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聽人一說,才想起自己剛才說嗨了,一口氣說了一大堆,竟然忘記了說了什麼數。
他有些尷尬地撓了撓頭,說道:“那,就這麼多個數吧。”
眾人都鄙視地看著他,你一口氣說了一大堆,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什麼數,還讓人家算。
但高良才卻立刻給出了答案:“3627。”
我的天哪,連出題人都不記得題目是哪些數字,算盤竟然算出來了,這真是算學的奇蹟。
不過,這次孔穎達可沒法驗證了,他根本就沒記住是哪些數字,那還怎麼算?
雖然這一題沒有驗證,但大家都相信算盤算出來的是對的。
現在,大家都對算盤這個神奇的計算工具深信不疑了。不少人開始熱烈討論算盤的各種用途。
比如說,像這種連續的加減計算,簡直就是最常見的需求嘛!無論是朝廷、軍隊還是各個商家,都有記賬的需求,而這正是算盤大顯身手的時候啊!
若是當場找一個賬本來試試,就能領略算盤的神奇之處了。
巧的是,現場的觀眾裡剛好有一個掌櫃,他隨身攜帶著一本賬本,毫不猶豫地將它拿出來,作為高良才的試題。
這本賬本里記錄著一筆筆詳細的賬目,每天都有一個總計數。只要高良才將這些賬目加起來,與賬本上的總數進行對比,就能知道答案是否正確了。
這下可有好戲看了!觀眾們興奮地催促掌櫃趕緊讀出賬本上的內容。
掌櫃的手持賬本,居然一本正經地逐條朗讀起來。
“四月一日,購買大米十石,總計花費550文。”
“購入食鹽十鬥,總價為200文。”
……
高良才一邊敲打著算盤,一邊無奈地搖了搖頭,這掌櫃的讀賬本速度竟然比他打算盤還慢,他還得耐心等待。
觀眾們也看出了端倪,這位掌櫃慢條斯理地朗讀著賬本,竟然還不如人家算得快呢。
在以前,這種事情簡直是聞所未聞!從來都是讀賬本的人等待著賬房先生來計算,哪有計算的人等著讀賬本的?
有個書生實在是等得不耐煩了,他走上前去說道:“掌櫃的,你這樣讀賬本也太慢了吧!幾月幾日買了什麼東西就不必說了,直接說數目吧。”
掌櫃的一時還沒反應過來:“啊?那要怎麼讀?”
書生嘆了口氣,接過賬本道:“還是由我來讀賬本吧。”
書生讀得飛快,他直接跳過日期和內容,只讀數字。大家只聽到一串串數字從他口中飛出,與算盤的噼啪聲相互交織在一起。
沒過多久,十多頁的賬本就全部讀完了,從月頭到現在所有的賬目,近100個數字相加。
往常要算好這筆賬,至少要一個熟練的賬房先生計算大半天,而現在,只用了一盞茶不到的功夫,賬目剛一讀完,結果就出來了。
“共計45780文。”
太快了,實在太快了。
所有的人都興奮不已,有了這個算盤,以後算賬將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但書生看了看賬本上的總數,說道:“數目不對,這裡記載的是45760文,多了20文。”
這下子,全場鴉雀無聲。
試了這麼多次,算盤第一次算錯了。
高良才感到有些意外,他自認為已經將算盤練習得爐火純青,完全可以盲打不出一點錯誤。
不過,計算出錯也是常有的事,所以算賬時還有複核這一說。
高良才提議再算一次,看看是哪裡算錯了。
許敬宗上來接過賬本:“這次由我來讀吧。”
許敬宗將賬本上的數目又讀了一次,高良才手指如飛,快速撥動算盤,在他讀完賬目後,當場得出了結果:“共計45760文。”
這次的結果和賬本上的完全一致,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高良才站起身來,向觀眾們致以歉意:“剛才是我一時疏忽,打錯了算盤,算錯了數,實在是抱歉。”
當然,大家都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就算用算籌來算,也經常會有算錯的時候嘛!這麼多數字加起來,偶爾出錯也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許敬宗卻說道:“不,不是高學士算錯了,而是剛才這位書生唸錯了數目。倒數第七個數目應該是80文,但這書生卻讀成了100文,多出了20文。看來他是誤讀了上一行的數字。”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高良才並沒有犯錯,他兩次都算對了!將這麼多數字加在一起居然沒有一絲一毫的錯誤,真是讓人驚歎算盤的神奇之處。
高良才對眼前這位學士的本領深感佩服,近100個數字,他竟然能夠準確地指出剛才哪裡出錯了!這種驚人的記憶力實在是令人敬佩不已。
聽了他的自我介紹才知道,這人竟然是許敬宗。
嗯,這個名字似乎很耳熟。
他回憶了一下,想起來了,網上似乎把許敬宗稱為千古陰人。
當然,他從未做過賣國的事情,也沒有做過什麼禍國殃民的惡事,但他這人人品不行。
他第一個同意將武則天立為皇后,他對歷史進行了篡改,他為了錢將女兒嫁給蠻夷,種種事情都讓人對其不齒。
這人醜聞不斷,趨炎附勢,是一個典型的牆頭草。
許敬宗對高良才極為客氣,看來是有意結交。
不過高良才心生警惕,這種人還是不要深交的好,不然哪天被他賣了都不知道。
所以他只是禮貌地敷衍幾句,說以後有空聚一聚,一起喝茶聊天。
不但是許敬宗,其他的學士也紛紛上前結交。
孔穎達早就沒有了之前的輕視之心,對高良才佩服得五體投地,誠心結交,高良才自然對他十分熱情,對這位孔聖人之後,儒學大家,他還是十分敬佩的。
眼看天色漸晚,李世民宣佈今天的文學館論道到此為止。
一場震撼人心的計算大比試終於落下帷幕,觀眾們還沉浸在其中,他們離場後紛紛奔走相告,很快算盤的威名以及高良才的名聲就傳遍了整個長安城。
長安城的大街小巷,人們都在說起文學館新晉學士高良才,談論著他那神奇的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