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尉繚、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御使大夫馮毋擇、中尉蒙毅等一干三公九卿趕至章臺宮的時候,上郡來的三名報捷騎士已經都離開了。

偌大的章臺宮正殿內,只有始皇帝一人靜靜獨坐在那高高的黑色龍椅上。

當然,趙高一如既往的如同影子般躬身立在始皇帝身側的陰影中。

尉繚等人見始皇帝如此,心中無不一咯噔。

莫非“大捷”中還有別的意外不成?

只希望不是十六公子出什麼意外就好。

“下臣見過陛下。”

一干重臣對著大殿之上的始皇帝齊齊躬身一拜。

“嗯,爾等都來了?坐吧。”

大殿之上,始皇帝的聲音似乎剛剛才回過神。

“謝陛下。”

尉繚等人紛紛在各自的位置上坐下。

章臺宮內原本齊膝高的銅案和蒲團此刻都已經被高背椅和齊腰的案几代替。

平日裡,尉繚很少關注這些身外之物,所以坐下後,倒是很是好奇的左右打量了半響。

至於其他一干重臣,早就不聲不響的在府中用上了,所以看到大殿內擺的滿當當的桌椅,倒沒有多少驚訝之色。

“趙卿,將李信和公孫易的奏報讀給眾卿聽聽吧。”

始皇帝伸手合上放置在身前銅案上的另外兩份書信,手撐臉龐緩緩斜靠在身後的椅背上。

“喏。”

“下臣公孫易、李信,上稟陛下,匈奴蠻夷河南地右賢王呼衍野都部統計十五萬餘人直入上郡。

西都、武庫兩城相繼遭劫,陽周被圍,下臣公孫易斗膽統兵四萬前往陽周馳援。

日夜疾行與兩日內抵達陽周,解陽周之圍,與陽周同匈奴蠻夷接戰。

…………

此戰,下臣公孫易與陽周,斬殺匈奴蠻夷一萬三千餘,上郡兵卒傷亡一萬一千餘人。

阻攔匈奴北返要道,三萬上郡兵卒傷亡兩萬二千餘人……

旦夕之時,灞上騎兵以十六公子擎旗,三萬之卒炷香內連破六萬餘匈奴蠻夷,

斬殺匈奴右賢王呼衍野都、右谷蠡王蘭乎爾其下匈奴王公貴族一千兩百餘人,

此戰,統計斬殺匈奴蠻夷五萬有餘,俘獲各類牛馬羊牲畜十餘萬頭,

此戰俘虜匈奴三萬餘人,皆被十六公子下令坑殺當場,匈奴右大將丘跋頜及其下三萬餘匈奴蠻夷亡命而逃;

此戰,四萬上郡兵卒上萬三萬四千餘人,灞上騎兵傷亡三千餘人;

西都、武庫兩城,上自縣令下至耄耋黃口,統計四萬餘人,與城同亡;

陽周縣令王也斷臂,縣尉馮之戰後因傷而亡,陽周兩萬餘百姓僅剩三千餘;

上郡境內亭、裡、村寨焚燬無算,亡兩萬餘,被擄五萬餘,此戰傷亡兩千餘,餘者皆獲救;

戰車毀壞百二之乘,床弩七十餘部…………”

章臺宮大殿內安靜無比,只有趙高抑揚頓挫的聲音響徹。

等到趙高將公孫易和李信聯名的信報唸完,大殿內依然是良久的沉寂。

殿中群臣,包括尉繚在內都在消化這封信報內包含的眾多資訊。

如果僅僅就李信和公孫易這一戰斬殺的匈奴人數量來說,可以說這一戰是大秦立國來,甚至可以說將其餘六國都囊括進來的,數百年從未有過之大勝。

哪怕當初的趙國名將李牧,大敗匈奴滅掉襜襤(chānlán),打敗東胡,收降林胡,逼的匈奴單于逃跑,也僅只消滅了十餘萬匈奴人而已。

可是,當初李信所用的兵力那是多少?

公孫易和李信兩人僅僅用七萬兵卒,就將兩倍與己的匈奴河南地右賢王部尤其是王公貴族都幾乎給一戰滅了個乾淨,這是何等大勝?

更莫說,公孫易的四萬上郡兵卒當時已經是殘兵。

“將……軍中監軍上稟奏報傳與眾卿一閱。”

似乎始皇帝對殿中群臣聽到如此大勝,出奇的都保持沉默並沒有任何的意外,待到趙高讀完後,馬上出聲道。

很快,來自鐵鷹劍士隨軍監軍的奏報就在尉繚、李斯等一干重臣手中開始傳閱。

監軍的奏報,自然要比公孫易和李信的奏報要詳細的多。

不僅有傷亡的統計,還有此戰的全部經過,包括李信、公孫易、嬴高一路北行所做所言,可以說是事無鉅細。

其中最讓人矚目的是,十六公子嬴高擎綁中軍大旗衝陣手臂和雙腿重傷的訊息……

“老臣懇請陛下,下詔迎回十六公子!”

“臣請陛下下詔,接十六公子回朝。”

“下臣請陛下召十六公子回朝……”

三個聲音同時在大殿內響起,倒是讓包括始皇帝在內的一眾人齊齊側目。

第一個李斯出聲和第三個章邯出聲沒有多少人驚訝。

畢竟,誰都知道李斯不僅是嬴高的老師,而且還將會是十六公子的老泰山。

而章邯呢,跟十六公子嬴高更是相交莫逆,此刻出聲也屬再正常不過。

但是幾乎跟李斯同時出聲的右丞相馮去疾和第二個出聲的治粟內史甘茂,實在是太過出乎始皇帝和尉繚等人的意料之外了。

短短時間內,大秦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十二府,盡幾乎已有半數都已然擺明了旗幟為十六公子吶喊了。

而,這還沒算上肯定會站在十六公子身後的,還在從南郡趕來咸陽途中的左將軍李信之父、內史郡內史李瑤。

“老太尉,不知對此戰如何看?”

始皇帝眼神掃過李斯、馮去疾、章邯,在甘茂身上停駐片刻後,轉而看向沉吟不語的尉繚道。

“此戰乃吾大秦前所未有之大勝,老臣當為陛下賀。”

尉繚笑著對始皇帝欠身一禮道。

“匈奴蠻夷蠻橫無道,毀吾大秦城池,屠戮吾大秦百姓,左將軍和公孫郡守兵力不足,十六公子所下之令最為合適不過,

陛下實是不必氣惱,更無需擔憂,想來十六公子出聲之時,早就有所預料。

且老臣若是所料不差,十六公子當是也有信上呈陛下,必是請陛下勿用隱瞞,不知老臣所言對否?”

始皇帝聽到尉繚的話,起身負手,點點頭。

“豎子年少,此事若是傳出,豎子暴虐、好殺之名定為眾博士和天下儒生所不容矣。

老太尉當知曉,這悠悠之口,可堪刀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