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六郎擔心的,是蜀王把七郎片成肉片,像食生魚片那樣吃。
寒食節不能生火,蜀王確實在吃生魚片。
生魚片被稱為“魚膾”,《論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禮記》“凡膾,春用蔥,秋用芥。”
《禮記》告訴我們,吃生魚片,春天蘸蔥醬,秋天蘸芥末醬。
都說東瀛人喜食生魚片,其實是學我朝的。
此時的人吃的生魚片多為淡水魚,本來最受歡迎的是鯉魚,《詩經》“飲御諸友,炰鱉膾鯉。”炰鱉是蒸熟的甲魚,膾鯉就是鯉魚片了。
但本朝國姓為李,按律是不能吃鯉魚的。
普通百姓吃了,民不舉官不究,誰也不會去舉報鄰居吃鯉魚,畢竟自家也吃了~~
蜀王其實也偷偷吃過,但覺得也就那樣吧,不如膾鱸魚。
食案上擺著晶瑩剔透、細白如雪的膾鱸魚並其他冷盤,蜀王和王妃優雅地品味,臉上都有些喜意。
趙全說他們明年會有好訊息,姑且信之!
蜀王如今的處境並不好,食邑的事遲遲不落實,還接連被皇帝申飭,罷免益州都督、王府長史換了一個整天嘮嘮叨叨勸誡他的。
想把楊道整趕走,誰知這廝轉頭和蕭凌勾結,接任華陽縣令……
總而言之,事事不順心。
現在,他迫切需要一個兒子。一來喜得皇孫,皇帝能對他寬容些;二來需要加強和楊氏的關係,借用士族的力量……
用了晚食,又喝了一盞加了姜蔥肉蔻的煎茶,蜀王微笑:“趙全雖年幼,到底是慈惠禪師的弟子,或許從禪師口中知道什麼。太子和蕭凌都賞識他,想必有些能耐,他既一口斷定明年有好訊息,我們且拭目以待了。”
要是不準,哼哼。
楊王妃點頭:“我看那小孩兒,倒頗有幾分狡黠可愛。我們的兒子,也該是個聰慧可人的。”
說著,面帶期待地摸了摸小腹,似乎孩兒已在她腹中。
“去歲吳王也被申飭,免去安州都督、削減三百戶。但前不久,陛下又任命了吳王為安州都督,還寫了一封《誡子書》予吳王。真是‘愛之深,為之計深遠’。”楊王妃羨慕地說。
蜀王皺了皺眉:“三哥比我能忍、會裝。”
到底同母所出,他不想說三哥吳王的不是。
但吳王同樣是他的競爭對手,暗地裡還爭楊氏的支援,所以蜀王也難對吳王有太深厚的手足之情。
“殿下,我們且忍一忍。”楊王妃撫著小腹,目光沉了沉:“魏王恃寵而驕,與太子鬥得水火不容。蚌鶴相爭,漁翁得利。我父親來信,我們且隔岸觀火,若時機得宜,再適時地添一把火。”
吳王、蜀王身兼兩朝帝皇血脈,是優勢也是劣勢,正常來說是沒有機會繼位的。
除非……皇帝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首先要清除的攔路虎,就是皇后親生的三子。
蜀王笑道:“可巧了。我們什麼都還沒做,老大和老四就鬥得你死我活。也不知中宮那位會不會氣死,哈哈~~”
要是皇后被氣死,就有好戲看了,哈哈~~
楊王妃也抿嘴微笑,殿內都是他們夫妻的心腹,兩人幸災樂禍,沒有顧忌。
趙家兄弟也在用晚食,他們受了驚嚇,更覺得餓了。
酥油泡螺不經放,兄弟三個分著吃了。石頭舅舅說他年紀大,不愛吃甜食,沒有吃。
第二天是清明節,雜貨鋪關了門,周小石和趙家兄弟都要回家祭祖。
終於回到家,七郎一進院子,兇萌的熊大就撲過來。
這黑白團子力氣越來越大了,幾乎要把人撲倒。
七郎在熊大的懷裡蹭了蹭,嘀咕:“為了給你出氣,我差點小命都沒了。”
這一回的災禍,歸根結底是他在太子面前告蜀王的狀。
當時他只想著趁機為自己和熊大出口氣,又覺得跟著太子的人不會往外說,就大咧咧地告狀了。
可天下無不透風的牆,事情到底還是傳到了蜀王耳朵裡。
如果沒有慈惠禪師做靠山,說不定蜀王真會打死他洩憤。
雖然皇帝恩賞他入讀國子監,但他最後去不了,皇帝多半也不會過問。
幾年時間……只要沒有人提起,皇帝哪裡還會記得他這個人。
這一回險之又險,差一點就要留在王府伺候王爺了。
家裡人還沒問他們怎麼今天才回來,大嗓門的趙六郎已經開始哭訴了:“爹,娘啊!嗚嗚~我們差點就回不來見你們啦!”
正在編簸箕的趙老漢手一抖,差點被竹篾割傷了手。
抬頭一看,三郎、六郎、七郎齊齊整整的,還提著一籃子吃的,趙棋已經衝上去拿寒具吃了……瞪眼睛罵道:“今天清明,就等你們一起掃墓呢。你哭嚎啥子?要哭上山了再哭!”
周氏和幾個兒媳婦準備著祭祀用的果子、點心,忙問:“出了什麼事?”
趙六郎還要哭訴,七郎已經笑道:“六哥就是膽小!昨天就是王爺找我算命,還請我喝茶了,沒有什麼大事。”
娘身體不好,可不禁嚇啊!
趙三郎也瞪了六郎一眼,補充:“文殊院的住持也去了,還用馬車送我們回雜貨行。我們帶回了寒具、棗糕,都是文殊院給的。”
兄弟倆春秋筆法的,想把事情掩蓋過去。
但周氏已經察覺出不對了……兒子們都是她生的,尾巴翹一翹,都知道他們想放屁還是拉屎。
她放下手裡的點心,走過來摟著七郎說:“么兒進了蜀王府?王爺要算命,尋你小娃娃做什麼?他……沒打你?”
“沒打!娘,我好著呢!”七郎挺了挺胸脯,驕傲地說:“他找我算孩子!”
旁邊的張氏妯娌頓時鬆了口氣,算孩子就不怕了,全益州沒有比她們家么弟算得更準的了。
二嫂孫氏笑道:“么弟說二郎兒孫滿堂,我這就又生了個兒子。”
三嫂林氏說:“我家阿禮就是么弟說出來的。”
四嫂胡英子樂呵呵:“我的閨女好,長得像阿貴。”
嫂子們對七郎信心十足、盲目樂觀;周氏和趙老漢憂心忡忡,他們年紀大,見得多,膽子就小了。
周氏拉著七郎說:“羅先生帶孫女回鄉祭祖了,要過幾日才回來。你等他回來了,問一問怎麼處置再進城,先在家裡躲著。”
七郎搖頭:“我要躲起來,倒顯得我心虛。反正準不準明年才驗證,現在還不必躲。再說府學只放五日假,我不能逃學。”
“你這孩子……”周氏又著急又害怕。
七郎笑嘻嘻地轉移話題:“娘,我得進城盯著石頭舅舅呢,催著他找個舅母回來。”
他滿不在乎的樣子,讓周氏的心安定了一些,連聲念著“祖宗保佑”、“阿彌陀佛”、“無量天尊”……
家裡人帶著祭品、扛著鋤頭鐵鍬上山掃墓,路上遇到族人,又聚在一起走,隊伍漸漸壯大,熱熱鬧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