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才可不知道遠在長安的李世民兩兄弟為了他曬出來的海量的鹽出手佈局,準備陰對方一下,他正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安排著曬鹽的各項事宜。
事情進展得非常順利,有了小萊村的成功示範,其他村莊的村民們根本不需要勸說,紛紛主動找上門來,請求高良才到他們村子建立鹽場,並保證全力配合,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於是,幾個村子的曬鹽場同時開工,場面熱火朝天。
有了小萊村的經驗,建設其他的曬鹽場變得容易多了,只需按照同樣的方法劃定好區域,讓村民們開始挖掘即可。
所有的工匠都被派往各個村子的工地上監督施工,確保工程按照要求完成。
十天後,各大曬鹽場相繼完工,高良才實現了200組曬鹽池的建設,總計上千畝的曬鹽場大計得以實現。
夏日的陽光炙熱,上千畝曬鹽場一片繁忙的景象。萊州刺史忙得不亦樂乎,他不斷地派人去運鹽,但似乎永遠趕不上鹽場的產出。鹽堆在各大鹽場裡,形成了一座座壯觀的鹽山,宛如銀白色的海洋。
萊州的鹽被運到河間,在這裡裝船運回長安。李世民派出了五艘能裝載30萬斤貨物的大船,一次運走150萬斤鹽,但還是拉不完。大量的鹽還得堆在碼頭邊上等待第二批船的到來。
這時,高良才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曬鹽場的建造已經完成,整個運作也上了正軌。只要留下幾個工匠負責曬鹽場的運作就可以了。於是,他準備回長安了。
一切都準備就緒,唯獨還有一件事讓他放心不下,那就是他要釀造的醬油。
大唐時代還沒有醬油這種美味的醬料,所有的醬料都是肉醬,用來蘸海鮮還是差了點。在建設曬鹽場的閒暇時間,他決定找一些村民來試著釀造醬油。
對於釀造醬油,他也只是略知一二。他讓村民們挑選一些品質上乘的大豆,然後將大豆浸泡在水中去除雜質和壞豆,清洗乾淨後磨成細粉。接著,將磨碎的大豆粉與小麥和麩皮混合均勻,再放入蒸鍋中進行蒸煮至熟透。
接下來,將蒸煮好的原料放入大缸中,加入適量的鹽水,讓原料進行自然發酵。
按照古法釀造醬油的工藝,講究的是日曬夜露。這上百個大缸在陽光下敞開蓋子晾曬,晚上又要被露水打溼。遇到下雨天,村民們還要蓋上蓋子防止雨水進入,還要經常用棍子攪拌。
這樣經過不知道多少日子,才能釀成醬油。
高良才突然想起廣告裡說,要曬足180天才能釀出美味的醬油。他暗自思量,自己可等不了這麼久了。於是,他決定將剩下的工作交給小萊村的村正,由他來指揮。無論最終能否成功釀出醬油,都要村正給他傳個訊息。
如果釀造成功,高良才打算將醬油運回長安,讓更多人品嚐到這種美味的醬料。就算不成功,也當作一次試驗,交點學費罷了。
小萊村的村正高興地接過了這個差事。畢竟,不用他出錢,人家還預先支付了工錢。不管這醬油能不能做成,他們肯定不會虧本。
當然,村正還是很希望能將醬油做成的。如果真如高良才所說,醬油比現在的醬料更加鮮美,那麼醬油必然是一個大產業。只要他們掌握了這門手藝,子子孫孫都不用擔心沒飯吃了。
七月底,一切準備就緒,高良才終於踏上了返回長安的旅程。
他們依然選擇了坐馬車從陸路回去,因為走水路回長安是逆水而行,速度太慢,而且現在每艘船都裝滿了鹽,高良才也擔心在船上待久了,有被醃成鹹魚的可能。
回程的路上沒有了堆在車廂裡的銅錢,大部分工匠也留下管理曬鹽場,他只帶了秦成周、高升,還把王小虎這兩個小子也帶上了,由程咬金和嶽寒帶著士卒一路護送。
人也少了,車廂輕了許多,走得快了許多,走了20多天,到八月二十那天,洛陽那高大的城牆已經遙遙在望。
俗話說望山跑死馬,即使已經看到了洛陽的城牆,卻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但洛陽已在眼前,長安還會遠嗎?
帶著即將回家的喜悅,高良才下車上馬,與程咬金等人策馬狂奔,向著洛陽而去。
跑了沒多遠,他們就看到前面有一支長長的車隊,一眼望不到頭。
上前一問,竟然是運送他們在萊州曬出的鹽的車隊,這真是意外之喜。
萊州的鹽先經由程刺史派出的車馬運回水路,裝船逆流而上,最後在離洛陽不遠的小鎮下船裝車,由車隊運回長安。
這個過程耗時頗長,以至於這些鹽比高良才他們早了一個月就出發了,但在洛陽被他們追上了。
既然與車隊相遇了,高良才他們一合計,乾脆護送著車隊一起回長安吧。
於是,長長的運鹽車隊裡又多了一隊騎兵護送,浩浩蕩蕩地開進洛陽城。
洛陽城門大開,龐大的車隊緩緩駛入城中。
兩個身穿普通衣物的人站在城門旁,他們看似漫不經心地閒聊著,卻時刻注視著緩緩入城的車隊。
“這就是秦王的車隊,你看,這些車上插的旗幟,上面正是秦王的徽記。”
“應該沒錯了,這車隊望都望不到頭,這是有多少東西啊?”
“你看那車轍子在地上犁出的印記,這麼深的印記,車上用的東西肯定很重。”
“這麼重的東西,定是糧食沒錯了。”
這兩人正是李建成派出的密探。
三言兩語間,兩個密探就認定了李世民運送的是糧食,這也是他們先入為主,一早就認為這次運的是糧食所至。
不過,他倆還算謹慎,打算再試探一下,得到準確的情報。
“老三,一會兒找個機會,接近一輛糧車,把這個籤子插進去,再抽出來,就可以知道里面裝的是不是糧食了。”
“沒問題,瞧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