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流賊對朝廷很不放心,朝廷說一套做一套的事還少嗎?若是朝廷當年真的照著聖旨來辦,減免受災三省賦稅,免徵遼餉,他們這些苦哈哈也不會豁出去命來造反。趙三展開信紙,當著一眾兄弟唸了起來。
  安仁兄見面信如悟:
  一別半年有餘,甚為思念,當日若非兄相援手,弟已為冢中一枯骨而已,多蒙兄相救,弟一日不敢忘。
  兄本朝廷府兵百戶,奈何朝廷多難,兄不忍民眾受苦,遂仗劍而起,橫掃中原,弟亦甚為感佩兄之豪氣萬丈,然則今時不同往日,左都御史何炯撫河北群豪,多有歸附,陳蔡之地胡晃復歸天命,而兩淮又有雄兵幾二十萬,兄何以自處?以山東一隅何以相抗天下之力?不若早歸天命,天子聖明,必優加撫卹。
  往日兄嘗與弟曰,官為賊,民為草芥,官掠民財以富己身,天下百姓幾無立錐之地,雖欲求死而不得也,故反亦死,不反亦死,弟深以為然,陳涉吳廣之豪傑非獨暴秦有之,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兄之起事,其罪大半在貪官汙吏也。先歲我朝多蒙大難,舉步維艱,廟堂亦多有波瀾,故豪傑之士不絕於燕趙,兄之坐擁數州亦非兄一人之力,乃時勢也。然弟近日抵京,與太子相悟,始知國非無藥可醫之勢,天子聖明,太子仁德,朝中縱有魑魅魍魎之輩,覆滅不過頃刻。
  朝中既平,天軍必降,當此之時,兄何以保身?縱兄不惜此身,不思家鄉父老乎?山東河南河北三省飽受兵患,即今已近十年,荼毒生靈,每念此,弟未嘗不痛心疾首?若兄棄暗投明,則山東幸甚,天下幸甚也!且朝中有太子相佑,弟亦當鼎力相助,兄何憂魏公故事焉?
  東宮六率參軍太子侍讀弟高紹全頓首。
  信不長,不過五百餘字,趙三卻讀了近一刻鐘,當讀完信之時,整個聚義廳一片寂靜。
  這位解元公看的很準,他們這些流賊如今看起來的確是風光無限,但自家人知自家事,他們這支義軍實則已是強弩之末了,山東曾是水土豐美之地,不過也架不住十餘年的大旱連年,更架不住東邊流賊西邊匪,曾經山水清秀的山東,如今已是百里無人煙了,就說這堂堂齊州治所歷城,四季如春,四民聚集,天平元年的時候在籍戶數有十二萬有餘,而今,不過短短十年,歷城還剩人口不足三萬,即使如此,放眼山東境內,歷城也算是一等一的大城了。
  徵稅沒人,開墾荒地沒人,甚至徵兵都很難拉到壯丁,掃遍了山東大戶,如今山東都是些苦哈哈,也沒法搶來錢糧,人吃馬耗,以前打家劫舍積累的一些錢財早已成了糞土,如果再不找到出路,甚至都不需要朝廷大軍攻來,這支義軍自身就會四分五裂了。
  “統領,這幾天,歷城很熱鬧啊。”負責打探訊息的李宏回來了,他也是拓跋族人,不過當年李唐平定黃巢之亂借用了党項人,很多人都被賜了李姓,這位李宏自然也是用了前朝的國姓。
  這幾日是春節,普天同慶,即使是歷城這些被流賊控制的州府,也是一片歡慶,熱鬧也不奇怪,不過拓跋燕自然知道李宏口中的熱鬧絕對不是指的是過年,他眼皮一抬,示意李宏繼續說下去,李宏抱拳道:“統領,這幾日來了好幾撥人,小曹操平三郎的求援屬下就不多說了,不過還有幾夥人卻是各有目的,梁王派來的人如今在驛站住著,何部堂也從河北派人過來,最重要的是,今天早上,屬下還看到了一個熟人。”
  這個熟人才是關鍵,拓跋燕一挑眉,示意李宏別賣關子,李宏點點頭,小聲道:“今天屬下看見了一個本該是死人的人,萬忠!”
  萬忠?萬忠拓跋燕自然認識,他本是左威衛大將軍,朝廷堂堂三品大員,與拓跋燕同品,不過若是論起實權和地位來,拓跋燕拍馬也趕不上,此人雖才四十,卻已是身經百戰,在三邊、遼東立下赫赫戰功,不過四十就已爬上了天子親衛的大將軍,不過…三日前的戰報卻說萬忠已然戰死。
  萬忠是高元留給梁王的副帥,地位顯赫,梁王輕易動不得,然而梁王若想控制兩淮精兵,必然要拔掉這顆釘子。前幾日。梁王以主帥名義讓萬忠向亳州運糧,雖然兩人已然矛盾重重,為了這點小事與皇帝最寵的兒子發生衝突,還是不值當的,於是萬忠親點五千精兵押送二十萬石軍糧向亳州方向行進,本來以小曹操被困,其他流賊不敢輕舉妄動的狀況,五千精兵加上兩千運糧隊是絕對安全的,然而,小曹操就得了訊息,三萬流賊繞過淮南軍重重設防,在運河上一舉圍困了七千送糧隊,五千精兵中更是有三千人當場譁變,萬忠連戰連敗,最後被一刀斷為兩半,堂堂剿匪副帥成了刀下亡魂。
  這件事,朝廷裡的幾位大佬都心知肚明,只有主帥梁王才有能力兵不血刃的幹掉萬忠,只是今日,這本該早已命喪黃泉的萬副帥怎麼會安然的出現在歷城?拓跋燕微微皺眉,他與萬忠的關係還算不錯,畢竟都是並肩征戰多年,總是有些情誼,然而這個萬忠他卻一直看不透。
  “我是少主的人,何部堂的人也來了,梁王也派了人,這萬忠到底是何方神聖?”萬忠是高元的人可能性很大,不過想到靖國公還有皇帝,乃至那些各方大佬,拓跋燕有些猶豫了,思索片刻才道:“你先盯緊了萬忠,切記不可暴露了身份。如今這麼多人來了歷城,劉百戶的選擇多了去了,難怪他三心二意,一直不肯給個準信。”他微微眯起眼,冷笑道:“對了,那梁王和小曹操的使者在哪裡?”
  “都在城南驛站,兩隊人馬各佔了半個院子,劍拔弩張。”李宏一臉興奮,他知道自己的統領絕對不會讓自己失望,果然,拓跋燕點點頭,陰陰笑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今夜我們且做一次班定遠。”
  京師洛陽如今也是歡騰的海洋,過年曆來是天下最為重要的日子,本朝從小年到元宵之後,長達二十多日,百官長休,官府閉衙,普天同慶。
  今日是正月初五,這些日子來,因為為母守孝的緣故,高紹全一直獨居在自己的小院子裡,他不是喜歡別人伺候的人,打發了一眾僕人各自耍去,自己倒是落得個清靜,同樣不愛湊熱鬧還有他的堂弟,小九郎高林也是天天到這個院子裡,躲個清淨,不過因為三月就是會試,之後又是殿試,高元夫婦也不去打擾自己的小兒子,由著他去了。
  “七哥,我怎麼覺得這些天來,越是讀書,我越是不安啊?”高林有些鬱悶的放下《尚書正義》,蹙著一對好看的眉毛道:“越看越覺得這些書沒用。”“哦?”高紹全也放下了手中的《論語》,挑了挑眉道:“聖人之言,何來無用之處?”
  高林被這一句唬了一跳,聖人之言他怎敢誹謗,連連擺手道:“七哥,你知道我的意思不是這個…小弟只是覺得聖人之言早已爛熟於心,又何必翻來覆去的看了再看。”“呵呵。”高紹全是在逗自己這個弟弟玩,十七歲的少年天天被這些書折騰的死去活來,他看的也是不忍,偶爾放鬆放鬆其實是有必要的,他點點頭道:“九郎,其實以你的能力,金榜題名並不難。”
  高林愁眉苦臉的道:“七哥,我也知道,只是這進士一年就是六七百人,真正能有所作為的不過是一二甲,落得三甲同進士的話,怕是以後難有作為了。”“九郎野心不小啊?”高紹全輕輕搖頭,這個小弟他是清楚的,以自己的實力也就是個中等水準,中了進士也是排個二三百的名次,想入一二甲談何容易?
  “九郎,一甲一共三人,狀元探花榜眼,二甲也不過四十人。”高紹全嘆息一聲:“你面對的可是天下學子,你有多大把握?”“二成,不不,估計還沒有一成。”高林很有自知之明,他的文章雖規規矩矩,卻的確是沒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成色。
  高紹全一笑,這位小九郎的確還有自知之明,不過嗎,中進士同樣也有取巧之處,他放下論語,語重心長的道:“九郎,其實會試和殿試是兩碼事,歷科科舉不乏後程發力之人,殿試遠遠比會試更重要。”當然這樣的話是針對那些有實力有把握透過會試的人的:“就說此次殿試,若是能知道陛下大概所思,你這次入圍二甲的機會至少可達五成。”
  高林點點頭,他自然知道這個,當年太宗第三次殿試之時,出的題目是平遼與平南孰輕孰重之題,很有些取巧之人猜中了題目,一舉榜上題名,若是能知道陛下所思,的確是最好的捷徑,只是…聖心難測啊!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