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躊躇滿志地踏進了太極殿,他心中充滿了期待,今日必定是陛下改立他為太子的日子,一旦這個儀式完成,他將成為大唐的儲君。
然而,當他剛踏入太極殿時,他立刻感覺到了一股不尋常的氣氛。
大殿中,李淵端坐在龍椅上,殿內除了皇帝最信任的內侍外,再無其他人。
如果是商談密事的話,這個場景倒也能說得過去。但是,李淵臉上陰沉的表情讓李世民無法相信這個理由。
見禮完畢後,李淵開口道:“二郎啊,聽說你對於豬蹄情有獨鍾,不知道上次的火藥還夠不夠用呢?要不要我再讓人給你送點?”
“阿耶,已經夠了,不需要太多。”
“不會吧,火藥太少的話,你那些狗怎麼夠用?”
李世民心裡咯噔一聲,糟糕了,這事還是被李淵發現了。
他本打算過段時間再公佈他馴養出來的能探查火藥的狗一事,沒想到李淵已經提前知道了。聯想到這次武舉大比時的大爆炸,他立刻意識到事情不妙了。
“阿耶,我只是……”
“混賬東西!大郎不幹好事,你也不是個好東西。馴出了能探查火藥的狗,不知道拿來給朕分憂,反正拿來算計你的兄弟。”
知道自己的計劃敗露,李世民倒不是太擔心。畢竟,這事情說到底都是李建成的錯,他只是將計就計而已。
然而,他毫不掩飾地辯解道:“阿耶,我確實有一條能聞出火藥味的狗,所以一開始就知道看臺下有火藥。之所以假裝不知,只是為了抓住幕後的兇手。”
這樣說一點毛病也沒有,為了抓住幕後兇手演一下戲怎麼了?這再正常不過了。
在這一點上,李淵確實無法找到他的破綻。
“既然你已經抓住了那個負責點火藥的傢伙,為什麼後來整個看臺還是炸了個底朝天?”
面對李淵的進一步質疑,李世民依然保持著淡定的表情,回答道:“這是我們疏忽大意了,以為抓住點火藥的人就能萬事大吉,沒想到他還有同夥,趁機下手,把整個看臺都給炸了個精光。”
“胡說八道!我們審問過那個點火藥的人,他說根本沒有同夥!”
“那誰知道呢?也許點火藥的那個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同夥,這個同夥說不定是幕後真兇安排的後手。”
李世民的話說得滴水不漏,只要沒有抓住真正點燃看臺的人,就根本挑不出一點毛病。
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李淵心裡明白得跟明鏡似的,點火燒了看臺的人肯定是李世民的手下。
李世民那幫手下可不是吃素的,在有所防備的情況下,居然還能有人把李世民坐的看臺給燒了,簡直是天大的笑話啊!
這絕對是一起陰謀,他們燒了看臺,然後引爆火藥,企圖嫁禍給太子。
至於這個陰謀的策劃者是誰,那就不言而喻了吧。
李淵只能猜測,但即使只是猜測,也足以讓他打消廢掉太子的念頭了。
於是他再次作出決定,召來李建成,當場斥責兩人兄弟不睦,令李建成繼續回東宮反省,而李世民,因為抓不住把柄,只能以他得了探查火藥的計策卻不上交為由,斥責了一頓,令他即刻將探查火藥的狗上交朝廷。
走出宮門,李世民長嘆一聲,改立太子一事黃了。
對於李世民來說,既然李淵已經作出了立他為太子的承諾,而且沒有證據證明大爆炸事件是他一手炮製,那就應該兌現承諾。
堂堂一國之君豈能信口開河,出爾反爾呢?
就算最後的大爆炸是他做的,但李建成試圖謀害自家兄弟是不爭的事實,李淵豈能罔顧這個事實,輕輕的拍幾個巴掌,就放過李建成呢。
儘管李淵對這事的不快很快就被拋之腦後,但對於這對兄弟來說,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
他以為這樣能夠平息紛爭,但李世民和李建成已經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境地,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了。
雙方不將對方徹底擊垮甚至消滅,太子和秦王都不會善罷甘休。
回到秦王府,李世民召來他的親信,將事情說了一遍。
聽說改立太子的事化為了泡影,眾人既憤怒又無奈,天子一句話足以打消你的所有努力。
現在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想讓李淵改立太子已經不可能了,李淵一直在防備李世民奪嫡篡位,經過這一次,他不會再給李世民機會,讓他坐上太子之位。
而李建成一旦登上皇位,就是他們所有人的末日。
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和太子黨鬥下去,不死不休。
為此,李世民重新制定了今後的策略,在最後的決戰來臨之前,先穩定自己的大後方,獲得與李建成抗衡的資本。
為此他選擇了關東的那個形勝之地——洛陽。
他打算將手下派駐到洛陽,在那裡好生經營。
萬一在長安的鬥爭中失利,李世民打算退守洛陽,與朝廷分庭抗禮。如果形勢一再惡化,實在迫不得已,就與李建成裂土而戰。
要想與李建成一較高下,錢財可是關鍵所在啊!
李世民仔細審視了一下自己的產業,發現賺錢的速度遠遠不夠。
這時,他突然想到了手下的仙家子弟,他深信只有這位才能幫助他日進斗金。
高良才本來打算悠閒地過日子,沒想到又陷入了更加激烈的鬥爭中。為了保住小命,他不得不拼盡全力,為秦王府添磚加瓦了。
這次可不僅僅是搗鼓一些算盤之類的小玩意兒就能解決問題了,他決定深入研究秦王府的產業,創造出真正能夠帶來財富的發明。
這位研究院的院長開始著手研究秦王府最賺錢的產業。
造紙、製鹽、曲轅犁、蒸餾酒和火藥,這些都是長孫創造的發明。
除了火藥被朝廷收回,其他人無法涉足之外,其他四項他們都擁有相應的產業。
然而,這四項發明早已傳播開來,除了秦王府之外,其他權貴也開始經營這些產業,形成了激烈的競爭。
高良才思考著,與其去搞新的發明,開發新的產業,不如在這四項產業上尋找最佳化的方法,多賺點錢才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