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解決之道
大明風華之我是朱瞻基全文閱讀 不惑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下面有人求饒說:“大人,我們也是迫不得已。我們這裡沒什麼田地,進城幹活又要不了這麼多人。我們沒辦法,才走上這條路了。
要是有活路,我們也不會幹這要命的買賣啊!”
朱瞻基聽了有些不忍,他說:“我們是不是要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陳淵問道:“難不成他們以後販私鹽,我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我們訓練士兵的意義又在哪裡?”
“可是我們走了之後,他們沒有活路,還是要鋌而走險啊!”
陳淵沉默了,他說:“這事其實我有想法,可是做決定的卻不是我,而是皇上。”
“哦,你又有什麼想法?快和我說說。”
“這裡不是地方,回去再說吧。”
陳淵對浮洋村的百姓說:“反正本官把話放在這裡,你們以後安份守法,那就沒事。可是要是再幹販私鹽的活,那就別怪本官不客氣。”
說完,他帶著兵走了。
同時帶走的還有肖鐵柱兄弟倆,還有肖家這些年積累下來的財富。
不得不說這販私鹽就是來錢快,這肖家兄弟居然有幾萬兩銀子,當然,這裡面有一小半是貨款,是要上交給他們的上級鹽商的。
不過這錢被陳淵給拿到了,當然不可能交出去了。
回到了營地,陳淵讓人把肖家兄弟關起來了。
朱瞻基迫不及待地說:“你說說你到底有什麼辦法?”
陳淵說:“我們進帳說。張橫,你也來。”
張家人裡,也就張橫有點腦子,至於他的幾個兒子,全是隻長肌肉不長腦子的貨。
三人坐下了,朱九也拿出了紙和筆準備記錄。
陳淵對此也見怪不怪,他早就知道他說的話,會被錦衣衛記下來,然後交到朱棣手上。
陳淵說:“這鹽是要從開中制說起……”
所謂的開中制,就是商人把糧食運到缺糧的邊地,換來鹽引,然後再拿鹽引去買鹽。
這看上去是一舉三得的事,邊地不再缺糧,商人可以買到鹽,朝廷也省了錢,多好的事啊。
可是這壞就壞在聰明人實在是太多了,等到了明中期,開中制就被人給毀得差不多了。
首先就是皇帝發現這鹽引和錢差不多,於是就會濫發鹽引。
然後商人發現,從產糧地千里運糧到邊地,成本太高了。
我為什麼不就在邊地種糧,這樣不就省了運費了嘛。
可是這地從哪裡來呢?
於是商人就勾結邊地的武將,用各種手段從軍戶手中弄到地。
最後商人和武將賺了錢,吃虧的只有軍戶。
軍戶沒有了地,成為了上司的奴隸。
明末邊軍逃亡眾多,起義軍裡有大量的逃亡軍戶,原因就在這裡。
至於朝廷,到最後想省的錢根本就沒省下來,反而軍費是一年比一年多。
到了後來,光是關寧前線的軍費,就佔了朝廷的歲入的一半還多。
巨大的財政壓力,直接就壓垮了大明朝廷。
當然,陳淵沒有直接說明末發生的事,他只是假裝推理,說有這麼一種可能。
朱瞻基聽完他的描述,覺得這事還真有可能發生。
他一臉擔心的問道:“那要怎麼徹底解決這事?”
“一勞永逸的辦法肯定是沒有的,我們只能一樣一樣的解決。軍戶制是太祖就定下來的,這要改牽動的人太多,範圍太大,想改也改不了。
我們能改的,只能是開中制。說實話,這軍糧之事不能交給商人來解決,這樣只會讓他們和邊軍勾結。
朝廷寧願多費事,在邊地建糧倉,從周圍省份調糧支援邊地,也不能讓商人去運糧。”
朱瞻基頭疼地說:“可是這運費太高了啊!邊地沒有水路,只能陸路運,這一路上的消耗太大!”
“我有兩個解決辦法,不過第一個消耗有些大。”
“你說。”
“第一個就是修路,官道要修好,所有通往邊地的路要修得又平又直,正好我們不是有水泥嘛,可以修水泥路,這樣成本能下降一大截!
這樣的好處是不光運糧的損耗可以降下來,這運兵的速度也快了許多,一個地方有事,別的地方可以飛速支援。
當然缺點也有,這路有利於我們,也有利於敵人,這樣敵人的速度也會更快!”
朱瞻基想了一下說:“修路總的來說是利大於弊的,只要不讓敵人打進來就好了。耗費大沒事,一年修不好,兩年修,兩年修不好,十年修,總有一天是能修好的!”
“這種事就需要長期的去做,有這個恆心是最好的。第二個辦法就是發展四輪馬車,現在的雙輪馬車能運的貨太少了,而四輪馬車載貨又多又穩,比兩輪的好太多。”
“可是四輪的不好轉向吧?”
“一個小小的轉向輪就可以解決了。”
歐洲早早的就發明出了四輪馬車,而大明卻沒有。
這一來是大明的路不好走,太多的山路,四輪馬車根本就派不上用場。
還有一個是人力便宜,大明人多,不像歐洲的人少,有什麼讓人運就好了,馬可比人貴多了。
張橫一直沒說話,他說:“大人,我們不是在說鹽的問題嗎?怎麼現在說糧食和馬車去了?”
陳淵說:“這是因為要解決鹽的問題,就先要解決邊地的糧食問題,這是一連串的問題。不把上一個解決,下一個就沒辦法解決!”
朱瞻基點頭說:“是的,這就是一團亂麻,只有抓住一個線頭,才能理清所有的事。這糧食解決了,鹽呢?”
“鹽的事其實也不難辦,一個就是取消鹽引,也不分官鹽和私鹽。所有人都可以在鹽場買鹽,我們只需要專心經營鹽場就可以!”
“可是要是所有人都可以買鹽,這鹽就不夠了啊!”
陳淵笑了一下說:“我自然有辦法解決鹽的問題,可以用曬鹽的辦法,大規模的曬鹽,到時候想要多少鹽就有多少鹽,根本就不存在缺鹽的問題!”
事實上在南宋時期,曬鹽法就已經出現了,可是不知為什麼,到大明瞭,這個辦法也沒有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