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宗正嬴季的話,讓原本還是寂靜一片的大殿內瞬間熱鬧起來。
“陛下,下臣以為丞相所奏之事頗為不妥。”
楊端和緊隨嬴季之後出聲道。
“陛下,下臣附議。”
楊端和話落,新任廷尉姚賈緊接著出聲應道。
緊接著殿中一干郎症御史府的御史們也紛紛出聲附議。
章邯見到如此之多的官吏反對,嘴巴張了張,看看紋絲不動的御使大夫馮毋擇,思慮片刻還是選擇了旁觀。
面對如此之多的反對聲,正襟危坐的李斯臉上神色依然是一片淡然。
仿若未聞。
不過,看到如此多的朝臣反對,尤其是還有如嬴季、楊端和、姚賈這樣的重臣。
這個時候李斯已經大概明瞭,為何始皇帝會讓他連夜將吏政司和《吏律》的章程用奏章呈上來了。
敢情他是那個替太子吸引火力的人唄?
看看有多少重臣反對。
右丞相馮去疾、御使大夫馮毋擇、治粟內史甘伯,都是自己人,他都已經商談過,自不必。
除了他們三人外,似乎剩餘的朝中重臣除了太尉尉繚盡皆都是反對。
這要是太子提出來,還不知道要惹什麼風波了。
李斯倒不由得佩服始皇帝的遠慮了。
身為太子之師,更是太子未來的婦翁為太子背鍋自是應該。
“陛下,丞相所奏之事,老臣以為還需從長計議。”
當大殿內聲討李斯的聲音剛剛停歇,一個蒼老的聲音卻是陡然響起。
聽到這聲音,大殿內瞬間泛起一陣騷動。
一直正襟危坐、剛剛還在想也就尉繚沒有出聲反對的李斯,這一次卻是不由一震。
訝然的抬頭看去。
這聲音李斯再熟悉不過。
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很少在政事上開口的太尉尉繚。
大殿之上一直風輕雲淡的看著群臣爭論的始皇帝,臉上同樣閃過一抹驚愕之色,神色第一次開始鄭重起來。
誰都沒有想到,很少在政事上開口的尉繚,今竟然主動開口了,而且還是反對丞相李斯的提議。
尉繚完,就閉目假寐。
他其實也沒有辦法。
朝中眾臣還真沒有多少乾淨的,就連他尉繚不也是想過要掛冠而去麼?
御史府本就有監察百官之責,那新設這吏政司是為了什麼?
尉繚以為,倒更像是個細作府衙了,專行官吏私密之事。
再佣吏律》,那百官可真正是為魚肉,吏政司為刀殂了。
若是專行刺探百官私密的事宜,怕是誰都落不得好。
始皇帝已經下詔籌辦國子監,百家諸子都將盡入始皇帝囊鄭
能對嬴秦宗室都殺個血流成河,尉繚不認為始皇帝會對朝中官吏手軟。
聽到連太尉尉繚都出聲反對,大殿內頓時再次掀起了連串反對之音。
御使大夫馮毋擇暗暗給了李斯一個眼色。
難辦了啊。
即便是始皇帝心中已經同意李斯的奏章,可是尉繚的意見,他也必須要重視起來。
“陛下,御史府本就有監察百官之責,此次高陵縣上下沆瀣一氣,私匿有功士伍封賞,御史府難辭其咎。
然如今吾大秦御史之責只行郡監,縣吏之監察,則有縣令為之,乃出監守自盜之事。
老臣以為,可在御史府內設吏政司,專司監察縣吏之責。
至於《吏律》一事,想來不是一朝一夕可就之事。
如今廷尉府本就在會同百家編撰《邦本律》,可先行籌辦,待到時機合適再行商議。”
馮毋擇適時的出聲。
聽到御使大夫馮毋擇這話,大殿內一眾群臣臉色都是不由怪異起來。
馮毋擇這話看似是見朝中爭議頗多想出的折中之法。
可是將吏政司放置在御史府治下,專職監察縣吏之責,那御史府的權柄可是要比之前大多了。
大秦如今縣治近四百城,如果真要建吏政司行縣監之責,那麼御史府治下可是要多出近四百位監御史……
既沒有得罪李斯,又暗暗的將御史府的權柄大大擴大了一番,實在是高明。
而聽高陵縣之事,乃是太子親自抓到的,馮毋擇如此同樣也是討好了太子。
“此事,容朕思量一番再行定議。”
始皇帝深深看了一眼尉繚,一言而決道。
“喏。”
“丞相上奏,欲要擇良辰吉日為太子行冊立大典,朕以為甚好。
奉常、老宗正兩卿,可儘快擇定吉日。
廷尉姚卿,即日起梳理下牢獄,五刑之徒,盡皆發配上郡、雲症雁門三郡是為屯墾。
為太子故,大赦下。”
赦免一些罪犯,填補上郡、雲中和雁門三郡在此次匈奴南侵中的損失,嬴高回來之後就跟始皇帝提過。
五刑乃墨、剕、大辟五種。
被處以這五種刑罰的囚犯,在適時的大秦,已經等若是死人一個。
按照嬴高的話就是,不若讓他們留著有用之身,為大秦屯墾做貢獻。
若是再有匈奴入秦,這些本就是死饒人,也算是死得其所。
其實最開始始皇帝是準備再次遷徙東方諸郡的百姓前往三郡。
不過聽到嬴高這個建議,倒是讓始皇帝心中頗為心動。
人口,永遠都是封建社會國家強盛最重要的因素。
這一次匈奴南侵,大秦真正是損失慘重。
三郡被殘殺的大秦百姓加上被匈奴人擄掠走的百姓,統計不下三十萬人。
而因為嬴高建議將匈奴南侵之事詔告下,鹹使聞之,所以現在要是真再遷徙東方諸郡百姓過去,怕是要出亂子。
最重要的是,雖李信傳信匈奴退往草原深處,但是誰知道哪匈奴人又捲土重來了?
始皇帝也捨不得無辜百姓白白犧牲。
思來想去,始皇帝自然是選擇了嬴高這建議。
“喏。”
大赦之事,商周都有過,群臣自然也是見怪不怪。
只是手筆沒有始皇帝這麼大而已,畢竟大秦已經一統六合。
“無事,諸卿自去吧。”
“臣等告退。”
不過片刻功夫,群臣就盡皆散去。
看著空蕩蕩的大殿,始皇帝看了一眼垂手而立的趙高,
“盧生弟子何在?”
“回陛下,盧生弟子此際正在偏殿等候陛下。”
趙高躬身應道。
“召其前來。”
“喏。”
不過片刻功夫,趙高就領著兩個年輕人進了大殿。
看著趴伏在地的兩個尋上趙高的盧生弟子,始皇帝眼神微茫
“爾等既是盧生弟子,爾等之師何在?”
是不是盧生弟子,始皇帝根本沒有懷疑。
盧生在咸陽城內的方士中很出名,他的弟子山上的那些個方士自然都是認識的。
趙高既然領著兩人來見,肯定是已經查證過。
“回陛下,人兩人隨師出海為陛下尋長生不老仙藥,初時數月未果。
及至老師意欲回返之時,大洋之上突然出現大片祥雲,一座仙山在祥雲之中顯現……”
“哦?竟有此事?”
原本還懶洋洋的聽著兩人訴的始皇帝,聽到此處陡然坐直了身子,急聲道。
“回陛下,吾等萬死不敢欺瞞陛下,實乃千真萬確。
祥雲之中有仙山,有樓閣,更有仙人駕鶴來往……”
“然後呢?”
始皇帝俯瞰殿下兩人。
“老師言定是上感念陛下威德,所以降下仙山,以待陛下取藥。
爾後老師就命吾等所乘之船朝仙山所在行去,陡料大洋之中突起罡風,
吾等船隻傾覆,失足落水,及至人兩人醒來,已是到了會稽郡內。
人兩人被捕魚百姓所救,本欲尋郡守上稟陛下,卻不曾想被郡守趕出府鄭
如此人兩人只得一路乞討趕至咸陽,以報陛下。”
這話的盧生弟子顯然是個口齒伶俐之輩,雖然五體投地,卻是一口氣將事情交代的明明白白。
聽到這裡,始皇帝眼中閃過一抹失望。
“爾等之師也落入水中?”
“回陛下,人落水之前親眼所見。
然仙山所在,人已是盡皆刻入腦鄭”
這話一出,始皇帝眼中瞬間精光大作。
盧生死活他不在意,若是這盧生弟子的都是真的,那麼有他二人引路,再造樓船就是了。
“汝可願為嚮導,為朕出海尋那長生之藥?”
“人願為陛下赴死。”
“大善,賜汝二人百金,緞百匹,車馬一乘。
出海所需汝二人告知趙高,朕會命琅琊郡準備汝二人出海一應所需。
下月中,朕將會東巡,汝二人就隨朕一同東往,尋機出海。”
“諾!”
盧生的兩個弟子得到始皇帝的賞賜,無不激動的顫抖,連忙泣聲應道。
“汝二人退下吧,好生將養。”
“熱謝陛下!”
看著倒退著爬出宮殿的兩個盧生弟子,始皇帝心情不由大好。
總算不是一無所獲了。
他料想這兩人絕不敢欺瞞與自己。
至於盧生能不能回來,始皇帝還真就不在意了。
若是死與大洋之中,那也只能是盧生福薄。
“老奴為陛下賀。”
趙高喜笑顏開的對著始皇帝躬身一禮道。
“此二人汝著人好生看護,絕不可走漏分毫。”
“喏。”
看到仙山,看到仙人駕鶴,始皇帝本已經漸漸失去的長生信心,再次燃起,而且比之前更為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