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鬧劇收場,暴露出朝廷內部存在很大問題,

李世民沒有責罰任何人,陰沉不定的臉上,突然戲劇性的轉變。

“說得好,這件事不必在議,焦正德,你也是盡職盡責,退下吧。”

他要打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大唐,絕不可因言獲罪。

今日若是罪責焦正德,明日就會出現不好的言論,用於抨擊新政。

裴寂笑呵呵的,重新坐回去,心裡想著怎麼跟太上皇邀功,

以表明他,還能為李淵盡力,為朝廷盡力。

“新朝初立,有什麼話,你們都能說,朕不會閉塞言路。”

“朕也不會只聽你們的言論,大唐時報剛剛施行,目前只在長安城,往後的日子,洛陽,黃河南北,都要實行,

朝廷的聲音可以讓百姓知道,百姓的聲音,也可直達天聽。”

房玄齡帶頭拍著板蕩,剩下的官員們面面相覷,也跟著拍起來。

其實大多數官吏,連大唐時報幹什麼的都不清楚,不過李世民會讓他們都清楚。

拍板蕩的聲音停下後,朝堂的氛圍又恢復如初,

李世民掃視一圈,暗戳戳將剛才跳出來的人記住,眼中厲色一閃而過,

“渭水盟約後,危難暫時消失,朕也能一心治理國家。”

“你們都有什麼想法,廷議吧。”

大臣們聽後,開始議論紛紛,前後左右,上上下下,

有些類似於高中課堂上,老師出了一道難題,讓大家討論解法。

李世民就這樣看著,等待大臣議論出的結果,期間眼神瞟向李承乾。

心裡想著,往日自已的長子最是跳脫,今天怎麼默不作聲,不像他的風範啊。

難道被大臣的參議嚇到了?

他覺得,這根本不算事,連撓癢癢都算不上,

想當初他為秦王時,上有李淵壓制,側有太子建成虎視眈眈,後有齊王如毒蛇伺機而動。

滿朝文武俱是打壓他的聲音,天策府威脅論甚囂塵上,

就連後宮裡,也有尹德妃和張婕妤吹李淵的枕邊風,與東宮一起詆譭他。

想到這裡,李世民心裡不禁好笑,太子還需磨練啊。

李承乾低著頭,不知親爹在一頓腦補自已,

他沒有說話,實際上是因為,

心裡有底!

真當他手刃四叔之後,一直在家吃糖喝奶啊?

手握四根擎天玉柱,文有長孫無忌,杜如晦,武有尉遲敬德,李靖。

吵架還是打架,誰不服來試試,腦袋給你打歪歪。

他是一直在思考,一五計劃說出的反響,以及父親會讓誰來實施。

這個人選很重要,必須能幹敢幹,需要有魄力,不怕得罪人。

幹著幹著那些世家大族就會反應過來,阻力一定不會小,

腦中閃過幾個人選,房玄齡杜如晦似乎都不行,看來還是舅舅長孫無忌最合適。

自已想也沒用,他最多有舉薦權,決策還得看父親李世民。

很快,殿內安靜下來,李世民一一聽著大臣們的意見,

聽的李承乾都快睡著了,無非還是以前那套,什麼以仁治國,君王要勤政愛民,

這些從大方向來說,沒有錯,

只是提高不了生產力,對人民生活沒有改善,甚至沒有具體要實行的方案。

最後也逃脫不了封建王朝的命運,陷入歷史的軌跡之中。

等所有人全部說完,李承乾站起來,朗聲開口,

“父皇,我有一策,可強國,富民,治天下。”

李世民驚訝的看向長子,剛才不是蔫了?

“仔細說來,說與朕聽聽。”

手拄著腦袋,李世民並沒有認為,長子真的能說出什麼來,

畢竟他還年紀尚小,平時又愛弄奇技巧工,史書都沒有讀過多少。

往日能有那些點子,已經是天資聰穎,可治國,到底不是小聰明有用的。

“治國無非是四個方面,士農工商。”

“士為政,農為本,工為進,商為動。”

“我大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基於健全,讓國家正常運轉,可選官制度一直是問題,

漢代舉孝廉,魏晉以來,將天下姓氏分為九品,上等姓氏生而為官,下等姓氏出生無望。”

“諸位細想,寒門無晉升之門,世家大族掌握晉升之路,有才有德者,豈能甘心?”

聲音不大,落在群臣耳中,卻是驚雷震耳。

不為別的,這切實關乎在座所有人的利益,

房玄齡為代表的寒士深有同感,恨無解決之法。

世家大族的官吏有驚怕者,有不屑者,

他們有的人怕朝廷有法子改變選官之制,有的人不屑一顧。

唐以前,可從未有改變者,一八歲小兒能有什麼辦法?

李世民面露沉思,連他都沒有什麼法子,人窮志短啊。

“我有一策,名為科舉制度,朝廷出題科考,面向全天下之人,

朝廷綜合考察,德才兼備者,為官,無才無德者,下落。”

此下落既有人下落之意,更有你姓氏下落的意思,

五姓七望,不就是靠著你那姓氏目中無人,居高自傲。

以後你想做官,可以,那就讀書去吧,和天下英才競爭。

李世民從皇位上站起,嘴裡一直唸叨,

“科舉,科舉,出題科考。”

“莫非是隋朝還在試行的進士科?”

李世民一語驚醒夢中人,

隋朝時,進士科的建立,其實就是科舉制的前身。

只是煬帝並沒有深挖,將其推行至全國,大機率是受到世家門閥的阻礙,有名無實。

房玄齡等飽學之士,自然知道進士科,瞬間明白了科舉制的意思。

“父皇說的是,科舉制就是從前朝進士科得來的法子,我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改進,

科舉制不光選拔官吏,還要選拔善武,善工,善農,善商之有才者,為國選才,事無鉅細。”

“哦,這麼說,你這科舉,不光要選拔官員,還要將天下有才者,皆入中樞。”

就在眾人暢想之際,官員中有一人低下頭,嘴角翹起,似在嘲笑,似在諷刺。

他是博陵崔氏嫡系,崔昶,現為禮部侍郎。

曾在前朝為官,煬帝設立進士科時,他曾深刨其漏洞,阻其施行。

就算科考試題,出題者是他們,判決者是他們,史書典籍又在他們手中,

就憑寒門那些寒酸子,還有鄉下那些泥腿子,拿什麼和世家大族爭?

天真,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