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公子成功後,能讓他們有無數個夢想。”

“奉孝,不是我劉牧成功,而是我們所有的人成功。”

“公子說得是。”

一路上,郭嘉也真正明白了劉牧,這是一個心中有萬民的人,和其他諸侯不同,他們所說的萬民只是自已實現目標的工具,他們的死活沒有人在乎。

就像兗州呂布和曹操之間的大戰,曹操屠城只是張邈等人起兵的藉口,他們在乎百姓嗎?當然不在乎,他們更在乎如何保護自已的利益。

襄陽的街頭人來人往,喧鬧聲不絕於耳。在這熱鬧的城市中,荀攸身為士族之人,交往的圈子也只限於士族之間。

劉牧和郭嘉二人在街頭巷尾四處尋找荀攸的下落。他們小心翼翼地打聽著,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線索。在與士族之人的交談中,他們不動聲色地套取資訊,試圖從隻言片語中找到荀攸的蹤跡。

每一個路人都可能是他們的線索,每一個角落都可能隱藏著荀攸的身影。他們的目光四處搜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街頭的喧囂並沒有讓他們分心,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找到荀攸的決心。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們的努力似乎沒有白費。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從一位士族人士的口中得到了荀攸可能出現的地方。兩人對視一眼,心中暗喜,立刻朝著那個方向趕去。

在尋找荀攸的道路上,劉牧和郭嘉不遺餘力。他們深知荀攸的重要性,也明白只有透過士族之人的交往,才能更接近目標。街頭的喧囂見證了他們的努力,也為他們的尋找增添了一份緊張與期待。

襄陽城北,竹林蔥鬱。荀攸與一群士族之人圍坐,討論天下大勢,氣氛熱烈。

劉牧和郭嘉則在不遠處,靜靜地聆聽著。

陽光透過竹葉的縫隙,灑在人們身上,形成斑駁的光影。

荀攸言辭犀利,觀點獨到,不時引起陣陣驚歎。士族們或點頭贊同,或提出質疑,爭論聲此起彼伏。

劉牧和郭嘉專注地傾聽著,眼神中透露出思考的光芒。他們時而低頭交流,時而凝視遠方,似乎在心中謀劃著什麼。微風吹過,竹葉沙沙作響,彷彿也在為這精彩的討論伴奏。

在這片竹林之中,智慧的火花碰撞,天下的局勢在言語間逐漸清晰。而劉牧和郭嘉二人相視一笑。

“兩位小友既然來了,何不坐下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中氣十足的說道。

劉牧第一時間也注意到了老者,老者目光深邃,彷彿一眼就能看清世間所有事情一般。

“不速之客叨擾前輩和諸位了。”劉牧和郭嘉快步上前,偷聽他人說話並不光明。

老者看向劉牧時,眼神有些奇怪,不過,他很好隱藏了自已的目光。

“二位小友應該不是本地人吧?請坐下說話。”

“多謝老先生!我們二人從北方而來,被大家的高論所吸引,實在抱歉!”劉牧開口說道。

反觀郭嘉依然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他和荀攸互相看了對方一眼,輕輕點了點頭。

“小友怎麼稱呼?”

“晚輩劉牧,字子正,冀州人士。

這位是在下好友,郭嘉,字奉孝,穎川人士。”

看到不卑不亢的劉牧,老者微微點了點頭,“老夫司馬徽,小友請坐!”

“原來是大名鼎鼎的隱士水鏡先生,晚輩失禮了。”對於司馬徽的大名,劉牧自然知道。

在漢代,有很多看不慣官場黑暗和政治腐敗的人,他們會選擇隱入民間,拒絕出仕,這樣的人有很多,被稱為隱士高人。

這類人往往性格孤傲,或者憤世嫉俗,亦或者想獨善其身。

司馬徽微微點了點頭,示意劉牧坐下。

劉牧坐了下來,司馬徽開口說道,“今日議題原本已經議論結束,今日兩位小友到來,老夫另設一個題目供大家辯論。”

在場的人都露出期待之色,“請先生示下!”

“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何以安定天下?”

司馬徽話音剛落,在場的人都在低語不斷。

“子正和奉孝二位小友遠道而來,不如你們先說說?”

郭嘉對於這個歷來不太喜歡,他並沒有第一時間表態, 而是看向一旁的劉牧。

這一幕剛好落到了荀攸的眼裡,荀攸認識郭嘉多年,郭嘉性格灑脫不羈,說話做事十分有主張,為何今日事事以劉牧為主?

他也在觀察劉牧,氣質長相併不算出眾,尤其是瘦弱的身材顯得很單薄,加之身高不高。

但是劉牧的不卑不亢給他留下很深印象,聽說是司馬徽時,劉牧露出一絲驚喜,不過轉瞬即逝,依然表現得很平淡。

這個穿著普普通通的少年難道有什麼了不起的背景?

像荀彧這樣觀察劉牧的何止一人,好幾個年輕人都對劉牧十分好奇。

“先生,我和奉孝是客,我還是想聽聽各位學兄的看法。”

劉牧姿態放得很低,以學子身份面對司馬徽和其他士族學子。

司馬徽對於劉牧知進退感到很欣慰,尤其是劉牧的身份,面對一群士人,如果劉牧這布衣搶了先,必定遭到其他學子記恨。

“子正謙虛,那就你們先來。”司馬徽也是給足了劉牧面子。

“先生,如今天下大亂,漢室勢微,各地諸侯都在忙於搶地盤。

面對如此亂局,當以武力平定天下。

沒了戰事,百姓自然不會流離失所。”一位青年學子說道。

“平定天下需要武力,這一點誰都清楚,但是到手的武力誰願意放棄?”

……

看著爭論不休的人,司馬徽問道,“元直,說說你的看法。”

劉牧轉頭看向一個青年男子,也是一身粗布衣服,身長七尺五寸,下顎稀疏的鬍鬚彷彿在告訴對方的年齡。

徐庶原名徐福,字元直,少年俠義,好打抱不平,為人報仇,白灰塗於面,但是被人抓獲,後來行刑前被朋友所救,從此開始習文。

“先生,學生仍然有很多問題至今想不明白。”徐庶拱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