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蘇銘面對一位當地居民槐花。她身著一件老式的灰色棉襖,臉上佈滿了皺紋,這讓她看起來至少有七十多歲。槐花是個老實巴交的人,也是蘇銘和他母親日常生活中的一位好鄰居。

\"槐姨,您好。您有什麼事嗎?\" 蘇銘微笑著迎接她。

槐花看著蘇銘,眼中帶著幾分沉重,緩緩說道:\"蘇大夫,我想請你幫個忙,我家那隻母雞病了,我看您是個醫生,能不能來看看它?\"

蘇銘聽了,心中一動,知道槐花家裡的情況並不富裕,母雞可能是她家裡的一部分生計。他點了點頭,說道:\"好的,槐姨,請帶我去看看。\"

槐花領著蘇銘穿過村子裡的小巷,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前。院子裡種著幾棵青菜,一隻瘦弱的老母雞躺在雞窩裡,顯得無精打采。蘇銘蹲下身子,仔細地檢查起那隻母雞。

\"這隻母雞好像有些發燒,而且精神也不太好。槐姨,最近它有沒有什麼異常的表現或者飲食上的改變?\" 蘇銘一邊檢查,一邊詢問槐花。

槐花眉頭緊鎖,想了想說道:\"最近這隻雞開始吃得少了,而且脾氣也變得不那麼好了,經常願意在窩裡待著。我怕它是生病了,所以特地來找您看看。\"

蘇銘心中瞭然,他檢查了一番後,拿出了一些基本的藥物來給母雞服下。他細心地指導槐花,如何餵養和照料這隻母雞,同時也告誡她要注意衛生和環境的整潔。

\"槐姨,這隻母雞現在應該多休息,多喝水,還有就是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我給您開了些藥,每天給它服用一次,希望能儘快恢復健康。如果它的情況有所惡化或者有其他不適,隨時可以來找我。\"

槐花聽完,滿臉感激地望著蘇銘,連聲道謝。她從懷裡掏出一些自家種的土豆和幾個新鮮的雞蛋,遞給蘇銘說道:\"蘇大夫,這是我家小小的心意,請您收下。\"

蘇銘笑著接過,勸槐花不必客氣。他知道在這個簡樸的山村,每一份誠意都顯得格外珍貴。送走了槐花,蘇銘心中暖意蔓延,他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醫生,不僅僅是醫治病人,更是與村民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

回到家中,蘇銘把槐花送來的土豆和雞蛋收拾好,放在廚房的櫃子裡。他的母親正坐在客廳裡,看著窗外的陽光透過樹葉灑落在地面上。

\"媽,槐花送來了一些土豆和雞蛋,她家的母雞生病了,我給它看過了。\" 蘇銘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母親。

蘇母聽了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槐花是個好人,她家裡本來就不富裕,還特意送來這些東西,真是太體貼了。你看,這些土豆和雞蛋都很新鮮,咱們晚上可以做些好吃的。\"

蘇銘笑著點頭,然後坐在母親身邊,輕輕撫摸著她的手。母子倆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聊了一會兒天,回憶起過去的點滴,共同期盼著未來的日子。

晚飯時分,蘇母精心準備了一頓簡單而溫馨的家常菜餚,燉了一鍋土豆雞蛋湯,香氣四溢。他們坐在桌旁,吃著槐花送來的土豆和自家雞蛋製作的菜餚,品嚐著每一口溫暖和幸福。

蘇銘和母親品嚐著晚飯,暖暖的家庭氛圍瀰漫在整個小院裡。窗外的夕陽逐漸西下,投下一片橘黃色的餘暉,給靜靜的村莊披上一層柔和的金色光暈。

蘇母端起碗裡的湯,笑著對蘇銘說道:\"蘇大夫,這土豆和雞蛋燉出來的湯,味道怎麼樣?槐花家裡養的雞蛋真是新鮮,我覺得比市場上買的還要好吃呢。\"

蘇銘嚐了一口湯,微笑點頭,道:\"嗯,確實很香很好喝。槐花家的雞蛋質量很好,土豆也非常地道,這湯燉得恰到好處。槐姨人也很好,今天還特意送來了一隻母雞,雖然她的家裡也不寬裕,但總是能想著別人,真是讓人感動。\"

蘇母聽了點點頭,滿意地笑了笑。她知道槐花是個樸實善良的人,村裡人都對她十分尊敬和喜愛。她放下碗筷,看著蘇銘,溫柔地說道:\"兒子啊,你現在在村裡也結交了不少朋友,大家都喜歡你,是個好醫生,更是個好人。媽看著很欣慰,你能這樣善待村裡的人,也是對媽教導的很好體現。\"

蘇銘聽了母親的話,心裡暖暖的,他知道母親對他的期望和鼓勵,是他前進的動力和力量源泉。他笑著握住母親的手,輕聲說道:\"媽,我只是做自已應該做的事情,幫助村裡的人,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您放心,我會一直努力,讓村裡的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母子倆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聊著天,吃完晚飯後,蘇銘幫母親收拾了碗筷,然後坐在客廳裡看了一會兒書。時間悄然流逝,直到夜幕降臨,他才準備休息。

第二天早晨,蘇銘起了個大早,準備出門到村裡的診所去看望一些病人。他穿上白大褂,整理好工具箱,出了家門。清晨的陽光溫暖而明亮,村裡的居民開始忙碌起來,有的在田間勞作,有的在家裡忙著準備早餐。

來到診所,蘇銘接待了幾位早早來看病的村民。有的是普通的感冒發燒,有的是老年人的關節炎問題,蘇銘一一細心診治,開出了合適的藥物和建議。

上午稍作休息,他決定去找劉光天,詳細瞭解一下那個可能的旅遊專案。雖然他對這個專案的可行性和風險仍有些擔憂,但也希望透過更多的瞭解來做出明智的決定。

劉光天的辦公室位於村子的中心地帶,是一棟簡樸的兩層小樓。蘇銘走進大廳,正看見劉光天正在和一位年輕的工程師討論著什麼。他們的談話聲在整個大廳迴盪,顯得有些熱烈。

\"……我覺得這個設計方案還是要做些調整,這樣才能更符合當地的地形和風貌。\" 剛走進的蘇銘聽見劉光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