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裴和陸旻殷並肩走進食堂,各自拿著菜盤點了兩道菜。姜裴急著回去化妝換衣服,坐下後隨便扒了幾口飯就想開溜,卻被陸旻殷一隻手狠狠攥住。
“吃飽,別急,還有時間。”
跟姜裴吃過這麼多次飯,陸旻殷自然知道他的飯量有多少,不至於幾口飯就能飽。
姜裴撇撇嘴,拿起勺子扒飯:“唉,還是你做的飯好吃。”
陸旻殷嘴角含著一抹淡淡的笑:“知道了,下次給你做就是了,現在你得多吃點,不然等下演出餓了。”
“那等我演出完,你要給我做好吃的,超多超多的那種。”
陸旻殷摸了摸他的頭,眼神裡充滿溫柔:“好,等你演完,我給你做滿漢全席做九大簋。”
吃完飯後兩人一起走進大劇場,姜裴把票遞給他,牽著他的手把人帶到位置上:“那就勞煩你等等啦,好戲總在後頭,我先去化妝了。”
陸旻殷側頭,輕笑出聲:“嗯。”
姜裴眨眨眼:“不要太想我哦。”
他低眸,看著自己剛剛和他十指緊扣的雙手,被牽過的手微微顫抖,掌心的餘溫彷彿灼熱了他的內心深處。他抬頭看姜裴,對方哼著歌輕快的走向後臺,看著他的背影一點點消失在視線裡,陸旻殷唇角微勾,眼底浮現一抹寵溺的笑意。
-
所謂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姜裴的劇被放在第一個出場,也方便等下警察向大家科普毒品知識。
陸旻殷聽著姜裴背臺詞那麼多天,大概知道姜裴飾演的是男一號姜安,另外還有一個女一號叫沈靖。
七點半一到,全場只剩一束聚光燈,主持人準時亮相介紹到場的領導。
“曾經荒蕪之地早已草長鶯飛,或許沒有人知道,這裡曾經生活著一位人民英雄。可能你要面對的,是戰火紛飛,是家庭疏離,是生死抉擇……如果給你一次重來的機會,你還會做出這個選擇嗎?請欣賞由姜裴,沈梓念,江霽風,關文宇,劉越,林竹歌等人共同帶來的話劇《無字碑》。”
話音落地,臺下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霎時燈光全滅,數十秒後又亮起,舞臺上是一頁公交車站的PPT。
人潮來來往往,沈靖躲避熙攘的人群,獨自來到公交站臺前。廣告牌上貼著一張張禁毒海報,她注視了許久,最終挪開了視線。
公交車穩穩停在站臺上,沈靖跟著人流擠進公交車上。付完款後找位置坐時,發現了站在柱子旁的少年。
沈靖對著那個背影喃喃道:“姜安?”
她伸出手想抓住對方的衣袖,戴著口罩的姜安轉頭,一瞬間燈光全暗,一男一女的聲音一同響起。
“如果重新給你選擇,你還會選擇這個行業嗎?”
“如果有機會,你還會做出這個選擇嗎?”
沒有人回答,燈光突然開啟,又換了一個新的場景。
這裡有一個破舊的倉庫,四周雜草叢生,還能看到幾塊被風雨吹倒的磚瓦。倉庫的牆壁上爬滿了爬山虎,還有老鼠來回穿梭。十幾個警察持槍小心翼翼地前進,倉庫大門被開啟,姜安招手示意他們繼續向前。
大門開啟的聲音迴響在空蕩的倉庫內,倉庫內部大大小小的貨架橫立,還有幾個巨大的木箱。黑暗中危機四伏,姜安開啟手電筒仔細端詳眼前的情況。
“小心!”劉餘大聲喊道。
“砰砰砰……”一陣劇烈的槍聲響起,十幾名警察迅速臥下,姜安躲在貨架後對著黑暗裡潛伏的身影開槍。
一時間慘叫四起,槍聲不絕於耳。
姜安蹲在貨架下喘著粗氣,手指沒有停下換彈夾的動作,眼神時刻緊盯附近的情況。
一個警察被子彈擊中胸口,他捂著傷口倒地不起。血液流出滴落在地上,濺開豔紅的花朵。劉餘見狀趕忙跑過去檢視那名警察的傷勢,將他扶到一旁的木箱後:“再堅持一下,很快結束。”
槍戰愈發激烈,不少警察都受了重傷。“該死的,一幫瘋子。”劉餘咬牙切齒的說道。
幾分鐘後,對面的槍聲漸漸減弱,濃濃的血腥味蔓延整個倉庫。姜安上前檢視情況,耳旁都是自己的腳步聲,他大氣都不敢出一下,生怕下一刻就是一顆子彈飛過來。
“不對,快撤,快撤!”片刻的寧靜中他聽到手環拉動的聲音,姜安鎮定的神情瞬間慌亂,邊跑邊招手示意他們離開倉庫。
這些歹徒都是窮兇極惡之輩,為了毒品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砰”一聲巨響,隨著幾聲哀嚎,舞臺瞬間煙霧瀰漫。
倉庫火焰四起,硝煙嗆人。
姜安被爆炸產生的衝擊掀飛出去,他重重摔倒在地上,耳朵嗡嗡作響。
濃煙嗆得他咳嗽連連,腦袋昏沉的厲害,他握緊對講機,虛弱的聲音說道:“報告,我們遭遇到了埋伏,倉庫被炸ka……”
耳麥中傳來警察焦急的聲音,一片狼藉中,姜安的手漸漸鬆開。
又一次黑幕轉換場景,片刻後舞臺燈全亮。
醫院內。
姜安臥在床上,眼神迷離地盯著天花板。他手上插著管子,輸液袋裡的藥水慢慢往身體裡滲透。
“本次緝毒行動,九名同志犧牲,六名同志重傷。”禁毒緝毒支隊長關文沉重地說著,聲音有些哽咽,眼眶中有淚水打轉。
姜安低垂著眉目沒有說話,眼眸中滿是掩飾不了的悲傷。
“姜安,上面交給了你一個任務,等你傷養好後。”關文抬頭,“任務十分艱鉅,你可以選擇拒絕。”
姜安打斷道:“隊長,我去。”
“你考慮好了?”關文皺眉道,“這可不是什麼兒戲。”
姜安堅定地點頭:“我是一名緝毒警察,生來就是為國效力的。這點要求都做不到,我有愧於國家和我身上的警徽。”
關文嘆氣:“我明白了。”
“萬事注意安全,你可能要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
關文頓住,他看見了姜安眼底堅定的光芒。
“吾輩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