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七,李府大喜之日。

滿府上下張燈結綵,鑼鼓喧天,下人奴僕在喜慶的氛圍下好不忙碌,受邀前來賀喜的賓客絡繹不絕。

李府同一日嫁出兩位姑娘,且都是嫁入梁親王府,一時間在城內掀起了熱議的話題。

李府門前圍著一眾幫著攔親的人手,皆是這幾個月裡,李家交好的幾家公子哥,還有府內得了臉面的下人奴僕。

柏舟與高稹領著接親團到府門前,怎的也進不去,哥倆不禁有些傻眼。

懷溪站在人眾後,好不愜意地搖著手中摺扇,臉上掛著調侃悠悠地笑顏。

“欲取之憂,悠哉難行,離開,違心之舉,寸步難移,快哉快哉。”

其身旁的公子哥們聽了,不住逗樂,更賣力幫著攔親。

柏舟抬眼,注意到從小叔變舅兄的懷溪,瞬間瞭然。

不是,小叔不講義氣,昨個他特意送了一幅前朝名家大作,說好的今個不為難於他的呢。

[懷溪:哼,你倆可還記得去年否?]

孟春與花朝跟著大夥攔親討喜錢,雖等會子她們便跟著小姐、姑娘一同陪嫁入王府,可喜錢這種東西,自然討得越多越好。

高稹好在有先見之明,早前特意結識了幾名城內另幾家公子哥,全都拉來幫著接親。

當下見著銘笙一塊攔親,頓感頭疼,這小子旦凡開口,事情可就大了。

果然,銘笙很是配合小叔,笑道“咱老李家的姑娘豈是好娶,今個大夥考考兩位姑爺的文采如何。”

“好~”

“我來,我先來~”

幫著攔親的公子哥力圖表現,興致盎然不迭。

前院熱鬧喧囂,正院同樣喜慶歡快。

早在福州城,李婉就讓孫娘買來一批婆子丫鬟小廝,收在府中好生調教,此番正好隨了兩位姑娘一同作為陪嫁進梁親王府。

兩名身穿錦衣紅袍的新娘子,頭戴珠釵頂冠,雙手持著用雁羽東珠點綴的團扇,在陪嫁嬤嬤的攙扶下,一前一後緩步來到正廳。

李懷江與李婉端坐在正廳上首的位置,先進來正廳辭行的是思嫿,作為未來親王世子妃的思嫿,禮袍制度相較奢華隆重。

二十一歲的姑娘,在華服珠釵的的點綴下,越發美豔驚人。

思嫿來到長兄長嫂面前,雖隔著團扇,小姑娘仍是止不住紅了眼眶。

今日出嫁,她再也不是從前那個受兄嫂相護,無憂無慮的小姑娘,從此她為人妻,為人媳,執掌一府中饋,成為他人宗婦。

“嫿兒,與大哥、大嫂辭行。”

李懷江深深地彎起嘴角,再次心頭感慨,恍眼間,從前媳婦最擔心的小姑娘,已要出嫁。

李婉紅了眼眶,努力壓下熱意。

真好,他們夫妻倆的副本又升了一級,嫿兒擺脫了上輩子的厄運,終覓相伴良人。

李婉拿過孫娘手裡托盤上的一隻玉鐲子,套到小姑娘的手腕裡。

“往後都要好好的,夫妻間互敬互愛,衍嗣繁茂。”

“是,大嫂嫂。”眼淚順著小姑娘的臉頰滑落

在眾兄弟的簇擁下來到正廳門前的柏舟與高稹,難掩心潮激動地望著正廳裡的兩位新娘子。

柏舟沉了沉氣息,先行邁入正廳,來到近前。

槐夏端來托盤,上面放著兩盞茶。

柏舟雙手將茶盞奉到李懷江和李婉面前,“姑父,姑姑請吃茶。”

李懷江點了點頭,抿了口茶水,將茶盞放到桌几上,道“往後,你二人攜手共度,濡沫白首,萬事商量謹行。”

“是,姑父。”

下首一旁坐著的羅先生、與趙先生二人不由地相視一笑,無不感撼孩子們都長大成家。

柏舟與思嫿再次行了一禮後,款步退到後方。

秋靈在陪嫁嬤嬤的攙扶下,慢步到了近前。

李婉深莞起嘴角,當年的小姑娘要出嫁了,回想第一次見到秋靈的模樣,已是恍如隔世。

秋靈手持團扇掩面,忽然雙膝跪地行大禮,不由讓李婉與李懷江微訝。

“爹,娘。”

“請受女兒一拜!”

當秋靈喚出對他們夫妻倆的稱呼,李婉眼底的熱淚,再也止不住的滑落。

“好~”握住小姑娘一隻手,讓嬤嬤將她扶起來。

對秋靈而言,叔叔嬸嬸無不是她與弟弟的再生父母,倘若他們姐弟不是得了叔嬸的照拂,何能有如今的光景。

李懷江笑容加深,看向走來的高稹。

高稹雙手端起仲夏托盤裡的茶盞,仔細恭敬地奉給李懷江與李婉。

“姑父,姑姑請喝茶。”

李懷江抿了口茶,點頭道“往後,願你們二人白頭永攜,桂馥蘭馨,百年琴瑟,平安喜樂。”

“是,姑父。”

李婉握著秋靈的一隻手,將玉鐲子套到她的腕上,含淚笑道。

“娘願你二人,同心合和,結締永恆。”

“女兒,謝謝娘。”

秋靈的淚水順著臉頰淌落,打溼了腳邊的地面。

嬤嬤趕緊抽出手帕替她將淚水拭乾,免得把新娘妝給哭花了。

高稹握緊秋靈的手,二人再次向上首行了一禮,而後轉身面向眾人。

眾賓客見兩位新郎官接到了新婦,無不滿堂喝彩,好不歡快。

在賓客的簇擁下,新郎官牽著新婦的手慢步出庭院。

銘笙拍了拍小老弟秋生的肩頭,瞧小夥子眼眶都紅了,出息。

李懷江伸手到桌几上,李婉會意地將手放到他的掌心裡,夫妻二人起身一同招呼賓客入席吃酒。

李府門外的街道圍滿沾喜氣的百姓,一門二女出嫁,百年難得一見的喜事,且嫁的都是尊貴的人家。

兩位新郎將新婦扶進了八抬大橋,同時騎上前頭的高頭大馬,將新婦迎娶回親王府。

緊接著,眾人就看見迎親隊伍後兩排長長的嫁妝隊伍,個個都瞪大了眼睛。

好傢伙,李府家底子竟如此厚實,打眼瞧著這嫁妝從府裡一抬抬的出來,老半天,前頭的花橋都快到王府了,後頭的嫁妝箱子怎的還在李府裡繼續往外抬,這得有多少啊。

如此壯觀的嫁妝隊伍,無不讓城內人家重新衡量李府,有那未出閣的姑娘小姐們,眼底全是豔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