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千秋功罪
隋煬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他怎麼就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把他爸隋文帝給他留下來那麼大的基業給揮霍殆盡,從而讓自己貼上“煬”這個恥辱的標籤,成為千古罪人呢?路雖然是隋煬帝自己走的,但是我認為導致隋煬帝失敗的根源在於隋文帝。
隋煬帝他一生中唯一懼怕和佩服的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爸爸隋文帝,另一個就是他的母親獨孤皇后。他最佩服的人都能被他成功利用,成為他登上寶座的最大推手,這就無形地助長了他才是天下第一的“英雄”氣焰。隋文帝夫婦是唯一能幫隋煬帝撥亂扶正的人,然而他們沒能及時發現和糾正他身上的錯誤,反而卻被隋煬帝的狼子野心所矇蔽,並且還親自將他在錯誤的道路上扶上馬,又送了他一程。
這其實也不能完全怪隋文帝,畢竟他是開國皇帝,整個國家又是剛剛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據。他每天都要面對那麼多的國際和國內問題急需處理,也就無暇顧及對子女的正面教育。隋文帝夫婦還不應該讓他們的每個兒子從小就遠離自己,讓他們長期擔任地區的一把手。這導致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受任何權利約束,一個孩子在他培養人生觀的黃金時期,每天面對的都是鮮花鼓掌、唯命是從和阿諛奉承,這對於他的個人成長是很不利的。這使他們的人生缺失了挫折磨礪這一最重要的課程,這樣就會讓他們樹立扭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隋文帝夫婦給了每個兒子一個絢麗的開始,卻一個都沒能善終,他們的人生都是以悲劇落幕。他們給隋煬帝的舞臺最大,也使他的人生最為悲慘。因為一個人一旦他的思想和主觀意識出了問題,再加上他後來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那麼他帶給這個國家和人民的只能是巨大的災難,從而演繹自己的悲劇人生。
事實證明人的前半生不能太順利了,一定要經受挫折的磨鍊。隋煬帝正是前半生過於順利,才導致在他後來遇到挫折時,沒有勇氣去面對挫折,讓挫折一下子把自己給絆倒了。他整個人的意志也就像多米諾骨牌那樣瞬間崩潰,使自己從此一蹶不振。這也就導致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了撥亂反正的最佳時機,讓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徹底走向滅亡。也曾有人說過,如果隋煬帝在東征失敗的時候能及時懸崖勒馬,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如果他在楊玄感叛亂的時候能及時反省自己,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如果他在收到宮女給他提供的驍果準備謀反的重要情報時,能及時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可以說只要他抓住其中的一個時機,都不會讓根基牢固的大隋那麼快滅亡,可是歷史哪有那麼多如果啊,相反卻只有一個結果!我們還要知道那些大英雄們往往是不會輕易認錯的,當年不可一世的項羽都不肯過江東,這也許是大英雄們都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吧。打敗他們的往往不是強大的敵人,而是永遠不肯低頭的自己。歷史上沒有一個英雄的路程是一帆風順,他們都是從一道道挫折中趟過來的,他們被挫折絆倒後,雖然摔得遍體鱗傷,但是他們會很快在荊棘叢爬起來,擦亮眼睛繼續前行。那些遇到挫折能站起來的人,就成了真正的英雄,徹底倒下去的就成了狗熊……
功是功,過歸過。隋煬帝的確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皇帝,他就是要建立大業,超越千古的。他在國內一直瞄準的就是盛世天子漢武帝,在國際關係上他一直想當一個臣服四夷的聖人可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隋煬帝一生也確實是東奔西走,很少在都城停留時間超過半年以上。如此的雄心壯志,精力充沛,他透露著一個生機勃勃的新時代新氣象。
他確實在他執政期間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一點兒我們不能磨滅。資治通鑑裡曾說:隋煬帝他的領土比黃金盛世時期都要大,還說他威甲八方,好多少數民族都來臣服。北方的少數民族的首領都來叩首請罪,那些非常邊遠的小國和一些小的政權也派出了使者。隋煬帝還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已經多到都城裡都堆滿了錢,錢可以隨便在大街上撿到。這是歷史對他在政治和經濟上所取得偉大成果的高度認可,同時也是對他全方面的讚美,這是在講一個整體的繁榮。隋煬帝才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一個第二代皇帝就能達到這種巔峰狀態,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煬帝本紀算是給了他高度的評價。其實這些評價還不能足以代表隋煬帝的全部功業。
隋煬帝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功勞,那就是他修的那些大工程,還有他的那些大作為。第一個大工程就是營建東都洛陽,就是在大興城之外營建東部的經濟政治中心。他的這種東西兩個京城的思路到唐朝的時候,還一直被繼承下去。唐朝也一直是採用兩京制,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他的第二個大工程就是開鑿大運河,這是一條貫通南北東三方的大動脈,正是沿著這條大動脈,北方的野蠻精悍之血和南方的文質彬彬之氣才能交匯貫通。使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逐漸起來的經濟中心,連線成了一個整體。他的第三大工程就是修長城,這是一條防禦北方突厥民族的軍事防線,這個工程一直保留到唐朝,因為中原民族一直存在著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脅。唐朝的時候,北方突厥的勢力繼續存在。雖然唐朝號稱軍事強盛,他自己已不再修長城了,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對隋煬帝修的這條長城的運用。唐朝時期這些地方繼續是軍事要塞,繼續是屯兵守備之地。這些超大工程都是隋煬帝一代就完成了,但是他卻能加回唐朝三百年的時間。隋煬帝一個人的功績就能普惠唐朝十八代黃帝,這毫無疑問應該是大的功勳。
隋煬帝巡遊江都,這是他加強北方和江南的聯絡,提升江南的政治地位,鞏固南北統一。他還有一個大作為就是出巡塞北,進一步確立了對東突厥的宗主國地位,同時也確立了隋朝在整個東亞地區的霸權。他的第三個作為就是巡西域,首先是把整個青海納入隋朝的版圖,然後就是打通東西之間的大動脈絲綢之路。他的這三個大作為的意義也都是為唐朝奠基,也可以說是盡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隋煬帝身上還是一個有重大道德缺陷的皇帝,簡單來說就是他恃才傲物、有才無德。我們不得不承認隋煬帝確實太有才了,不論是宏偉的政治藍圖,還是風雅的個人品味,這可都是需要才華橫溢做基礎的。可也正是因為他太優秀了,所以他這個人不是一般的自負。他把自己看作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卻把別人都看成螻蟻了。在他的心目中,天下任何人都必須是貫徹他的命令,服從他的意志,絕不能有任何個人主張,甚至都不可以考慮任何個人權利。這樣一來,在這位大英雄的帶領之下,普通老百姓可就慘了。比方說他搞了那麼多的大工程,搞了那麼多的戰爭,根本就沒有徵求過老百姓的意見,這是根本不可能,古代也沒有民意渠道。最重要的是他根本就沒有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因為在他眼裡,老百姓不過是為他的宏偉藍圖添磚加瓦的一群工蟻和工蜂,可謂是一錢不值的,所以他也就根本不必去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隋煬帝還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氣人的話,他說:天下人不能太多了,人多了聚在一起就成強盜了,所以該殺的時候就要絕不手軟。可以說多死幾個人,在隋煬帝眼裡,根本就不是事兒,事實上還可以減少管理上的難度。一個皇帝這樣說,這樣想那可就是反人民了。
他不把普通老百姓放在眼裡,就連他手下的官員也照樣不放進眼裡。隋煬帝建立了那麼多的功勞,一次一次的成功就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同時也增強了他的自負感,於是他就覺得沒有哪個官員能比他更聰明瞭。所以如果官員贊同他的主張,他就覺得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如果有官員膽敢不贊成他的主張,甚至提出自己的主張,他根本不會把那看作是極思廣益,他反而視人家是在沽名釣譽,十惡不赦。
一個皇帝既然也不視官,更不視民,那他眼裡不就剩他自己一個英雄了。一個皇帝如果真的恃才傲物,那可就是站起來了一個獨夫民賊。你不顧及老百姓的死活,非要把老百姓從家裡趕出去,從土地上趕出去。把他們趕到工地上,把他們趕到戰場上,到最後他們也只有上梁山這一條路可以走了。這就是古代所說的:官視民如草芥,則民視官如冦仇。所以隋煬帝最後的結局就是土崩瓦解,土崩指的就是老百姓造反,瓦解就是官員也和他離心離德。當年的楊玄感造反、李淵造反,除了他們都有個人野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朝廷沒有向心力,沒有凝聚力。一個皇帝恃才傲物,他不相信官員,不允許官員發表意見,不允許官員建功立業,那麼官員也就很難產生與國家休慼與共的感覺了。相反這種離心離德的情緒會越來越明顯。一旦哪一天局勢不穩,許些官員就會開始為自身利益打算了。
李淵可是隋煬帝的親戚,他可是隋煬帝的親表哥,這是一個最典型的野心家例子。事實上就算是那些沒有改朝換代的野心,所謂的忠臣,他們面對如此強勢的皇帝,也是不敢真正說話。所以現在剖析隋朝滅亡的原因,肯定會有很多人雖說是隋煬帝濫用民力,會想到三次東征這些決策失誤上。但是這些其實都是直接原因,也是表面原因。深層原因是雖然隋煬帝有才華,但是他始終就沒有明白當皇帝的道理。一個皇帝最重要的任務絕不是逞個人英雄,絕不是強迫所有人去服從自己的夢想。應該是把皇帝個人的夢想,和官員的理想以及老百姓的夢想都給整合在一起,帶領所有人共同實現一個集體夢想,這才是一個好皇帝應該乾的事兒。皇帝是有國的,也就應該允許老百姓有家,皇帝有政治理想,也應該允許官員有政治主張。凡事都要考慮一下兒歷史條件,把理想落在實處,腳踏實地跟著節奏走,那樣就可以把理想變為現實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隋煬帝雖然才華橫溢,他卻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就以為皇帝的利益是高於一切的,他就覺得自己聰明的大腦,完全可以把全國設計一個方案,然後就可以靠自己無限的權利去推行這個方案,他眼裡始終只有他自己,根本沒有百官,也沒有百姓,那就是缺乏仁君之德。
唐朝初年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一個人如果只有功沒有德,他在開始那一步走的好,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一直走到最後,以後還走的好,幾乎就是不可能的,隋煬帝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因為隋煬帝恃才傲物,有才無德,他的才華才就沒有發揮應有的能量,而是完全走錯了方向,也就成了他破國亡家的催命符了。才能必須和德相符,我們現在也講德才兼備,道理就在這裡。
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隋煬帝,那就是暴君。這就要涉及對古代皇帝的分類了,古代所有的皇帝都可以分為明君,暴君和昏君也就這三種。明君就是有才有德,暴君就是有才無德,昏君就是無才無德。這裡面被後世評價最好的肯定是明君,既能克己復禮,又能文治武功,人們對明君的評價肯定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李世民就是這樣的一個典範,已經明到聖的程度了。
三類之中到底誰的危害最大,很多人都說是昏君,其實真的應該是暴君。因為昏君無才,暴君有才。一個無才無德的皇帝,頂多是醉生夢死,他忽然不可能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但是話說回來他要想給社會帶來危害他都沒那本事。但是暴君就不一樣了。暴君是有才無德,他本領強,能力大,他足可以讓四海沸騰,民不聊生。這樣的皇帝固然可以創立功業,甚至也可以像隋煬帝那樣建立利在千秋的功業,但是他那個時代的老百姓肯定是苦不堪言,他一定會罪在當代,成為萬代唾罵的悲劇人物,隋煬帝就是一個很大的典範。
恰恰就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暴君之後就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明君,這兩個人之間還真有很大的聯絡。可以說沒有隋煬帝,就沒有後來的唐太宗。因為隋煬帝給唐太宗送了一個最好的禮物,那就是慘痛的教訓。沒有隋煬帝提供的歷歷在目的教訓,沒準兒唐太宗就會成為第二個隋煬帝。因為隋煬帝和唐太宗其實太像了。有個唐詩學家胡如壘先生曾說過,隋煬帝和唐太宗如影隨形,不過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個頭腳倒立的水中倒影。也就是說李世民站在這裡,隋煬帝在水中倒在那裡,都能成倒影了。說明他倆人真的太像了。兩個人可謂是方方面面都像,首先就是身份像,兩個人都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人物。而且還是挺近的親戚,隋煬帝的母親獨孤皇后正是李世民的姨奶奶,是他奶奶的姐妹。所以唐太宗見了隋煬帝是要叫表叔的,這是一個家族的城院,這是第一個相似的地方。
另一個就是兩個人的經歷像,這兩個人其實都是前任皇帝的二兒子,在當時可都是沒資格接班兒的,早年都是功勳卓著,野心勃勃,為了能接班兒兩個人都是大搞陰謀詭計。在搞陰謀詭計的時候都是有所無用其極,心黑手狠。隋煬帝曾經搞過仁壽宮變,唐太宗更是搞出了大名鼎鼎的宣武門之變。所以他們當皇帝的來路都不正。私德都不怎麼好,這是他們第二點兒像。
最後一點兒就是他們的理想也像極了,他們都是自視甚高之人,都想名垂青史,因此當皇帝都當的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可是就這麼相似的兩個人,日後的評價確實天懸地隔,唐太宗是明君中明君,是流芳千載的。隋煬帝則是暴君中的暴君,是遺臭萬年。為什麼這麼像的兩個人的結局是截然不同,最關鍵的因素是隋煬帝給唐太宗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教訓。其中兩個教訓最重要,第一個教訓是人民值得尊重,第二個教訓是君主需要節制。因為唐太宗可是在隋末農民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他還是親身參與過這場戰爭的,也就說他是親眼見識過人民的力量的。所以他對人民的看法,和隋煬帝就截然不同,正因為有這個認識,所以唐太宗才會說那句特別著名的話: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還說:當皇帝的第一要素就是愛護百姓,如果損害百姓的利益成全自己的利益,那叫割大腿上的肉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腿上的肉也就沒了,人也就該死了。把這兩句話和隋煬帝的那句,人不欲多,多則相聚為盜,放在一起這精神境界不就高下立判了。正因為唐太宗有這麼深刻的認識,所以他才會在當了皇帝之後,好長一段時間之中,不興大工業,讓老百姓休養生息,這樣一來隋末那些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才能在唐初迅速安定下來,所謂貞觀之治,不就是這些老百姓給捧出來的。
還有一個教訓就是君主需要節制慾望,節制權利,隋煬帝正是因為超越周漢的慾望太強烈,權利又太大,無人制衡,所以才會不停的大興工藝,東征西討,最後走上虐天逆民的道路。唐太宗曾說: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君主,君主如果有很多欲望的話,老百姓就會痛苦,君主如果沒什麼慾望的話,人民就會快樂。君主最重要的是節制建功立業的慾望,至少要把這些慾望節制在老百姓可以承受的力量之內。否則你超越了老百姓的承受力,你連政權都保不住,怎麼還可能再建功立業。那樣好事一定會變壞事,
節制權力的方法就是納諫,唐太宗曾問過魏徵何為明君昏君?魏徵有個著名的答覆:只有多方採納意見才能避免皇帝剛愎自用,來能夠決定群策群力,才能避免更多的政治失誤。唐太宗能有這個態度,不就和隋煬帝恃才傲物形成鮮明對比了。正因為有隋煬帝給出的那些刻骨銘心的教訓,唐太宗才能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夠謹慎節慾,求賢納諫,才能夠成長為一代聖君。而隋煬帝以前沒有這樣的教訓,因為他太順利了,所以他只能成為隋煬帝的一個倒影,唐太宗的一個反面。
隋煬帝對皇帝用心還是很好的,他一直就想做一個超邁千古的好皇帝,可是最後卻成了筆記小說裡的塑造的壞典型,成為老百姓心中荒淫無恥的形象,而且頂著一個煬字蓋棺定論。平心而論以他的功業而言,這個煬字是非常不公正的,歷史有時候真就沒那麼多公正。但是歷史也有公正的時候,就在隋煬帝身後,崛起了一個及威武雄壯的大唐王朝,而在現在的史書之中,隋唐連稱,已經成為定局了,也就是說隋煬帝用自己的教訓,給大唐盛世奠基了,這其實也算是公正的歷史,給隋煬帝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最後的一點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