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凶,中國神話傳說中由上古時代的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個凶神。四凶在《左傳》和《史記》中均有記載,但是內容卻不盡相同。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述是:帝鴻氏之不才子“混沌”、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兇”,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

結合民族學理論推測,四凶的本貌應是四個部落的酋長,他們不服舜帝統治,就被舜帝流放。四凶獸可能就是這四個部落的各自圖騰。

饕餮(tāo tiè),別名老饕、狍鴞(páo xiāo),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四大凶獸之一。據《山海經》記載:饕餮其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是貪慾的象徵,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據《山海經》記載:饕餮其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是貪慾的象徵,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先秦時期,《神異經·西南荒經》記載:“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神異經·西荒經》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經·北山經》記載:“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9]

春秋末期,《左傳》記載: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 [2];《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4]和“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左傳·注》記載:“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16];孔子《春秋》記載:“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饕餮是縉雲氏不成器的兒子)。 [3]

戰國時期,《呂氏春秋·恃君》記載:“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8];《韓非子·亡徵篇》記載:“饕貪而無厭,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韓非子·八經篇》記載:“賢者止於質,貪饕化於鎮,奸邪窮於固。” [17]

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縉雲氏有個不成器的兒子,貪戀食物暴飲暴食,又貪圖財物,天下人都說他是饕餮),“帝鴻氏之不才子‘渾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兇’,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貨之饕餮,比之三兇,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魁,於是四門闢,言毋兇也人也。” [17];《漢書·禮樂志》記載:“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與劉伯宗絕交詩》記載:“北山有鴟,不潔其翼。飛不正向,寢不定息。飢則木覽,飽則泥伏。饕餮貪汙,腐臭是食。填腸滿膆,嗜慾無極。長鳴呼鳳,謂鳳無德。鳳之所趨,與子異域。永從此絕,各自努力!” [17]

後晉時期,《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記載:“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

宋朝時期,《路史·蚩尤傳》記載:“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蚩尤外表像瘦,是貪虐者的代表,與饕餮不謀而合。 [6]

明朝時期,《升庵外集》記載:龍生九子而不成龍,“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15]

中華民國,《辭海》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現代,《蘆笛·馬騫》詩記載:“饕餮的鯨吞,能使東方的豐饒的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饕餮紋”的紋飾最早出現在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常見於青銅器上。主要由饕餮紋和雲紋所組成,以饕餮為中心,雲紋環繞其周圍。

2021年9月,紐西蘭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攜手浙江美術館共同推出“山海新經——中華神話元典當代藝術展”線上觀展活動。其中《饕餮:天下意象》板塊共展出60件作品,此板塊透過藝術家們的作品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山海經》中的上古神獸“饕餮”。

混沌,又作渾沌;是中國古代神話四大凶獸之一 。先秦《左傳》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四大凶獸分別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頭羊身並且腋下長眼睛的“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窮奇”以及人頭虎腿並長有野豬獠牙的“檮杌”。

據《神異經·渾沌》記載,混沌的形象特徵: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莊子敘“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原文: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