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的真快啊,又是到離別的時候了,兩人站在佛城城門之外,相對而望而依依不捨。玲姑娘深情的望著公子啟道:“公子,你的腸胃不好,這裡準備一些乾糧和飲用水,回去的道路漫長帶上在路上吃。記住,回去時一定要多吃飯不許熬夜聽到沒有。”

公子啟連續的點了點頭望望身前的玲姑娘,退後上身後的馬車,繼續望著身後的玲姑娘,駕著馬車慢慢的向前移動,最終停下來。公子啟下馬車快步走上前來相擁在一起。

“玲玲,給我兩年時間,等國家安定後,百姓富裕了我一定會登門娶你。”

玲姑娘抱著公子啟,頭搭在公子啟的肩上點了點頭,道:“去吧,我等你來娶我。”

“不,我要看著你先走,我才安心的上車。”

雙方鬆開雙手,退後,玲姑娘轉身離去,回過頭來望著身後的公子啟,此時她的雙眼已經模糊,淚珠在眼眶之中不間斷的閃動,慢慢的走進佛城之內。公子啟站在原地遠望漸漸遠去的玲姑娘,直到消失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公子啟登上馬車飛馳在風沙飛揚之中,駕著馬車進入閬中城中,百姓都爭先湧向公子啟,跪在公子啟的馬車之下,道:“公子。”

公子啟下戰車站在他們的面前,扶起跪在他身前的一個老伯,對這個老伯身後的百姓道:“你們都起來吧。”身後的這些百姓都站立而起。

站在公子啟身前的老伯深情的望著公子啟道:“公子英明神武,在劍閣打敗強悍的秦兵,護衛我們百姓之安寧,我們在此恭送公子進入王城。”

身後的百姓齊身道:“我們在此恭送公子進入王城。”

公子啟拉著這位老伯的手道:“老伯,我們一起上車。”

“草民不敢與公子同乘一輛戰車,還請公子上車。”

“在劍閣打敗了秦軍靠的就是民心,民心齊我們的軍隊才所向披靡,老伯就不要推辭了,走,我們一起上車。”公子啟拉著老伯的手一起上戰車,這戰車由四匹馬拉動,足以顯示一個將軍的高大威武,身後跟隨有眾多的百姓護送。巴國之王站在城門之上,遠遠望去,公子啟站在戰車之上駕駛著這兩戰車到城門之下,仰望城門之上的巴國之王,和老伯一起下戰車,老伯退後站在公子啟的身後,和身後的老百姓一起跪在城樓之下道:“吾王洪福齊天。”

巴國之王站在城樓之上俯視城樓下的公子啟和眾多的百姓道:“都平身。”城樓之上的巴國之王和文武百官從城樓之中走出,道:“吾兒英武睿智,在劍閣打敗這二十萬秦兵,加封太子為英武大將軍,掌管全國之兵權。”巴國之王走上前站在公子啟的身前,道:“寡人為太子斟酒,”身後的宦官走上前,舉起托盤。巴國之王望望身後的二愣子及其一些將領們,二愣子和這些將領走上前並排的站在公子啟的身後,巴國之王拿起托盤之中的酒壺,將酒斟在托盤之中的酒樽之中,之後將酒樽送到公子啟的手中,公子啟道:“謝父王。”公子啟看看身後的二愣子及其眾將領,二愣子及其將領走上前來握起酒樽,舉起將其飲下,放在托盤之中。二愣子再次握起酒壺將酒斟到酒樽之中,和眾將領握起酒樽走到公子啟的身前,和公子啟相對而站道:“公子英明神武,你在末將的心裡永遠是末將的好將軍,我們敬將軍。”

“ 劍閣之凱旋首功應該是你們及其百姓,如果沒有你們這些將士們奮力拼殺和城中的百姓同心協力,我將無法在劍閣取得勝利,當然還有父王的英明,來,我們一起飲下這樽酒。”公子啟轉身對巴國之王道:“父王,在劍閣這一勝仗屬於軍民同心,功不在兒臣,只要民心齊而不畏危也。兒臣請求父王大赦天下,與百姓同樂之。”

“好,寡人今天高興,寡人在城樓之下設宴,宴請城門之下的百姓,大赦天下,城中的百姓可免除賦稅三年。”

公子啟帶領這些百姓跪在巴國之王的身前道:“我王英明。”

巴國都城閬中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透過公子啟在巴國的變革開創了今日之盛世,燈火通明百姓是歡呼雀躍,煙火佈滿這整個夜空。巴國之王站在城樓之上,公子啟和眾文武百官隨其後觀看巴國的盛世,舉起酒樽與城下的百姓同飲,同樂。

各國的才子紛紛湧入巴國都城閬中,聚集在這閣樓之上為這次變革寫下其華麗之篇章,目睹這天府之國,今日之盛世。在朝堂之上,公子啟站出道:“父王,自從我巴國聯軍在劍閣打敗這二十萬強悍的秦兵之後,各個諸侯國的有才學的人才紛紛湧入我巴國之都城閬中。為此兒臣有一個建議,修建文華殿,聚集天下飽學之士,各用其才能,可保我巴國的長治久安。”

“好,今天寡人高興,太子的建議甚好,寡人一律照準,太子著力去辦吧。”

“父王英明,”公子啟跪下道。

“太子平身,”公子啟站立而起退出朝堂回到自己的府中。會集公孫子醜、孟仲子、張繼等人到自己的府邸,商議如何操辦建立文華殿一事。

“張繼,修建文華殿是一項重大任務,你認為何人可以擔當此重任?”

“公子,下官暫時還沒有合適的人選。”

公子啟正在為此事而發愁,坐在案桌之前為此事而苦思冪想。此時孟仲子走出道:“公子,下官有合適一人選。”

“誰啊?”

“監工公孫氏耳,他的父親公孫充是前朝修建議事宮的監工司禮監,督辦修建王庭宮殿一事,雖然目前的公孫充已經仙逝了,但是他的兒子公孫氏耳還在,可以擔當此重任。”

“好,有請監工公孫氏耳。”

孟仲子走出將監工公孫氏耳帶到東宮,太子府邸,見公子啟坐在案桌之前,走上前跪下道:“草民公孫氏耳拜見太子殿下。”

“請起,”監工公孫氏耳站立而起坐於旁。公子啟望著旁邊的公孫氏耳道:“我邀請監工公孫氏耳前來商議修建文華殿一事,不知監工對此事有何見解?”

“太子殿下,草民已經畫好了草圖,還請太子殿下過目,”公孫氏耳拿出草圖承上,公子啟走上前接過公孫氏耳手中的草圖,看了一看,喜道:“需要多少時間完工?”

“一個月以後便可完工。”

公子啟有些懷疑道:“修建文華殿需要一些木材,需要民力運送這些木材,這是一向浩大的工程,監工一個月能辦到嗎?”

“太子殿下不必為此事而憂慮,公子愛民如子,無需徵調這些民力運送木材,據草民觀察後宮還有許多廢棄的宮殿,可以將其拆除,再將此重新整理一番。”

“好,很好,我的太**有很多宮宇,可以將其拆除,廢棄宮殿的木料必定陳舊,難以支撐起這文華殿,也不夠牢靠,先從我這東宮拆除一部分,我一個人用不著這麼大的宮殿。”

“太子英明。”

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春暖花開,在文華殿的周圍是茂林蔥鬱,鳥語悅弦。各國的才能之士紛紛湧入這文華殿,坐在案桌之前。公子啟站在他們中間道:“我們巴國經過這次變革,雖然其國勢有所好轉,但是四處的危機還沒有消除,在下不才會集你們這飽學之士到這文華殿為這危機四伏的國家獻計獻策。”

“公子在巴國變革,開千里荒田而徭役平,廢奴隸舊世而興民法,統其四海貨幣而市商穩,受其軍功而國力強。昔有蘇秦,公孫衍連其天下諸侯抗其秦,均以失敗而告終。目前對我們巴國造成最大威脅的不是楚國,也不是齊國,更加不是趙國,而是強大的秦國。公子目前的功績可比日月,與其同輝,非堯天舜日可比擬。如今我巴國的國勢強大,公子可號令其諸侯消弱秦國,統其四海,消除紛爭與戰亂,民可安,國可興也。”

“此士所言差矣,戰亂時代各個地方的盜匪作亂,在我們巴國尤為猖獗,為此可以說我們巴國的輝煌是不堪一擊,空有其虛表來號令諸侯為時尚早吧。公子重刑法而輕王道,如今盜匪眾多,國內不安何以攘外?攘外必先安內,為什麼這些百姓去做盜匪呢?是因為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還顧得上廉恥嗎?我們應該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及其刑法,少收賦稅,精簡官吏任用能臣干將及其廉潔的官員,百姓吃穿有餘,何必去做盜匪呢?民心齊國可興,四海可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