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凌最近很忙。

剛忙完一個年節,又要忙春耕……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他只是一個曲水流觴、風流瀟灑的公子,乍然到地方為主官,也從一開始的新鮮到煩惱。

首先一點,就是過年都不放假,不能回京和家人團聚,這就令人傷心了。

本朝年節的規矩,京官是有年假的,只有大年初一的正旦大朝會必須和皇帝團聚,其他時間都是自家的。

但做縣令,就嚴禁離開衙門回老家。

有一個叫韋應物的詩人就寫過一首《元日寄諸弟》,裡頭抱怨:我自做了這個郡長後,每年新年都不能回家。我在這衙門裡空虛寂寞冷,啥時候才能和家人團圓呢?

抱怨歸抱怨,辭官是不可能辭官的。

忙碌的年節過去了,作為縣令還要“勸農桑”。

具體來說除了辦個春耕儀式,還得關心糧種是否到位、灌溉水渠是否通暢……有上下游村莊爭水源的,官府還得調節。

另外還有官田,縣令要督促主薄安排好佃戶耕種,調撥糧種、耕牛、農具等事……

除了春耕之外,又還有其他日常工作,包括審理案件、上司交代的種種事情……

最令蕭凌煩惱的,就是他已經那麼忙了,蜀王還給他添麻煩。

春耕那麼重要的時刻,蜀王還惦記著吃牛……老牛還不肯吃,要吃青壯年的,蕭凌秉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從官田的耕牛中尋了一頭吃草噎死的獻給蜀王府。

然後,蜀王又嚷著要去打獵了。

蜀王遊獵,王府屬官和地方縣令要隨行,給他安排行獵的路線、安保工作、到地方的食宿等。

“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蕭凌凝眉,“此事我必竭力勸阻!”

他拖過了一個冬天,以為到了春天,蜀王就放下打獵一事了,沒想到蜀王和尋常人不一樣。

蕭凌的幕僚說道:“郎君,蜀王顯然還是對竹熊一事耿耿於懷。去年冬日,蜀王要十頭竹熊,最後只有兩個縣令獻上,蜀王大為不滿。為大局計,不若將您留下的那頭竹熊獻上。是您獻上的,蜀王滿意了,就不會再生事。”

春日遊獵,不僅是壞了天道綱紀,現實的問題……大隊人馬到野外遊獵,必然行經村莊,難免踐踏農田。

作為地方主官,保障春耕是職責所在。

蕭凌不能為了保下一頭小竹熊,置春耕大事、百姓一年的收成於不顧。

此時的百姓大多沒有餘糧,今年的收成壞了,到了秋冬就會餓肚子、成為流民,屆時一旦出現大量流民,就是縣令治理地方無方。

不說朝廷會不會怪罪,蘭陵蕭氏的驕傲,也不允許自家成為別人的笑柄。

幕僚以為,蕭凌顧全大局,必會同意他的建議,以一頭竹熊換暫時的安寧。

蕭凌想了一會兒,緩緩搖頭:“不是一頭竹熊的事。有了一頭竹熊,他還會要十頭、要一百頭,難道我們都滿足他?陛下分封其為蜀王,其子孫後裔,可能都會長居蜀地。若無止境的提出要求,蜀地百姓又如何滿足?”

“我可以離開華陽縣,不做這縣令。益州百姓,卻不能背井離鄉、拋家棄業。現在只有我,能暫且為百姓擋在前面,又如何能輕言妥協?”

他的話義正言辭,幕僚一時語塞,不知該說什麼。

顧全百姓,自然是對的。

但……說句蕭凌不愛聽的話,蘭陵蕭氏要有這覺悟,又何至於丟了大梁天下?

對於士族來說,國重?民重?都不如家族傳承來的重要。

但他奉主公之命來益州輔佐少郎君,只會提出建議,具體怎麼做,還是要靠郎君自己的意思。

蕭凌想清楚之後,請崔氏去和楊王妃說了一句話。

“蜀王的八百戶食邑,還打算要嗎?”

楊王妃聽了這形同威脅的話,氣得臉色鐵青,板著臉將崔氏送了出去,然後命人請蜀王來說話。

這樣的威脅,楊王妃聽了都生氣,何況蜀王?

他甩著袖子氣惱地說:“好一個清河崔氏、蘭陵蕭氏!這是誰家的江山?這是我李家的江山!我是父皇的親生兒子,難道我的食邑,還要他蕭氏同意?”

楊王妃氣惱歸氣惱,也想起新年時收到的家書,遲疑地說:“食邑的事,若能得蕭家提一提,或許能早日定下來。”

蜀王冷笑:“我的食邑定不下來,是因為蕭家崔家嗎?他們也是好大的臉!定不下來,是因為我身上流著前朝皇室的血脈,某些人忌憚我們兄弟!”

蜀王身上流著楊家的血脈,楊王妃更是正宗的楊家人。

對此,可謂同仇敵愾。

楊王妃絞著手中的帕子,咬牙道:“陛下重新《氏族志》,打壓上品士族,崔氏、蕭氏都為此極為不滿。本來我看蕭凌到益州來做縣令,還以為他們家有意和我們結盟。有蕭家輔佐,我們在益州安頓下來,以此為根基……”

與封到安州的吳王遙相呼應,他們兄弟坐擁安州、益州,積累民眾、財貨、兵器,將來未必不能入主長安。

但沒想到,蕭凌到了益州,竟擺出一副以百姓為重的姿態,處處與他們為難。

蜀王沉著臉說:“一頭竹熊尚且不欲給,我若要其他的支援,他們可能給嗎?王妃,你給岳父大人去一封信,讓他問一問蕭家和崔家意欲如何。若有誠意,就把蕭凌調走,別給我礙眼!”

是這些士族意欲與他結盟,想要扶持一個親士族的新君!

蜀王心中很明白,自己和哥哥吳王,都是士族看中的“奇貨”。而他身為皇子,自有傲氣,也不是非得和士族結盟。

如今也不過是與虎謀皮、火中取栗,若天下真能到他或哥哥手中,他們騰出手來,還是得收拾這些士族!

調走蕭凌,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蜀王和楊王妃沉吟了一會兒……還是覺得不能退步。

就算是被人彈劾,他也有話可說。

不過是打獵而已,陛下就是馬背上打下的天下,他與父皇一樣尚武,何錯之有?

至於說侵擾百姓、破壞春耕……你親眼看到了嗎?苦主何在?

蜀王冷笑,這益州百姓,難道還能親自作證舉報他?即使蕭凌上折告狀,他都可以不認。甚至反咬蕭凌治理地方不力!

以父皇暗中壓制士族的態度……說不定還會站在他這一邊。

蜀王府一聲令下,大張旗鼓地要出行打獵。同時發出告示,若百姓提供何處有竹熊的準確線索,可得重賞!

一時間,市井間議論紛紛。

有暗中批判蜀王春季行獵,破壞春耕、有傷天和的;也有人衝著重賞,琢磨著哪裡有竹熊的。

在賭坊裡混了一段時間的趙麻子,也聽到了這件事。

他被趕出天明村後,在外混了一段時間,一度輸得連褲子都沒了,也曾偷偷溜回天明村……如果他沒有聽錯,趙全家裡,就養著一頭竹熊!

這是天要他發財,還能借勢報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