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後,隆玄一行人騎著快馬回到了重兵駐紮的西旗城,也立即召開會議,安排起來了作戰部署。

夏顧楓與英蒙軍聯盟共計三十餘萬精兵朝著皇都方向,一路上長驅直入浩浩蕩蕩的奔襲而來。

而隆玄率領的十萬精兵卻先增援了皇都北門城外山前的第一道抵禦屏障名為平遙關,計劃一旦叛軍過了平遙關,那麼只需翻一座山就能兵臨皇都北門城下。所以平遙關斷不可失。

平遙關之所以名叫平遙關,是因為關前是一片地勢平坦而又寬廣的平原又名平遙原。

隆玄知道此關為阻敵要塞,事關國家存亡。於是率領十萬精兵日夜兼程,披星戴月朝著平遙關一路奔襲。僅僅一個晝夜就到了平遙關城內。

隆玄到了城內連忙安排士兵把滾石圓木運至城門樓之上,用來準備抵禦夏顧楓攻城雲梯。後在城內動員難民入編軍隊,抵禦叛軍。

第二天傍晚。隆玄大軍已至平遙關禦敵的訊息和更多援兵很快也會浩浩蕩蕩前來馳援的信函。

這一訊息被夏顧楓所得知。夏顧楓開始不信。心想這信南侯隆玄一直鎮守著南疆,怎麼可能這才短短數日就已統領大軍駐紮在了平遙關內呢?

就在夏顧楓還在大帳中遲疑的時候,更多的援兵情報信函接踵而至。夏顧楓拆開了信函看著信中所述,知曉了已經在增援路上約三個晝夜就能趕到平遙關的嚴虎將軍。

看著信函上記載的海威將軍嚴虎統領精兵十萬以及西隴國出兵十萬精兵增援而來的資訊,夏顧楓陷入了無盡的沉思。

思緒良久才從口中擠出幾個字目光渙散盯著帳外自言自語道出了一句:“時也,運也,命也。”

眾將看到主帥臉上落寞的情況,以為是僅僅隆玄的在平遙關內所駐守的十萬精兵的壓力擔心所致。

便有一位偏將站起身拱手來喊道:“主帥,隆玄區區精兵十萬,雖已佔據先機。我軍尚有何懼乎?大軍現有將士已有三十餘萬。多其數倍,一舉擊潰平遙關,那還不是易如反掌。”

夏顧楓看著眾位將軍鬥志昂揚,也不再隱瞞便說道:“眾位將軍有所不知,本帥剛查閱了皇都傳來的密函中寫道,老昏君辛莊前兩日已經殯天,現在皇位已由太子繼任。而老昏君早十餘日就已下了密詔調動隆玄和嚴虎各領軍十萬奔赴皇都待命。

一者為了御防我軍叛亂,二者怕彌留之際眾皇子為了帝位手足相殘,三是駕崩之後,新皇即位根基不穩,擔心其他國家趁勢舉兵來犯。西隴國現也出兵十萬助新皇平亂。現在皇都臨近三郡也在奉旨招兵買馬。

以至於我軍目前所將面臨的兵力應有近四十餘萬之眾。”

左右兩邊坐著的將軍聞聽此言皆是瞠目結舌,大失所望。

眾將本心想此次起兵長驅直入攻破皇都,那是指日可待。就算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也會因路途遙遠,而無法在短短數日奔赴皇都解困。

現如今看來還是老昏君辛莊棋高一著, 此舉這無疑會讓此次叛亂滿盤皆輸。

整個大帳從之前的熱情高漲到現在眾人的默不作聲。

不少將軍更是耷拉著腦袋嗟嘆不已。而夏顧楓心中還思念著那因牽連,還在天牢裡隨時會被處斬的家人。心中更是惆悵不已。

而就在眾將失神之際,一位偏將軍站起身來拱手喊道:“主帥,末將有一策,不知當講不當講。”

其他將軍聞聽這麼一嗓子。紛紛抬頭看著這位偏將軍。夏顧楓聞言回道:“有何良策,但說無妨。”

這位偏將軍便走到人群中央義正言辭的分析道:“末將方才聽主帥所言,昏君駕崩,隆玄,嚴虎,西隴國皆已出兵增援,況且隆玄大軍已至平遙關。

如今昏君辛莊已死,此時我軍已失天時,隆玄大軍已先至平遙關,我軍已錯失地利,而我軍起兵之時,燒殺搶掠,英蒙軍入關屠城,我軍已不得人心。

由此觀之,我軍目前已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失。此為交兵大忌。又有何倚仗,去與那隆玄會戰乎”

此時另有一大將軍聞聽此言,頗為不滿站起身來喊道:“主帥,此將乃末將帳下偏將劉蕭,今日觀之此將言語之意,盡長他軍志氣,尚且還未與敵交戰,就已開始動搖軍心。還請主帥下令,讓末將親手宰了他,已正軍心。”

夏顧楓聞言說道:“偏將軍劉蕭此番分析,也頗有幾分道理。言語之中並無良策提及。還速將良策講來。切勿駁了其他眾將軍對你之前言論的一番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