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眾人投來的熱切而貪婪的目光,高凡微微一笑,對著朱健說道:
“朱主任,你剛才說,只要給你們研究室投入十來萬的資金,你就能夠建起一家廠子,專門生產溼潤劑,年利潤不會少於50萬。我想問一下,朱主任如何證明這一點?”
“如何證明?”朱健被高凡問了個措手不及,他想了想,說道,“我們做過測算的,使用我們研製的溼潤劑,能夠有效地降低礦山的粉塵濃度,除塵效率比使用清水要提高48%,鑿巖速度可以提高20%。
“由於減少了壓縮風機的開動時間,以及降低了通風成本,每噸礦石的綜合成本可以降低0.21至0.41元。我們的溼潤劑按生產成本計算,攤到每噸礦石上只有0.12元,我們增加一半的利潤,也就是每噸礦石再增加0.06元的溼潤劑支出,對於礦山來說依然是有利可圖的。
“按照每噸礦石收取0.06元的利潤計算,全中國包括煤礦、鐵礦、銅礦、錫礦、鎢礦在內的礦山,一年生產的礦石不少於10億噸,這就是多少錢來著?”
“6000萬。”
底下有人瞬間就計算出來了,盡顯理工科人才的心算能力。
“6000萬……”
朱健倒是被這個數字給嚇著了,他看了看那個報出數字的人,又偏著頭想了想,說道:
“我剛才的計算,可能有點問題……,我想起來了,我們做實驗的礦,是咱們澤山的幾個鎢礦,鎢礦的開採難度大,比較費水。如果換成別的礦,用水量可能不會這麼大。我覺得,按十分之一算,一年600萬左右,可能會比較合適。”
“老朱,你這個演算法也有問題。”另一個人道,“你說全國的礦山一年產10萬噸礦,這其中還包括了露天礦啊,人家可用不著風鑽。所以,你這個數字起碼還得再打一個對摺。”
“再打一個對摺,也有300萬吧。”朱健道。
他挺感激這位同事的補充,這讓他估計出來的數字又顯得更合理一些了。作為一名業內人士,他自然知道自己先前的演算法是有破綻的,最起碼,一年6000萬的利潤就是極其誇張的,即便是後來砍了一大刀,只算10%,得出來的600萬的數字也同樣讓他覺得不可信。
至於說一年300萬……
不會真有這麼多吧?
生產溼潤劑的裝置並不複雜,有個十幾萬足夠了。如果投入十幾萬,一年光利潤就是300萬,這可太美了。
高凡看著朱健那副想入非非的樣子,心中好笑。
讓這些一貫靠著國家撥款過日子的書生下海去做生意,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如此。
他們對於市場的規模沒有任何瞭解,只會簡單地拿幾個數相乘,得出一個結論,然後就以為自己發現了商機。
後世的網際網路上就經常有這種段子,說全國有14億人口,只要有1%的人買自己的貨,就有1400萬顧客。從每人身上賺1塊錢,就能夠賺到1400萬。
至於為什麼是1%,而不是1‰,他們就說不清楚了。
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去做生意,給他們再多的投資,也是打了水漂。
“朱主任剛才算出來,溼潤劑一年的市場規模是300萬,那麼,澤山所能拿到其中的幾成呢?”高凡問道。
“幾成?”朱健又被問住了,愣了一小會,他才用不確定的口吻說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研製出來的溼潤劑也就是五六種,我們的ZSII型溼潤劑是其中效能最好的,佔據個兩三成的市場,應當不成問題吧?”
高凡搖搖頭:“朱主任恐怕太樂觀了吧?首先,市場佔有率不是單純由效能決定的,銷售的因素更重要。我想知道,如果澤研所現在開始生產溼潤劑,要想賣到全國各個礦山去,朱主任準備派出多少業務員去推銷?”
“……”
朱健無語,他是真沒想過這個問題啊。
“澤山這邊的鎢礦,和澤研所的關係好,購買澤研所的溼潤劑肯定是沒問題的。但祁東那邊的鐵礦,會放棄它們本省的產品,接受咱們茂林出的溼潤劑嗎?”高凡繼續問。
裴恆學輕聲回答了一句:“恐怕夠嗆,祁東的冶金技術研究所,也搞了一種溼潤劑。祁東那幾家鐵礦如果捨近求遠,跑來買咱們澤研所的溼潤劑,我估計祁東經委都會找他們算賬的。”
“還有,朱主任說澤研所的ZSII型溼潤劑是效能最好的,這個判斷未免也有些過於自信了。其實,溼潤劑不外乎就是幾種表面活性劑的組合唄,什麼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月桂醇醚磷酸酯、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銨,找一個合適配比,再加入一些助劑,要配出一種效能更優越的溼潤劑,沒多大難度吧?”高凡呵呵笑著說道。
朱健瞪大了眼睛:“原來高經理也懂化學?”
“高經理是北大化學系的學生。”蕭平沒好氣地提醒道。朱健那話,實在是有些口無遮攔了,換成一個心胸狹窄一點的人,這會就該跟他急眼了。
高凡倒是沒介意這些,他說道:“其實也是巧了,我們滄化科貿最早起家的產品,是化學清洗劑,其實也是幾種表面活性劑的組合。用我們公司的生產裝置,換個配方,不見得就生產不出能夠和ZSII相媲美的溼潤劑。”
“我想,高經理應當對這個不會有興趣吧?”朱健訥訥地說。
他們研究室開發出ZSII型溼潤劑之後,到幾個礦山去做過實驗,把礦山裡工程師們唬得一愣一愣的,以為他們掌握了什麼高科技。
其實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朱健和他的下屬都很清楚,溼潤劑這東西沒啥神秘的,不外乎就是一些表面活性劑,滲在水裡能夠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從而加強對粉塵的吸附能力。
之所以沒什麼人研究這種產品,說到底還是市場太小,不值得去做。
大家都覺得溼潤劑不是什麼值得做的產品,自己又是如何算出一年300萬的利潤來的呢?
如果真的建個廠子,一年就能有300萬的利潤,像滄化科貿這樣的企業豈能不蜂擁而至,屆時自己還能守住多大的份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