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都尉英明
漢末之幷州匪政 小說 我欲歸去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當天子劉協要親自守城,為盩厔百姓撤往斜谷關把守後路的訊息一傳開,整個盩厔城及周邊鄉里的百姓無不震動。
這六萬多百姓基本上都是從長平館撤過來的,很多還是從洛陽城一路西遷,吃盡了顛沛流離之苦。
他們在長安城活不下去,才跟著賈成去長平館屯田。好不容易才有了幾天安生日子,沒想到馬騰作亂,為了保命,只能跟著賈成南下盩厔。
除了一年前過來的一萬多人,絕大部分到盩厔才區區三四個月時間。剛建好家園,茅屋還是新的,地裡麥苗才剛剛抽穗,又來大軍了。
遇到這種情況,任誰都心裡有怨氣。有很多人就不想走了,你們掌權的打來打去,卻要折騰咱們老百姓幹啥。
聽說小郎君賈成不在城裡,他們更加沒有了主心骨。當初賈成要遷移百姓農戶,總是會先派人把前因後果都說清楚,讓他們驟得明明白白。他們就算捨不得積攢起來的家業,但是有小郎君賈成在,他們就不會擔心自己的未來。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賈成仁厚的名聲,言出必踐的信用上。而且在左馮翊,在長平館,這都形成了規矩和流程。
可是士孫端這些大臣們不知道賈成的流程啊,做了多年京官,早已脫離了底層百姓。只會在形而上下達國策政令,而忘了百姓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即便卑微,也有自己的情緒。
毫無準備的一紙遷移命令下去,多少人想不通,多少人要罵娘,各鄉里謠言四起。
好在郡府一眾官吏經驗豐富,戶曹掾孟達、文學掾邢顒、法曹掾田疇和賊曹掾鮑出立刻根據以往經驗,組織鄉里嗇夫、裡魁安排撤離秩序。派出吏員下鄉說明情況,做好思想工作。
法曹和賊曹聯合行動,控制住散佈謠言的奸猾小人,處置鼓動百姓的刺頭。
奏曹掾沮俊和主記室史法正與士孫端等朝臣協商,下達一系列有關撤退的詳細政令。
這一系列的舉動,才安撫住了躁動的百姓,讓他們聽從安排,有條不紊的開始撤離盩厔。
等到天子劉協要親自守城的決定傳到各鄉里,所有人無不感動不已。
這都多少年了,他們只知道天子高高在上,從不知道百姓死活。
就算在長安城,他們深受西涼軍欺凌迫害,想要祈求天子出面為他們說幾句話,讓他們少受點苦。結果許多看得清形勢的明白人告訴他們,天子也只不過是個傀儡,任李傕他們擺佈。
這些跟著賈成前往長平館屯田的百姓,固然因為無法生存才離開長安,何嘗沒有對天子和朝廷的絕望因素在內呢。
至今還在長安城裡苦苦掙扎的百姓或許會懷念幾個月前天子從內帑中撥出糧食施粥賑濟饑民,可這幾萬人卻是託庇在賈成的羽翼下,從未得到過天子的看顧。
如今他們心心念唸的小郎君賈成不在盩厔,即便郡府官吏們反應迅速,馬上行動做好組織工作。但他們就好像心裡空落落的充滿了對未來的擔憂。
就在這個時候,他們從未寄予厚望的天子站了出來,大聲告訴大家:“朕不走!朕就守在這裡幫你們把好後路!”
天子欸!大漢天下最尊貴的存在欸!
額滴娘啊!天子為咱斷後,這是什麼待遇?
啥也別說咧,趕緊走!趕緊走!
孩他娘,鍋碗瓢盆算個屁!啥?新房子還有麥苗?
扔了,統統扔了!天子都在城頭看著咧,你還惦記個甚?!帶上口糧,跟著裡魁、嗇夫走!
沒聽見郡府那麼多大人說咧,小郎君會給額們做主,將來還有更好的咧!
......
六萬多百姓,加上總領撤離計程車孫端為首的七八個朝臣,以及維持秩序的數百郡府官吏、差役,短短三天時間,便陸續啟程離開盩厔,沿著沈嶺山腳向斜谷關撤離。
西涼軍前鋒胡封還在路上疾馳,盩厔城及周邊鄉里已經沒有一個百姓,只剩下徐晃數千討虜營將士熱火朝天的沿著渭水南岸構建一道道防線。
還有空蕩蕩的盩厔城中,天子劉協與朱儁、皇甫嵩、賈詡、董承四人一起安心等候前線戰報。
劉協甚至心情不錯的每日與這四個人一起下棋打發時間,臉上毫無懼怕之色。
這讓幾個老臣和賈詡欽佩不已,私下裡讚歎少年天子果然不凡。他們在有生之年能夠輔佐如此英明果決的天子,定然能夠重振大漢社稷,再度開闢皇朝盛世。
......
三日後,胡封驍騎營大旗飄揚在渭水北岸。
徐晃的討虜營和驍騎營原本關係不錯,胡封曾駐紮在長平館一帶,與討虜營毗鄰建寨,兩軍士卒也多有來往。
徐晃治軍極嚴,不許麾下士卒隨意出營閒逛。
胡封治軍卻另有一套,他不愛管軍紀,甚至當初在賈成和酈翀引誘下在營內公開設立賭場,帶頭開賭耍錢。
不過他的兵戰鬥力卻極強,因為他信奉以戰練兵。每次作戰,不管敵軍人數多寡,必定下令全軍突擊,打完了,只要活下來的就是精兵。
所以他的兵折損率非常高,往往一戰下來就剩下不到一半人。
但是因為有舅舅李傕這個靠山,胡封作戰也勇猛,所以驍騎營待遇非常好,所獲賞賜往往是諸營之首,酒肉不斷。李傕部下亡命之徒最喜歡加入驍騎營,不僅有吃有喝,還時常跟著胡封開賭耍錢,最是自在逍遙。
要說這兩個營最開始沒啥交往,可架不住他們之間很多都是來自一個地方的老鄉。兩營住的又近,徐晃就算再嚴厲,也免不了老鄉之間的走動。
古時候的老鄉情誼可比現代所謂的塑膠兄弟情真摯的多,胡封確實跋扈,但他也豪爽講義氣,與賈成之間情誼深厚,要不然當初也不會指點賈成從咸陽走廢棄碼頭渡河南下了。
“都尉,對岸佈防了,看樣子是徐晃的討虜營。您看咱要不要派人過去勸降?”
軍司馬馬老三手搭涼棚觀察了一陣,對胡封說道。
“徐晃的臭脾氣你又不是不知道,”胡封沒好氣的斜了一眼馬老三,“阿成讓徐晃守在南岸,明顯就是不願服輸,要跟咱較較勁呢。”
“那您說咋辦?真刀真槍的幹過去?”
“你傻啊!”胡封一鞭子抽過去,馬老三嘿嘿笑著躲在一邊,胡封也不以為意,罵了幾聲,“舅舅先前做的是過份了些,差點害了阿成的命。不過阿成也絕了,悶聲不響的把天子偷走,讓老舅差點氣的吐血。你說咱擠在中間算個什麼事啊?”
“都尉,您問末將,末將問誰去啊?末將就是個大頭兵,您讓末將打誰,末將就去打誰。這動腦筋的事,末將幹不了。”
“嘿!你說你咋這麼蠢涅!我這兩天吃不好睡不好,阿成是我打小好兄弟,要殺他,你說我咋下得去手?對面好些人都是咱鄉親,一個馬勺吃過飯的,你想打,底下兄弟們肯不肯打?”
“都尉您想這麼多幹啥?咱是大司馬的兵,大司馬又是您親舅舅,他讓咱打盩厔,殺賈詡叔侄,抓回小皇帝,咱就聽他的唄。放過賈成,您是大司馬親外甥,不會有事,咱可要掉腦袋的。”
“我說馬老三,這回你倒是聰明起來了?打盩厔,抓皇帝,殺阿成?對了!”胡封眼睛一亮,“阿成的討虜營在對岸,盩厔城不就只有那個叫甘寧的人守著嘛,咱繞過去,打甘寧的盩厔城不就行了嘛!只要抓住小皇帝,舅舅一開心,就算咱放過阿成也沒事。”
說到這裡,胡封對馬老三道:“老三,你趕緊在北岸立下營寨,叫些人大張旗鼓準備渡河浮橋。咱們連夜偷偷去上游渡過渭水,繞道郿縣,悄悄偷了阿成的盩厔城,抓小皇帝去。”
馬老三伸出大拇指:“都尉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