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無話,第二日五更剛過倩倩就起來熱了粑粑和雞湯,燒了水,到外面折了兩枝柳枝一人一支加點鹽刷了牙,吃了飯,把各東西都收好也才卯時末刻。

左等右等那小廝還沒有來,不得已只好在房間裡背了一通《教條示龍場諸生》和《岳陽樓記》。

天開慢悠悠地打著綁腿,打了拆拆了打,已是第三次了。倩倩好奇地看著公公怎麼今天打那麼多次綁腿還不滿意。

“講了等到辰時中就等到辰時中。”天開瞥到倩倩一隻腳已跨到門檻外,又要出去轉圈圈,慢條斯理地說,“再說你曉得他們在哪座屋?就算曉得,現在也是吃早飯時辰,你進去算什麼?再等等!”

倩倩想了想也是,自已連那人姓甚名誰都不知,住在哪裡更不曉得,上哪找去。只得回來氣呼呼地坐在門檻上,託著腮,百無聊賴加鬥氣似地用鞋子的木底踩地上的砂子。

有螞蟻在附近出沒尋食,這點點那瞅瞅,頭上搬著不知是什麼的小黑點,或者一小片葉子,忙忙碌碌。

倩倩在有螞蟻出沒處劃來劃去地截斷這些小東西的退路,看著它們的無措忙亂偷笑。

後來實在是無事可做,掰了點糖蔥下來放在地上,看幾隻螞蟻先是用觸鬚探路,然後回去報信,後面便跟著一長條出來將糖蔥搬著,如一條小黑線般將糖蔥搬到洞口,那洞口就是泥牆底下。

倩倩饒有興趣地盯著這些不怕小雨的小東西。儘管她用腳在這些小東西的前路上劃了幾次線,但它們也只是開始時四散慌亂了一陣,很快又重新將路找回,走到正確的軌道上。

天開看著無事找事的倩倩無奈地說:“實在是空得沒事做,就到村子裡走兩圈,只不要出村。”

倩倩從善如流,噠噠噠地跑遠了,她可是老早就想去看旗杆的了,上村和下村都沒有,那可是中了舉才有的稀罕物。當然她可聽說了,與旗杆類似的還有花匾,那是縣尊賞下來的。

桐口村的旗杆立在祠堂前的大坪子上,左右相稱的一對。用很粗的杉木為之,漆著紅漆。倩倩躊躇了下,還是上去量了下,發現徑達二尺,這可是大木嘞,真豪橫。

那祠堂也莊嚴,三開間的緊閉大門,前面雕樑畫棟,竟然還有些磚雕彩繪。那雕花牆上或浮雕或鏤雕著好些圖案。

仔細一看,有蟾宮折桂、魚躍龍門、一路連科、太獅少獅、喜報三元、狀元及第、指日高升、五子登科……整整二十四幅,有她認得的,有不認得的。她惦記著書,不敢看太久。

回來又等了一會,才見雙喜氣喘吁吁地奔來,手裡託著個紙包,看到他們,歇了口氣才道:“對不住!對不住!現在才來!”

從懷裡把書拿出來遞給倩倩,又把紙包遞給天開:“這是灶房新做的包子,兩位路上用吧,莫要推辭。”

倩倩把書接了,翻了幾下,才轉過身納進懷裡。

天開卻問:“抄好了?昨天抄到幾時?”

“這還是多找了幾個人才抄完的,主要是小官人要求嚴,有錯字,滴墨水的都要重新抄過,抄到半夜三更才好。”雙喜深吸了一口氣說完,不過很快就換成笑臉,“請問小娘……小官人住在何都何裡何村?”

倩倩奇怪於他的問題,訥訥:“我家沒有什麼書呀!”

天開卻直率地告訴他是哪個縣鄉哪個村,把倩倩嚇得心都跳快了兩拍。

兩人同雙喜告了辭,立馬挑好擔子向前趕。同來的眾人比他們提前半個時辰出發。

雨雖然還有,卻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毛毛雨,石板路雖然有點滑,穿著木屐和木底鞋卻還可以接受。

半個多時辰後過了新車鋪,又半個多時辰到了午田鋪。天開在風雨橋裡把擔子放下,四周轉了下沒看到女兒,便讓倩倩守著,自已到花榮家走走。

不久就見花榮跟著拿了個罐子來,還帶來了自制的蕎麥粑粑。天開裝了一罐子鹽,又分了幾個包子給花榮,拒絕了去她家裡吃飯的邀請,往家裡行去。

將近一個時辰才到了南門外的小路上的大坡,走近了卻見張氏和何氏在南門外面張望,原來先回來的把他們在後面的事說了,兩人不放心才在這裡等著。

看到他們走近來,何氏迎上去想接過天開的擔子。

“拿倩倩的,我這個不著急。”天開躲開。

倩倩此時已被揹簍壓得背都彎了,肩上被麻繩揹帶勒著的地方火辣辣地疼。之前忙著趕路沒覺得,放鬆下了才發現疼得厲害,幾乎支撐不住。

她把揹簍放下來給何氏揹著,轉頭去扶張氏。張氏就開始問路上的情形,有沒有遇到雨、豺狼之類的,賀縣如何、梧州如何。

到家後的倩倩極高興,跟祖母和母親嘰裡呱啦地說著路上的見聞,又說看到了織得極細、有鬥牛麒麟花紋的葛布,買了糖蔥,在回來的路上挖到了兩棵黃精云云。

何氏揹著揹簍,默默地聽著,也不說話,女兒平安回來就好,她一顆心就就放下了。

回來後賣鹽刮蟥自不必說,倩倩又花幾天試了下印染。但她沒錢去壽巖那家買花板,就準備自已動手做。

根據表妹給的法子,先要在薄薄的木板或竹板上描好花做個鏤空花板。

她在梧州時曾見有女子穿了一種類似於纏枝蓮花的圖樣,卻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回來後依記憶畫了好幾遍才得到相似的,就用這個花樣做了個花板。

又做了四合雲紋、團花雜寶紋的。那雜寶紋中有錢、銀錠、方勝、靈芝、角、祥雲、如意、珊瑚諸紋樣。還有中間是五朵花瓣的花,四周為七種圖案,四個角為四朵祥雲的混合花樣。光是在紙上描好就花了半天時間。

木板是天開幫著車好的。他現在又在屋邊坡上的棚子裡打傢俱了,順手就車好了板,把描好的紙貼在板上用車刀鏤刻好花樣。

倩倩取了一塊十幾尺可以做六幅裙的棉布,這是去梧州這十幾天回來的獎賞,洗去刮漿後平鋪晾乾。

選一個晴朗有好日頭的上午,擠出半天時間,用糯米粉、石灰、細米糠、鹽和成團蒸熟後加點水搗爛做染糊。若是嫌糊幹了還可以拌點水攪稀。

將布整齊地平鋪在曬席上,用篦子把調好的染糊刮在花板上,印出圖案,再晾乾收好。

一個晴朗的上午,在一大早割了兩筐草回來喂完牛後,倩倩把買來的紫檀粉加點白酒和水泡著。

第二日請奶奶看了色,過濾好染液。因為染液不多,且型糊的原因只能改用刷子刷染。

把布兩邊撐開,用借來的大毛刷子刷一遍後晾乾再刷,一直要刷十幾遍,顏色到幹了還是很濃豔時方可。一直到第二日的下午申牌時分才弄好。

在布幹了後颳去染糊洗去浮色,過下漿抻平晾乾。她還另外裁了兩條布帶一起染了當腰帶。

幾天後便趁著還有些空開始裁。 先用裡面放著燒紅卵石的長柄鐵熨斗把布料熨平。

按此時大裙的做法,將布按一定的寬幅和長度裁出六片,各三片縫起來成一大片,四周縫好邊。

在每一大片裡量出左右兩片平滑的,中間的則折成八個大褶。褶子的大小根據布幅和腰圍靈活變換,布幅大腰圍小的褶子就密,其他相反。

打褶的過程極為麻煩。她從強生奶奶那裡借了條專用於打褶的木板,放在平滑的馬面邊緣,拿起面料沿著板邊提起一個褶子,用手把褶子撫平,用另外一塊木塊壓著褶子免得變形,再折下一個。

褶子摺好了後用粗線在腰頭那面先縫一遍固定。

張氏和強生奶奶在旁邊全程指導。

等兩個馬面都做好後,再把摺好的褶子部分灑點水,用極燙的熨斗一條一條地細細燙平,這樣褶子們就很是服帖了。

把兩大片布的兩個光滑馬面對疊好,把上面的頭部縫合好,這是前面的開口馬面,這時的馬面為方便走路是沒有完全縫死的。

然後再裁好腰頭,把腰帶縫好後縫進腰頭裡,再上進裙子裡。上腰頭也是件麻煩事,非常花時間,倩倩第一次學著上這種腰頭,直花了一天時間才弄好。

上好腰頭後整條裙子就算完成大半了,剩下的則是錦上添花的細縫線和鎖邊。

一條裙子整整花了三天才做好,不過效果不錯。

倩倩繫上後轉了個圈,對自已染的花樣和顏色極為滿意。張氏和強生奶奶也讚不絕口,強生奶奶還要借她的花板去給孫女蜜鳳印花布做裙子穿。

二月十五春風后天氣日漸暖和,已到了穿著棉襖勞作常會熱得出汗,已到了脫棉衣換穿夾衣的時候了。

這幾天天氣一直很好,各家都忙著把棉衣、棉褲、棉被拆出棉芯來曝曬,也趁著不太忙洗澡洗頭,用百部水滅蝨滅蟲。

換下來的衣裳特別是穿在外面的棉衣,怎麼也有一兩個月沒有換洗了,整天向火爬樓挑擔,黑藍或是黑色的除了變硬變油了外倒是看不太出來髒色,淺色或是豔色的若長時間不洗則烏漆嘛黑的根本看不出本來顏色。

各種衣服裡面或多或少地藏了跳蚤。這時候一般的操作是把換下來的衣裳一股腦地丟在大鍋裡,放上皂夾和水煮開,還要用木棒在裡面翻動,通常會煮出一鍋黑乎乎的水來。然後才挑到溪邊拿棒槌捶捶打打洗好。

倩倩已用茶枯水洗好了頭,擦得半乾後又泡進百部水裡洗了遍,擰乾用汗巾子包著。

又幫著張氏把頭洗好,用篦子篦了蝨子蛋,才用百部水洗,然後依法用布巾包上。

何氏在攪鍋裡的衣服,然後撤了火,蓋上蓋子燜一下,儘量把裡面的跳蚤、蝨子,甚至臭蟲、書蠹悶死,才舀水洗頭篦蝨擦百部水。

忙好後,兩人才把鍋裡的衣裳取出來放在大木盆裡,揉了後擰乾水。何氏挑擔,倩倩提著籃子,拿著大棒槌兒跟在後面。

出了南門,那片柳樹已長了新芽,幾個小子女孩在樹下嘰嘰喳喳地摘細嫩芽葉子作菜吃。

專用於浣衣的青石板上堆滿了各色衣裳,那些奶奶、伯孃、嫂子們各佔一角,或散著頭髮,或用汗巾子包著頭,舉著洗衣棒咣咣地捶得興起,言笑晏晏,邊捶邊大聲聊天。

幾隻小狗圍在主人旁邊撒著歡。一時這片小角落人聲喧譁,加上樹梢上跳躍騰挪的留鳥和鳴,更是熱鬧了。

儘管離過完年有一個多月,各家好歹也有點剩下的臘魚臘肉,再加上家務並不多,所以洗衣的這些人氣色也算好,比五六月青黃不接時要好很多。

何氏在尾部那裡剛空出來的青石板上把衣裳倒了,洗了桶。挽起褲腿跳到水裡,拿起一件中衣先在水裡把黑水擠了,在石板上揉幾下,才掄起棒子捶幾下,然後洗幾下放在一邊。

倩倩在另一邊跳下,跟著一起捶起衣裳來。

洗不到一半,山壽伯孃挑著擔子來了,在她們堆衣的石板上佔了個角,開始忙起來。知道倩倩去過梧州,就開玩笑地問她:“倩倩,這回去梧州怎麼樣,倒是沒有曬黑呢?”

“不怎麼樣,不是走路就是坐船,那時又沒有出太陽,自然曬不黑嘍。”倩倩回答。

“就沒有看過哪些好看的綾羅綢緞?以前聽人講梧州繁華得很,那裡的人穿綢著緞,戴金銀頭面,連米糧都比我們這裡好吃。”山壽伯孃笑道,“怎麼在你就是不是走路就是坐船呢,有沒有看到珠子?”

“確實是不是走路就是坐船呀,不過那賀江兩岸的風景倒是蠻不錯的。我每隻在那裡待了一天,也沒什麼好地方看呀。”倩倩小心解釋。

“以前你伯爺也跟著去了一下賀縣,回來也是說除了走路還是走路。石家倒是蠻多人年年走那條路去販鹽、賣豆子,聽說一路上有些村子倒是蠻好的。”

“嗯,像桐口、回崗、上甘棠、叉山、秀水這些,都是老村子,裡面的房子比我每村好多了。從富川縣城是可以改坐船到賀縣的咧。”

“那你沒有帶個小女婿回來?”另外一個洗衣裳的嫂子笑著問。

“連珠子都沒看到怎麼帶女婿喔。”山壽伯孃給她解圍。

“倩倩還是個小女仔,不講這些話。”何氏也說。

幾個人的話題便轉向古道旁邊的涼亭上去了。倩倩實在是佩服她們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