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把小魚送到董家,梅姨也高興地收下了。

她挑挑揀揀,邊幹活邊絮絮叨叨:“這些死了的小魚,你們提過去餵雞,雞吃了更能下蛋……小郎,你三嫂快生了吧?”

“我娘說還要一個多月呢!”七郎回答。

梅姨好奇地問:“你看準是男娃?”

七郎:“三嫂命中有子。”

梅姨抿嘴笑了起來……真像夫人所說,趙家小郎可狡黠了。

七郎和董月明說著話,都伸著脖子看小魚兒。

梅姨一邊看火,一邊說:“心急不得,還得等一會兒呢!幸好現在有了鐵鍋,我年少的時候都沒有……那會兒都沒有炒菜,想這樣焙小魚乾也不能了。”

“以前沒有炒鍋嗎?”七郎撓了撓頭。

“是啊。”梅姨不在意地應著,手下飛快地翻著小魚乾,分享著自己的心得:“這手要又快又輕,才能不翻爛小魚。”

“梅姨真厲害!”七郎讚了一句,心思也轉到小魚乾身上,把鐵鍋的事放到一邊了。

董月明卻說:“梅姨說的也不全對,先生之前提到的《齊民要術》,我讓娘找了一本來看,裡頭就有炒雞蛋的做法。所以炒鍋在前朝就有的,只是普通百姓用不起。”

“現在連趙家都有鐵鍋,說起來得感謝南陽陰氏。他家善冶鐵,據說陰氏得了奇書,提高了鐵產量,鐵有了富餘,才讓百姓有鐵鍋用。雖如此,鐵鍋還是很值錢的。”

七郎佩服地說:“師姐懂得真多。”

董月明昂首,矜持地說:“當然,我是師姐嘛!”

其實她是尋到了《齊民要術》一書,很多內容卻看不懂,只能去請教先生。

羅先生旁徵博引,就提到了鐵鍋一事。

這種細節就不用告訴師弟了,只要師弟知道她厲害就可以啦~~

過了一會兒,梅姨焙好了小魚乾,給七郎裝了一盆。

黃燦燦、香噴噴的小魚乾,引得小娃娃們齊齊伸手,拿起就往嘴裡放。

梅姨攔住小董昊,哄道:“要等涼了才吃,熱乎乎的吃了嘴巴要起泡的!”

董昊眼巴巴的看著吃得正香的董月明和七郎等人。

他是董徹留下的唯一男丁,家裡人看得跟眼珠子似的,衣食住行都小心翼翼,甚至還沒董月明那麼自由。

董月明拿起一根,吹了吹遞給董昊:“吃一點點沒關係。”

董昊又可憐兮兮地看著梅姨。

梅姨心軟了,嗔道:“是你阿姊給的,你就吃吧!等下你娘嘮叨了,可不怪我!”

董昊這才高高興興地接過小魚乾,放進嘴裡嚼了一會兒,眯著眼睛說:“真香!”

趙七郎總得拿出好吃的、又會講有趣的故事,他最喜歡和趙七郎玩耍~~

七郎帶著侄子侄女禮貌地和梅姨告別,捧著小魚乾,抬著剩下的死魚,興高采烈地回家。

他們這小魚乾,比大魚還香還好吃!

周氏看到小孩子們出去一趟,捧了一盆小魚乾回來,無奈地說:“讓你們送魚,你們去揩別人家的油了!”

七郎笑嘻嘻地說:“梅姨一定要給我的!”

“行吧!家裡人都吃過飯了,你們快去吃吧!小心點吃,魚多刺!”周氏打發著,又提著剩下的小魚去餵雞。

中午的三條大魚都煮了,因幾個小孩子不在家,大人只吃了兩條,給他們留下了一條。

小趙棋從屋裡鑽了出來,又來吃第二頓了。

“要是天天發大水、天天有魚吃就好了。”趙棋心滿意足地感嘆。

趙義說:“天天發大水,我們就能天天去撈魚,撈魚真好玩。”

小娃娃們覺得撈魚很好玩,還有魚吃,就像過年一樣快樂……可大人聽了他們的話只有苦笑,要天天下雨,就沒糧食吃了!

好在老天爺賞臉,沒有再接連暴雨,讓他們可以補種好地裡的莊稼。

夏收結束,小娃娃們也回到了學堂上課。

散學後,七郎還去後院給羅先生送小魚乾。

羅先生笑納了:“此物佐酒甚好。”

七郎想起鐵鍋的事,又問:“先生,先前我聽師姐說起她爹,曾向朝廷上奏建議鹽鐵專營;前日師姐又說,陰氏善冶鐵。朝廷不管制鹽、鐵嗎?”

他夢中所見,似乎各王朝都是實施鹽鐵專營的,畢竟這兩樣是暴利行業。尤其鐵器還關係到國家安全啊!

羅先生挑了挑眉:“你小小兒郎,關心得真多啊!”

這種國家財政大事,是一個七歲娃娃應該關心的嗎?

小娃娃想那麼多,會長不高的!

但弟子問了,羅先生索性讓七郎把董月明、劉植都喊到書房,上一堂小課。

董月明和劉植都準備回家了,又被羅先生喊到書房,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結果發現是補課。

劉植一臉控訴地看著七郎,他已經和趙仁、趙義約好去摘蓮蓬,才不要在這裡聽什麼“鹽鐵專營”!

羅先生看弟子們坐好,緩緩說道:“春秋時齊國管仲提出‘官山海’政策,即對主要的山海之產‘鹽、鐵’實行官營,寓稅於價。如此百姓既避免不了被徵稅,又感覺不到徵稅。最重要的是,把鹽鐵之利從貴族手中收到國家手中。”

“漢初開放了鹽鐵民營,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漢武帝時迫於對匈奴用兵的財政壓力,在桑弘羊的主持下實行‘籠鹽鐵’,又收歸了官營。”

“東漢時取消了鹽鐵專賣,改為徵稅制。從前朝至今,鹽和其他商品一樣收市稅。至於鐵器,也允許私營。但大量的流動方向朝廷是會監管的。且鐵匠都有匠籍,都在管制之中。”

說到這裡,羅先生看了看董月明,說道:“令尊提出鹽鐵官營,本意是提高朝廷的財政收入,同時削弱士族的勢力,因為如今鹽鐵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他們因此獲重利。”

董月明鄭重地點頭。

她年紀雖小,卻記得父親的理想。

羅先生微笑,和藹地說:“趙全,你們家如今吃得起鹽嗎?村裡大多數人家,吃得起鹽嗎?”

“吃得起!”七郎肯定地說。

羅先生笑道:“這就對了。鹽鐵私營,符合儒家‘不與民爭利’的思想,利於商品流通。事實上,正因為私營,鹽鐵的價格相對便宜,普通百姓才吃得起鹽。富裕一些的,也用得起鐵鍋了。如果官營,寓價於稅,就是強行把稅加在價格上,百姓恐怕連鹽都吃不起!”

董月明瞪大了眼睛,七郎也怔怔的……難道他們都錯了?

董徹也錯了嗎?

“如今天下初定,朝廷也要休養生息。即使知道世家大族以此獲利,但百姓也能因此得利,董徹提出此事,本身就不合時宜。至於他提出的‘抑制土地兼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董月明大受打擊,耷拉著腦袋:“我爹一心為了朝廷,怎麼會錯呢?”

“人的立場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就不同。你們要多聽、多看、多想,不用著急,你們還小,人生的路還很長。”羅先生耐心教誨。

董月明似懂非懂地點頭,神色迷茫。

七郎也有些糊塗了,難道他之前思考問題的立場有問題?

他習慣了站在宰相的立場思考,忘了他還是個平民……這就,有點尷尬了。

劉植左看右看,挪了挪屁股:“先生,我們可以走了嗎?我約了小夥伴摘蓮蓬。”

“去吧!”羅先生揮了揮手。

劉植歡呼一聲跑了出去,七郎和董月明也對摘蓮蓬感興趣,暫時放下想不明白的難題,著急地追了出去。

他們來得有些遲了,野塘邊早已一片熱鬧。

不遠處的田野間有農人勞作,聽到小娃娃的笑鬧聲,也露出了笑容……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