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內眾人各個神思不屬之際,候在扶蘇身後的姜繹低聲道,

“大公子,廷尉正符召大人奉左丞相之命前來參宴。”

這是姜繹剛剛招人給許之重新更換酒樽的時候,少府屬吏偷偷前來稟報的。

“哦?”

扶蘇眉頭一挑,不由驚疑出聲,頓時惹得桌上人人側目。

見扶蘇如此,姜繹心中則是鬆了一口氣。

虧得沒有直接去迎進來,而是先給大公子稟報了一聲。

如今看來,廷尉正符召前來參加這百家聚宴,大公子事先也是不知情的。

而且廷尉正符召大人直接明言了,是奉左丞相命前來參宴。

左丞相是十六公子的老師,大公子據說現如今跟十六公子爭風很是厲害……

而且左丞相向來是看不上除了法家之外的諸子百家的,更是對自己老師所屬的儒家打壓尤甚,怎會想到遣人來參加這百家聚宴?

莫非是為了大公子前來?

可是大公子先前也說了乃是受十六公子所託啊。

姜繹不敢也不想繼續想下去,不管是哪種,都不是他這個小蝦米可以參合的,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自己還是早些躲出去為妙。

“諸子,廷尉府廷尉正符召奉左丞相之命,前來參宴。”

眼見大廳內百家中人都一眼好奇的看著自己,扶蘇起身朗聲道。

雖然不太清楚狀況,但是想來也是跟自己有關。

俗話說的好,無欲則剛。

更何況,從頭到尾扶蘇其實對至尊之位都沒有太過上心。

所謂公認的儲君,也不過是楚人一系官吏的造勢才慢慢流傳開來而已。

而那時候,始皇帝子嗣中,還真沒有比扶蘇更有能力的。

以至於扶蘇也只能預設。

現如今,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無論是始皇帝還是扶蘇都已經認同的情況下,扶蘇更不會再在儲君的事情上產生什麼心思。

所以,不管李斯讓符召來做什麼,對扶蘇而言已經無所謂了。

扶蘇的話,讓房內一眾百家中人又是一陣喧譁。

李斯做了十多年的廷尉,廷尉正符召和廷尉監雍禾兩人,都是李斯一手提拔起來的左膀右臂。

如果不是始皇帝不想讓李斯在丞相位上,依然能夠遙控廷尉府,權勢太盛,讓太僕姚賈接了李斯的廷尉之位,身為廷尉正的符召就是新任廷尉的不二人選。

現如今太僕空缺,符召依然是廷尉正。

而李斯對諸子百家一貫的態度,房內百家中人誰人不知?

百家聚宴辦了這麼些年,李斯從來沒有派人來過,更不要說遣瞭如符召這樣的左膀右臂前來參宴了。

而且還真正是不請自來。

大公子扶蘇再怎麼說也是受十六公子所託不是?

就在一眾百家中人都在猜測符召來意的同時,扶蘇瞥了一眼躬身候在身側的姜繹一眼。

“還不去請廷尉正進來?”

“喏。”

姜繹慌忙躬身應命。

不過片刻功夫,留著三縷長鬚、頭戴鶡冠穿著一身黑袍的符召就在姜繹的引領下快步進了包房。

符召跟著姜繹直直朝著扶蘇所在的主桌行去。

“下臣見過大公子。”

符召看著扶蘇,躬身一禮。

“廷尉正無需多禮。”

扶蘇起身笑著擺手道。

“符召見過諸子。”

符召起身對著叔孫通等房內一眾百家中抱手團團一揖。

雖然房內眾人,除了叔孫通這個待詔博士外,其餘諸人基本都是黔首出身,但是好歹也都是文化人,該有的尊重符召自然是要給的。

拜請之後,答應前來的幾個廷議博士,現在還沒到。

“吾等見過廷尉正大人。”

房內一眾百家中人反應過來,七嘴八舌的躬身回禮道。

姜繹殷勤的把符召引到扶蘇身側本就留下的幾個空位中的一個坐下,對著扶蘇躬身一禮言道要出去迎幾位還沒來的廷議博士,得到扶蘇首肯,飛快的溜了出去。

等到符召落座,扶蘇笑笑道:“不知丞相大人可是有話讓符尉正帶來?”

對李斯作何打算,扶蘇也懶得猜謎,眼見一眾百家中人都是一臉的欲言又止狀,所以扶蘇也就直接了當的問道。

“回大公子話,下臣今日前來確是受丞相所託,然卻是奉陛下之命而來。”

符召側身對著扶蘇一禮,神色如常,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

“父親之命?”

扶蘇再次訝然出聲。

這個他還真不知。

房內一眾百家聽到符召這話更是一陣騷動。

本以為符召是奉左丞相李斯之命而來,不曾想卻是奉了始皇帝的命令而來。

多少年了?始皇帝從來沒有關注過百家聚宴之事,今天竟然會專門遣人前來,由不得一眾百家中人激動莫名。

“陛下命丞相大人編撰《邦本律》,此律乃是當日十六公子見衛尉中人借搜捕蘭池盜匪之名,強搶民女告之陛下。

陛下嚴懲強搶民女衛尉之人後,感念百姓不易,乃命丞相大人編撰此律。

十六公子言及《邦本律》若是僅有法家編撰,未免有失偏頗。

對丞相提及,可請陛下延請諸子百家共同編撰此律,前兩日丞相已經求得陛下首肯。

陛下下詔,將會在諸子百家中遴選百人,授為待詔博士,共同編撰《邦本律》,為吾大秦百姓造福。

待到此律成文,參與編撰之人,陛下會命御史府著書留名。

且百位待詔博士,律成之日盡皆晉為廷議博士,可參廷議。

陛下言道,此,還請諸子為百姓造福,為吾大秦盡心。”

符召起身環視一圈,朗聲道。

“轟!”

剛剛僅只是有些騷動的包房內,在符召朗聲說完始皇帝詔令之後,瞬間炸開了鍋。

只要參與編撰就能得到待詔博士的職銜?

叔孫通是文通君的弟子,現如今在咸陽混了好幾年,不就是因為一個待詔博士的職銜才能在百家中人中混的風生水起麼?

而在編撰完成之後,更能直接得晉廷議博士,參與廷議。

大秦現如今不過七十餘博士,叔孫通孜孜所求的不就是這個頭銜麼?

更不要說,還能在御史府編撰的史書中留名,這是何等殊榮?

只要大秦還在一天,《邦本律》還為人所用,那麼參與編撰的人,後世百代千代都會有無數人頌其名,感其恩。

有名有利,更能史上留名,此等尊榮,不就是所有讀書人心心念唸的嗎?

怕是文通君得知此事,都會立馬從臨淄飛奔到咸陽吧?

沒人想到符召會帶來一個如此驚人的好訊息。

試問,一眾本就不得志的百家子弟,豈能不為之癲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