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 立即生效
錦繡盛唐:我的父親是李世民女主是誰 大王叫我來吃齋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大唐眾皇子當中,如果說誰能在金鑾殿上張嘴就甩出一個大霹靂來,那一百個人裡得有九十九個人認為那個人必定是李治。
李治那張嘴是出了名的沒有把門的,他胡說八道都成了家常便飯,人們也早都習慣了。
誰能想得到今天在金鑾殿上甩出大霹靂的人竟然不是李治,而是一向說話最為靠譜的李泰。
身為大唐皇太子的李泰,居然一本正經地說出長孫無忌未犯死罪的話來。
長孫無忌雖然一個字的口供也沒有,但是光是浮在表面上的事也足夠死個七八回的了。
他家裡有直通皇宮北門的秘道,還有新繡的龍袍,這麼明顯的造反痕跡能抹掉嗎?
大唐的律法什麼時候如此的寬仁了?連造反都不犯死罪了嗎?是的,確切地說是在特定條件下,造反不犯死罪了。
造反這回事,只要沾邊就沒有活路,哪怕你真冤枉也不行。
按照《貞觀律》只要有人舉報你造反,那就必須得徹頭徹屬地查你一通,但凡查出一星半點的疑慮之處,就是個全家受死的結局,這是板上釘釘、不容置疑的事。
喝多少假酒敢說造反不犯死罪?這要是換個人說出這種話來,牙都得被打沒。
李泰這一句話說出來,真正地做到了滿堂皆驚,坐在高臺上的李世民驚訝地張大了嘴,貌似是想說什麼,卻連一個音兒都沒發出來。
坐在吧?一大早上的,怎麼就說起瘋話來了?
離李泰最近的那位心如死灰的大司徒長孫無忌也忍不住扭轉頭看向李泰,剛剛還在懷疑他不同意皇帝使用特赦的權力是為了把自己弄死,現在看來他貌似是想給自己謀條生路。
只不過這個生路好謀嗎?真想放過自己的話,那還不如不開口了,皇帝有特赦的權力,你不攔著就行了,何必繞個彎子?
更何況你這彎子繞得很多餘,想靠口才狡辯,愣是把自己說成不犯死罪,這難度之大很難想像。
別人都在吃驚,長孫無忌卻在好奇,他饒有興致地微微彎起嘴角,眼中難得地閃出一抹溫情的光。
李泰當然沒瘋,關於如何處置長孫無忌在金殿上沒提過,在小朝議上也沒說過,但是私下裡他們父子談過。
李世民和他的三個嫡子一起商量過,李世民和李泰的意思一致,他們父子倆都主張發配,李承乾沒有明確表態,但也看得出他是主張手起刀落的,李治則躥高式地表示非殺不可。
最後是李世民決定要發配長孫無忌,李承乾給提供了一個好地方,那就是前皇太子的舊宅。
結局已定,但是過程怎麼走得做個選擇。
李世民想直接用特權大赦,這樣來得比較痛快,誰不同意也不行,一句話事情就定了。
若是昨天早上宣判,李世民說赦就赦了,李泰也不想多事。今天不一樣了,李泰要換條路走向同一個目的地。
“訴狀雖多,但無一件事有實證可以證明我舅父有參與其中,變無實證可證明我舅父知情。”
李泰說著從袖子裡掏出一本書來,齊忠急忙走下高臺,恭恭敬敬地接過書,轉身又走了回去。
齊忠把這本書輕輕地放到桌面上,李世民只是淡淡地掃了一眼封皮,知道這是《唐律疏議》中的一本。
“疑罪從輕,沒有實證的罪本就符合從輕的條款。按《唐律疏議》中所說,凡造反之事不知情者,皆可流放,不必死刑。”
如果說李泰說的話毫無根據,都只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那還真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長孫無忌是他的親孃,他從人情的角度怎麼護著都不算過份。
偏偏他還拿出個依據,依據的竟然是剛剛才新鮮出爐的《唐律疏議》,最有趣的是這書的作者就是長孫無忌本人。
用長孫無忌寫的律法條文去宣判長孫無忌的命運,這事怎麼就這麼繞嘴,怎麼就這麼諷刺呢?
長孫無忌要是早知道《唐律疏議》生效的這麼快,想必造反事不知情者,就不會是流放而是無罪了吧?
當時朝堂上下一片沸騰,對如何處置長孫無忌倒是沒人理會,對《唐律疏議》是否應該當做法律一樣的信守,大家的意見還是很多的。
李泰故意提出《唐律疏議》,目的之一也就是這個,儘早的讓《唐律疏議》生效,這是完善律法很重要的一步。
現行律法過於嚴苛,《唐律疏議》很好地糾正了這一點,尤其是在造反事件中被無辜牽連的不知情者,以往都是一刀了事,長孫無忌提出不知情者可流放不必死刑,跳出眼前的一人一事,用長遠的目光來看,這是一項偉大的進步。
《唐律疏議》寫是寫成了,但要是想讓它生效,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要在金鑾殿上提出來,大家商議要不要讓它生效,然後要經過層層稽核,折騰個一年半載能生效就算快的了。
李泰故意現在提出來,就是要加快它生效的速度,快到什麼程度呢?快到李世民一拍桌子,這個事就可以定下來,若不然的話,這個事不知道要拖多久。
李泰這麼做的目的還有一個,就是讓長孫無忌看到《唐律疏議》生效,這對他來說應該是個莫大的安慰,至少他的心血沒有白費。
《唐律疏議》只有生效了才是真正的法律,若不然把它束之高閣的話,它就成了一部文學作品,能夠流傳下去的希望就很渺茫了。
李泰有必要對長孫無忌這麼好嗎?沒必要,但是他有必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對長孫無忌的好,這事關他仁孝的形象。
吵吵嚷嚷了半日,李世民不耐煩地一拍桌子:“《唐律疏議》是太子讓長孫無忌寫的,寫成了不生效,難道寫它是為了練字嗎?”
李世民一句話就讓它立馬生效了:“本應將長孫無忌發配到嶺南,念他編寫《唐律疏議》有功,改為發配黔州,限月內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