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老師,不用猜我知道,若問明朝有誰能考上天人,那必是明朝一哥王陽明啊!

米:這個不難猜,那你說一說,王陽明是怎麼考上去的?

易:您等我查一下哈,這位大神的年代離我們還算近一些,相關資料有不少,我查些資料分析一下。關於王陽明的生平,資料上是這麼說的: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又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又號樂山居士,浙江餘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被譽為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學說“心學”對中國乃至東亞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陽明自幼聰慧,‌早年跟隨祖父學習,‌深受其影響。‌他的學說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強調“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他認為“知行合一”,‌即知識和行動是統一的,‌強調從內心去體察天理,‌提出“致良知”說,‌認為良知即天理,‌主張透過內心的反省和修煉來達到道德的完善。‌

王陽明的軍事生涯同樣輝煌,‌他曾在孝宗、‌武宗、‌世宗三朝為官,‌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他平定了南贛、‌兩廣的盜亂及寧王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

王陽明的學說不僅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他的弟子眾多,‌形成了“姚江學派”。‌清代學者王士禎稱讚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王陽明的著作《‌王文成公全書》‌傳世,‌其中蘊含了他的哲學思想和實踐智慧。‌

……老師,我認為王陽明能考上去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建立了心學這樣的思想體系,踐行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為了格物致知,他曾瞪眼盯著竹子看了好幾天,直到病倒為止,後來任兵部主事,因仗義執言,觸怒宦官,被杖責四十後貶謫到貴州龍場驛任驛丞,在那樣的荒蠻之地,他並沒有頹廢消沉,反而積極求索,完成了“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並努力傳播,實現了少年時的志向,成為一代聖賢。

哎呀,從資料中看,王陽明的思想正如您所說,是“逆境中產生的感悟,苦水中泡出的花朵”啊!正因這樣,他才能從人間考上天人吧?

米:你認為他靠的是思想創新才考取的天人嗎?照這麼說,只有哲學家才能拿到天人准考證啊,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創不出來新思想,豈不是永遠也沒希望成就天人了?

易:額,也是啊,成就天人的門檻不可能這麼高啊,如果非要像王陽明那樣完成立德、立功、立言才行,普通人還有啥指望呢?

米:說實話,天界對王陽明的心學評價並不高,認為那是很雞肋的東西。

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