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會造紙嗎?

當然是不會啊!

他掙到第一筆錢,要拜師的時候,老爹帶他進益州城買筆墨紙硯,他就被紙的價格給震住了,回家之後唸叨了一天的“造紙,造紙……”,想要做一個關於造紙的夢。

可神仙不知是不是打盹了,沒聽到他的禱告,愣是啥也夢不到。

晉王和李玄嬰親臨興國寺,問七郎如何降低紙的成本,七郎只能乾瞪眼。

李玄嬰鼻孔朝天,不屑地說道:“你拜晉王做主公,就只能提一個不能實現的主意嗎?這還叫獻策?”

七郎正色道:“在京中建一座圖書館,原來是不能實現的嗎?抱歉,是我思慮不周了。”

沒想到皇子連這點能耐都沒有。

李玄嬰不知為何,從七郎一本正經的臉上讀懂了他的未盡之意,哼道:“建一座小圖書館不難,但讓天下寒門士子都有書可讀,就太難了。如果建個小館、只有幾本書,意義何在?”

這也是孔祭酒的意思。

建個小圖書館,為太子和晉王添一道“愛文重士”的招牌,也不過是表面功夫,於弘揚教化的意義不大。

“兩位殿下,你們知道我朝有多少人嗎?”七郎賣了個關子。

李玄嬰和晉王都搖頭。

他們還小,還沒接觸到政務。即使當官的,許多人也不會去關注這個問題。

七郎昂首道:“我家先生說,本朝現有近三百萬戶,每戶又有三到十數人不等。先生說,朝廷能讓那麼多人吃得飽飯就已十分艱難,更遑論讓天下人都有書可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先建小的圖書館,有條件再建大的圖書館。”

“將來若各地藩王、官府都建圖書館、社學,讓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才是真正的弘揚教化。”

“但我先生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弘揚教化是建立在百姓衣食富足、天下太平的基礎上。百姓要吃不起飯,還讀什麼書呢!”

晉王的神色變得鄭重。

他隨李玄嬰到興國寺,本意是來遊玩,並不指望趙全提出什麼可行的建議。

但他不提防趙全忽然說出這樣一番有見識的話。

“你先生是何人?鄉下竟有此賢才,如何不入仕?”晉王鄭重問道。

李玄嬰也問:“你先生知道我朝有多少戶?他是如何知道的?”

咦?不經意間又推了一把先生?

七郎答道:“我家先生名諱為羅中,是劍南道羅江縣人,早年也曾到長安,後來返鄉以教書育人為業。至於他為什麼不入仕,我也不知道……大約是做先生比較有意義吧!”

晉王不置可否……有才學而不入仕,莫非是對朝廷不滿?

聯想到近幾十年的皇朝更迭,很難不讓人誤解。

他認為可以讓人查一查這個羅中,如果真是賢才,可讓父皇召到京城為官。

“那麼,降低造紙成本是沒有辦法了?”晉王又問。

七郎狡黠笑道:“我沒有辦法,但殿下可以有。”

晉王擺了擺手:“願聞其詳。”

“不瞞殿下說,我也想過自己造紙,還請教過先生造紙術。可先生說,造紙術掌握在幾大世家手中,別說外傳,就是家族內部,非嫡支也難窺一二。”

“而這些世家掌握著造紙術,卻喜造精美的浣花溪箋、陸氏嵌花箋之類……你若做一貫錢幾刀的紙,那就是低賤做買賣的。可你要是做一貫錢二三張的精品,那就是雅緻的事。”

“如今商人地位低,商戶不能科舉。但造琴、造紙、制高檔筆墨,這些都是文人用的東西,讀書人的事,能說賣嗎?自然是風雅之舉。”

“世家為了維護自己的身份地位,也不願降低紙的價格、更不可能讓外人得知造紙術。”

晉王聽得默默頷首,奸商就是這麼想的。沒想到趙全年紀比他還小,就已懂奸商的想法了。

七郎話鋒一轉:“但殿下是誰?是皇子!宮中和京城想必有不少匠人,您可以懸賞,誰能改進造紙術,做出又便宜又好的紙,就重賞、嘉獎!”

“改進了造紙術,也無需自己建造紙坊,只要把造紙術公之於眾就可以了。造紙的人一多,紙的價格自然就下來了。”

讓那些世家敝帚自珍、壟斷技術!直接把造紙工藝公開,才是釜底抽薪!

一兩家士族,還競爭得過全天下的商人嗎?

“這……會不會有不妥?”晉王遲疑地說,“既是別家的秘技,懸賞就能求得嗎?”

七郎認真說道:“殿下,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我先生說,造紙的基本工藝不難,難的是造好紙的工藝。可我們不是要嵌花留香的精品,我們只要能印書寫字的紙而已。”

“殿下您是皇子,只要您提出要求,底下的人自有辦法去完成。其他人即使有了好的造紙工藝,也不會、不敢公開。但殿下您又不靠此牟利,公開是利國利民。”

別人害怕得罪世家,晉王會怕嗎?

七郎也想知道,晉王有沒有這個魄力。

晉王思索了一會兒,點頭:“你的主意不錯。我回去就叫人徵集、改進造紙術,然後公之於眾。目前先建一個小的圖書館,等有條件了再建一個大的圖書館。”

七郎歡喜得蹦蹦跳跳:“殿下真的採納我的主意?哈哈,我果然是世上最聰明的七歲小孩兒!嗯,殿下是最聰明的十歲小孩!”

晉王覺得自己解決了孔祭酒都沒辦法的難題,心情大好,笑問:“‘圖書館’的圖書二字,是出自《史記》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一句嗎?”

七郎赧然:“史書中,我在看《三國志》,還未看到《史記》。圖書館一詞,我是偶然聽人說的。”

夢中看到的,脫口而出了……原來也是有出處的嗎?

李玄嬰終於找到機會,嘲笑:“你那麼小,字都還沒認全吧?就讀到《三國志》了?讀得懂嗎?”

七郎答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我先生說先讀著,長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我年紀小,晉王殿下也不大,他都讀到《史記》了,比我厲害多了。我對殿下的敬仰之情,就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晉王怔了怔,隨即大笑,他是第一次聽人這麼直白、誇張的拍馬屁!

這體驗太新奇了!

李玄嬰也震驚了,他身為先帝最小的兒子,自幼母妃就告訴他,一定要討好皇兄,討好皇后所出的皇子公主……

他能夠在宮中過得如魚得水,成為皇帝最疼惜的小弟,成為太子和晉王的好么叔,自然是會察言觀色、不動聲色拍馬屁的。

萬萬沒想到,還有比他更會拍馬屁的小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