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教育的希望
隨著村子的發展,李大山逐漸意識到,僅僅傳承手工藝還不夠,教育的全面提升才是村子持續繁榮的根本。雖然孩子們在傳統技藝的學習上有了一些進步,但整體的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
村裡的學堂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內容也較為單一。李大山決定首先改善學堂的條件。他召集村民們開會,提出了重建學堂的想法。
“咱們不能讓孩子們在這樣破舊的環境裡讀書,得給他們建一個寬敞明亮的新學堂。”李大山的話語充滿了決心。
村民們紛紛表示支援,但同時也擔心資金的問題。趙小花說道:“大山,想法是好,可這錢從哪兒來呢?”
李大山沉思片刻後說:“咱們可以先拿出一部分村裡的公共資金,然後再向外界尋求一些贊助。”
說幹就幹,李大山親自寫了求助信,寄給了曾經合作過的商人以及一些慈善機構。與此同時,他帶領村民們開始籌備建築材料,準備動工。
就在大家為資金問題擔憂的時候,好訊息傳來。一位曾經與村子合作過的商人被李大山的真誠所打動,決定捐贈一筆可觀的資金用於學堂的建設。有了這筆錢,新學堂的建設順利開工。
在建設過程中,村民們齊心協力,有的幫忙搬磚運瓦,有的則為工匠們準備飯菜。林婉也帶著村裡的婦女們為工人們縫補衣物,做好後勤保障。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座嶄新的學堂終於建成。寬敞的教室、明亮的窗戶、嶄新的桌椅,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優秀的教師不願意來這個偏遠的村子任教。
李大山再次陷入了苦惱,他四處打聽,尋找解決辦法。這時,趙小花提議:“要不咱們自已培養一些老師?從村裡選一些有文化的年輕人,送到城裡的學府進修,回來任教。”
這個主意讓李大山眼前一亮,他立刻著手選拔合適的年輕人。經過一番篩選,幾位有志向的年輕人被選中,他們懷揣著全村的期望,踏上了求學之路。
在他們外出進修的日子裡,李大山也沒閒著。他組織村民們為學堂增添圖書,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孩子們課餘時間可以在這裡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開闊視野。
幾個月後,外出進修的年輕人學成歸來,正式成為了村裡的教師。他們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不僅在傳統的文化知識上有了進步,在藝術、體育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然而,教育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家長認為讀書不如讓孩子早點幫忙幹活賺錢,對孩子的學習不太重視。李大山和老師們挨家挨戶地去做工作,向他們講述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讓孩子們讀書,將來才能有更好的出路,咱們村子才能真正發展起來。”李大山苦口婆心地勸說著。
漸漸地,家長們的觀念開始轉變,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安心在學堂裡學習。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子裡走出了第一批考上城鎮學府的孩子。這個訊息在村裡引起了轟動,大家都為這些孩子感到驕傲。
李大山站在村子的廣場上,看著孩子們歡快的身影,心中充滿了希望:“只要咱們重視教育,村子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但他也清楚,這只是一個開始,教育的路還很長,還需要不斷地努力和投入。但他堅信,只要大家團結一心,村子的教育事業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