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當然知道竹熊不吃鐵,因為夢中的奇遇,他對竹熊有種旁人難以理解的情結。

養竹熊啊!這是多少人做夢都想的事!

現在,就有一個可愛的黑白小毛團在他面前,噢噢噢~~他快被幸福淹沒了~~

七郎去了一趟劉家,回來的時候後頭跟著一個劉家的長工,帶著一頭和七郎一樣可愛的毛團子。

趙家全家都轟動了,全部過來圍觀。

別以為益州人人都養竹熊,其實竹熊也是很稀罕的!

趙四郎搓著手,興奮地說:“七郎,你是打算養大了賣給蜀王嗎?”

蜀王鍾愛竹熊皮,透過鞭打縣令一事,可謂名揚益州、婦孺皆知了。

七郎瞪著他:“賣?送到蜀王府也是獻,你還想要錢嗎?”

蜀王是什麼人,你敢進蜀王府的門?

趙四郎發財夢碎,瞬間耷拉了,對養竹熊不感興趣……可愛有什麼用?他一群侄子侄女,乖的時候都挺可愛的。

趙老漢皺著眉頭說:“你不是說要養豬?怎麼又養竹熊?”

七郎汗顏,老爹這意思……以為他養竹熊是要發展養殖業?可一頭竹熊也發展不起來啊~~

“反正我就要養!師姐說她也會送竹子來!”

七郎把籠子的門開啟,小竹熊試探地鑽出一個頭,然後擠了擠,整頭熊從籠子裡鑽出來,一個站立不穩,團成一個球滾了起來。

七郎趕緊衝過去,雙手抱住竹熊的腋下,不讓它再滾。

這小娃娃抱著小竹熊,兩個都圓滾滾的,看得大人們都忍俊不禁。

周氏站出來說:“既然七郎要養,就養著吧!我們答應了劉家養著,總不好不算數。”

在周氏看來,他們家沾了劉家和董家很多光了,七郎能掙到那麼多錢,可離不開人家的支援。做人啊,得知恩圖報。

七郎抱著小竹熊,越抱越喜歡,就算養小竹熊要費很多竹筍,可他們天明村有啊!養竹熊不像養豬那樣能吃、有創收,可他養得高興啊!

這精神滿足,就很重要。

七郎蹭了蹭竹熊的腦袋,親暱地說:“從今天起,你就叫妞妞吧!”

劉家的人說了,這是頭母熊。

趙棋立刻說:“不能叫妞妞!要叫就叫……八郎!”

趙家女娃娃小名都叫妞妞,她可不想有個竹熊妹妹。

七郎搖頭:“妞妞是個小娘子。”

趙琴和趙棋都強烈反對……七郎只能妥協:“那好吧,就叫熊大吧。”

以後要是養了別的熊,就叫熊二。

這個名字很樸實,很符合鄉下人家的習慣,全家人都同意了。

動物起了名字,似乎就和別的牲畜不一樣,是家庭的一員了……小孩子們都圍著小熊大,摸著它圓圓的腦袋。

熊大被一群孩子圍著,有些瑟瑟發抖……這些兩腳獸圍著它是要做什麼?

七郎找出家裡貯存的冬筍,剝去外面的筍殼,給了熊大。

熊大已經好久沒有好好吃一頓了,立刻被鮮筍吸引,兩隻爪子抱著竹筍,歪著大腦袋“咔呲咔呲”地啃了起來。

“能吃筍了就好,我還擔心它還要喝奶呢。”七郎鬆了一口氣。

趙大郎在後院裡圈出了一塊地,用竹子圍了柵欄,頂上蓋上茅草,算是給熊大一個屋子。

趙五郎和趙六郎看著,嘆道:“如果我們家沒有蓋新宅子,四哥成親,我們就要住這樣的草棚。”

人和熊的命運,竟然如此相似。

左鄰右舍也知道七郎養了一頭竹熊,趙青山從矮牆探出頭問:“小全子,養大了燒熊掌嗎?”

七郎:“……青山叔,食鐵獸是神獸,吃了遭雷劈的!”

趙青山撇了撇嘴,糊弄誰呢?這野獸和人,不是人吃獸就是獸吃人,有啥報應的?

不過趙全養竹熊就養吧!這養了竹熊,就沒有竹筍賣了,一年得損失不少收入呢……隔壁要敗家,他很樂意!

七郎也很樂意,不是他吹,這世上想養竹熊的人不知多少!他有竹熊他驕傲!

每天早上醒來,七郎都要到後院去看熊大,一回生二回熟的,熊大也記住了他的氣味。

每當七郎開啟門,懶洋洋躺在地上的熊大就會爬過來,抱著他的腳哼哼唧唧。

七郎扒開熊大的爪子,嘮叨:“不許抓我的褲子,勾了絲娘又要說了!”

他退後兩步,然後蹲下喂熊大。

董月明也很守信用,幾乎每天過來送竹筍。有她幫忙,養熊大不是趙家一家的事了,趙老漢和周氏更加高興。

還別說,這小竹熊也挺通人性的,養大了說不定能看門呢~~

小竹熊在趙家安頓下來,每天靠著兇萌的外表,從七郎和董月明手裡混吃混喝。

春雨也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

益州的春雨,總是來得悄無聲息,彷彿一覺醒來,就見竹葉、小草上掛上了晶瑩的雨珠,遙望山林田野,處處點綴著紅的、紫的……嬌豔花朵。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詩人一定很愛益州的春雨,才能寫出這錦繡的詩句。

而對於農家來說,春雨的到來也意味著春耕的到來。

都說“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春雨一下,莊戶人家全都忙碌了起來。

春耕時節,學堂也是放假的,但羅先生已經回到了天明村,仍然住在學堂後院。

正月一過,劉茂就帶著全家的希望,坐著一輛馬車,在雨霧迷濛中啟程去京城。

大勇也從隴西回來,帶來了七郎期盼已久的棉花種子。

七郎家裡買了牛,又請大田叔打了一副新犁,由趙四郎趕著牛犁田。

老趙家從前沒有牛,犁地都是用人力。

現在有了牛,一家人都到地裡看熱鬧,而趙老漢擔心趙四郎累壞了牛,更是盯了兩天……看到牛走了兩圈,就心疼的讓牛歇著,讓趙四郎揹著犁犁地。

兩頭牛,一頭牛犁棉花田,還有一頭犁自家的地。

天明村的人能按田畝數分足永業田和口分田,和江南一帶失地的佃戶不同,他們大多是不缺地的。

甚至,很多人家都種不過來,更談不上精耕細作。

現在老趙家有了兩頭牛,能夠又快又好的把地犁好,可是村裡獨一份了……也就劉家能跟老趙家比了。

自然也有人來借牛,但趙老漢心疼牛,都要牛歇夠了才肯借。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等我家的地種完,我借兒子給你都行,牛可得愛惜著!”

農莊的地犁好之後,董家從隴西請來的長工就開始種棉花了。

七郎和董月明一起記錄著長工挖多深的壟,覆土覆多厚……每天在地裡轉悠,忙得不可開交。

羅先生打趣他們:“你們又種棉花、又養竹熊,可比大人還忙了!這書還看不看了呢?”

七郎歪著腦袋:“先生不是說,農事也是學問嗎?我家還要養豬呢。我聽說豬要劁過的養大了才好吃。先生,劁豬的事你知道嗎?”

羅先生捋了捋鬍鬚,含笑點頭:“劁豬?你算是問對人了。”

七郎瞪大眼睛,他只是隨口問問,還想賣弄自己知道得多……沒想到先生真的懂?

果然……你先生還是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