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打了個哈欠,這群人還有完沒完,

長孫無忌等別人說完廢話,最後一個開口。

“此農物乃是太子殿下最先發現,臣請陛下嘉獎太子,以示天下。”

李承乾鼻子一酸,眼淚汪汪,充滿深情的看向舅舅,

額的親孃舅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你還想著我啊。

李世民沒有說話,反而饒有興趣的看著長子,

小子,你不是向著你爺爺嗎?

老子就讓你明白明白,乖乖把屁股挪回來,跟著爹不香嗎?

是朕提不起刀,還是拿不起馬鞭了?

李世民半響才道:

“無忌說的是,不能因為你是太子,而不去賞賜。”

“你要給天下人做一個表率,凡對大唐有功勞者,朕都不吝賞賜。”

李承乾硬著頭皮行禮,二鳳這是吃醋了啊。

最近自已跟爺爺李淵親近,是有些忽略了親爹。

嗯,以後對老父親好點吧。

“繼續說,朕已經開始期待,你還能有何策論。”

清了清嗓子,李承乾愈加投入,

舉手投足間,一股上位者的氣質正在凝結,歷練而出。

頭頂上又出現天命之子的詞條,卟凌卟凌閃耀起來。

“總之,農為本,無論如何,朝廷必須保證百姓吃飽穿暖,這是底線。”

“下面我在說說工,工部主掌工匠水利,很多官吏認為工部是六部最差的部門,這是大錯特錯。”

“恰恰相反,前面的科舉制,曲轅犁,全都離不開工部,只有技術的改進,才能直接作用於各個領域。”

“徐雲在哪,快出來,給諸位講解一下,你工部這些時日的成果。”

徐雲一身官服,以他的官位只能站在最後面,放個屁李世民都聽不見的那種。

聽見太子叫自已,徐雲整理整理官服,身上散發出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信,

他們工部,他徐雲,在太子殿下英明指揮下,比任何部門都有用。

“臣在!”

給李世民行了一禮,徐雲在眾人的目光下,沒有怯場。

“我工部,應太子殿下的令,先後創立酒司,農器司,紙司,印刷司,還有正在籌建的兵器司。”

六部的大臣看著徐雲的樣子,心裡琢磨了一下,全都眼紅起來,

你一個小小的主事,這是多大的權柄啊。

你們工部這麼牛逼,聽起來把我們其他五部都囊括在內,你直接做尚書令得了。

三省長官,中書令,左右僕射,御史臺,五部尚書全部看向工部尚書段綸,還有一群武將看著熱鬧,

你工部出了個顯眼包,你這個尚書知道嗎?

段綸嘴角有些苦澀,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若是大殿能吼叫,他肯定大吼一聲,

我是真不知啊!

我心裡也苦,太子殿下直接讓徐雲辦事,反而不找他,這是不是看不上我啊。

“酒司,大家清楚,東西市的大唐國窖,諸位大人都是常客,國庫充盈多少,戶部的大人最是清楚。”

戶部原名民部,自李世民登基之後,為避諱他的名字,民部改為戶部。

戶部尚書現為戴胄,

戴胄見火燒到了自已身上,心裡暗罵一聲,但不得不承認,

“國庫確有進項。”

徐雲的頭昂的更高了,

“農器部,曲轅犁,筒車,以及還在研製的農具。”

“紙司,太子殿下有言,改良造紙術,迫在眉睫,這關乎到科舉制,義務教育的推行。”

“印刷司,也是如此,到時在廉價的紙上,印刷典籍。”

“至於兵器司,殿下高瞻遠矚,剛剛設立,專門研製各種武器。”

李世民聽到兵器司,瞬間想到渭水河畔,父子二人怒斥突厥可汗,

看來這孩子看出來,朕早晚會對突厥用兵,未雨綢繆。

“這麼說,工部的作用,朕還遠遠未看到。”

徐雲奏對完成,仰著頭,絲毫不在乎同僚們的目光,退回原位。

你們站在我前面又如何,論前景,論對大唐的貢獻,我工部才是最屌的。

“陛下,長安工部的工匠,已經足有幾千人,這些人都是能工巧匠。”

“我建議,提高工匠地位,科舉開辦工科,選拔工匠的翹楚之輩。”

誰能相信,工匠也能參加科舉,參加屬於自已的科舉。

立馬有大臣出言議論,

“這怎麼行,士農工商,提高工匠的地位,那不是亂套了。”

李承乾聽著這些人的聲音,還是老一套,

為了他們高高在上的地位,為了能統治其他階級,自私自利,真是可恨。

言語不再客氣,指著出言不遜的大臣們,

“若是你們也對大唐有貢獻,朝廷也會提高你們的地位。”

“可,你們誰行?”

遮羞布都不給這些官老爺們留,就差明說他們尸位素餐,佔著茅坑不拉屎。

“准奏,朕剛說過,有功者,不吝賞賜。”

功臣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更可以是一個階級。

李承乾行了一禮,這是替大唐工匠,所有默默付出,日夜掄錘子的工匠,感謝李世民。

“若是諸位反對提高工人的地位,想來,我接下來的話,你們更會反對。”

“那就是朝廷不再限制商人,讓他們自由流動,同時抽以重稅,充盈國庫,甚至替代農稅。”

果然,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就連長孫無忌等人,都皺起眉頭。

李世民也沉吟起來,思考著可行性。

古代以農業為本,認為農業才是國家穩定的基礎,而商人透過低買高賣獲取財富,沒有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對國家的作用小。

且商人流動性大,不易管控,主流觀念更是鄙夷,這種重利輕義的行為。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商人的逐利行為與儒家道德觀念相悖。

最主要的是,商人勢力過大,就會囤積居奇,影響一方穩定。

甚至是資助政治勢力,軍隊,引發動盪。

李承乾已經預料到了,反對的聲音會很大。

若這方世界不是大唐,坐在上面的不是李世民,他絕對不會說出這一策。

只有開放包容的大唐,萬國來朝的貞觀盛世,才能接納這些違背主流思想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