與空軍最後商定新殲擊機的指標。空軍要求在000年裝備部隊,總體要達到F-16和米格-9的水準。其它還有高空高速、超視距等等。總之空軍能想到的要求,全都被提出來。”

聽到這裡,有人說道:

“這也太苛刻了吧!”

林超笑道:

“這算什麼,1986年1月,10工程正式上馬。宋文驄先生開始對戰機科研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甚至有人跑去挑釁,說你一輩子都搞不成殲10。”

話到這兒,周圍的聽眾都怒了。

“呸,咱們華夏人怎麼總出這種敗類。”

“是啊!對外稀鬆平常,對內就聰明百倍。”

“內訌真特麼是華夏的死結了。”

林超擺了一下手,等到聲音靜下來以後,又接著說道:

“你們還真別說,殲10確實差點下馬了。當時的政策是,軍隊建設讓位於地方經濟發展,軍費自然被嚴重的壓縮了。殲10也因為資金問題,導致了研製工作的停滯。直到劉華清將軍考察成飛之後,才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這並不是主要困難,除了同行的冷嘲熱諷以外,軍隊的態度也做了轉變。尤其是1989年,軍委組織了一個代表團赴蘇聯考察時,SU-7SK戰鬥機給華夏空軍留下了無比震撼的印象。

有人提出,下馬殲10戰鬥機,把錢省出來購買SU-7。就在這個關頭劉華清將軍再一次表明態度,蘇-7 再好,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殲-10 無論如何,就是再困難,也要搞下去!

雖然有了這些支援,但是花了整整8年的時間,殲10依舊躺在圖紙上,什麼時候能成還是個未知之數。為此,611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先造出一架全金屬樣機。

1991年8月7日,殲10樣機組裝完畢。這個時候,它還只是全尺寸模型,裝置、管路什麼都沒有。但是,它現代化的外形,征服了空軍的領導,並得到了他們的支援。

可就在所有人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10號工程又出事了。這一次是更棘手的問題,配套的渦噴-15發動機,嚴重的拖了後腿,距離仿製定型還遙遙無期。

時任國防部大人的張愛萍將軍提出,乾脆多買點AL-1F發動機給殲10換上。但這個意見卻遭到601所和航空工業部的反對,甚至有人還抱怨外還領導內行,換髮動機又不是換汽車輪胎,這是要從新設計的!

就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劉華清將軍氣得拍了桌子,必須換!非換不可!

199年宋文驄先生作為全權代表,前往俄羅斯進行談判。為了適應殲10,AL-1F發動機做了若干改進,這個型號就是AL-1FN。

而為了適應它,殲10做的改進更大,進氣道從不可調橢圓進氣道,改成矩形可調進氣道。機身進行了延長,還對重心進了配平和調整,這相當於是推倒重來了。

誰也沒想到,空軍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殲10必須與SU-7形成高低搭配,機動性要和SU-7相當。

這樣一來,氣動外形也必須調整。611所再次推翻設計,在原先的基礎上,又運用了更多的新技術,比如外接雙腹鰭等等。

經過了這麼多的波折,殲10的原型機與1995年8月開始生產,1997年6月日新機完成建造,1998年月日,殲10完成首飛。”

“呼!”

聽眾們終於鬆了一口大氣。

他們一直以為殲10的出現是順理成章,誰知道這其中竟然有這樣的曲折。

“但是……。”

可就在這時,林超又說話了,聽眾的心瞬間揪緊。

“到了這個時候,還是有人不信任殲10戰鬥機。他們提出一個口號爭第一,用二七,想打贏,要三零。要求停止研製殲10,購買SU-7、SU-0戰鬥機。這一次,直接捅到了最上層。1999年,首長考察1廠,殲10的前途又變得撲朔迷離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