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漕運
大明風華之我是朱瞻基全文閱讀 不惑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軍演之後,陳淵在京城又呆了幾天。
在這幾天裡,他和朱高熾推薦過來的人長談了幾次。
他把錢莊和異地存款、匯款這些事都說了一遍。
這個人是一個老帳房了,對這種事是一點就通。
他驚歎道:“原來還可以這麼玩錢啊!老夫玩了一輩子的錢,居然沒想到過。”
陳淵笑了一下說:“這才哪到哪啊,等你先把兩地的錢莊建起來了,我們再說以後的事吧。”
“是,多謝伯爺指點,老朽多謝了。”
老帳房離開了,朱高熾又找了過來。
他問道:“你什麼時候南下?”
“就這幾天吧。”
陳淵現在的任務還是督造大報恩寺,所以在大報恩寺沒建成以前,他還是
要回金陵待著。
朱高熾點點頭說:“此次南下,你好好的考察一下漕運,把它的優缺點全部摸清,然後寫成奏摺,送到我這裡。”
“朝廷還沒有定下是漕運還是海運嗎?”
“是的。”
因為朱棣暫時定都北邊,不過北邊的糧食不太夠,所以需要南方的糧食往北運,於是這就形成了漕糧。
這運送漕糧的方式就是漕運。
現在朝廷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走運河,一種是走海運。
雙方都各有支援著,而朱棣也在由於,到底哪一種好。
現在還只是大明初期,漕運還沒有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
所以就算是支援漕運的,也只是因為漕運安全,並沒有在這裡面收取利益。
這要是等到明中期以後,那漕運可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
正所謂百萬漕工衣食所繫,你再厲害的皇帝,也不敢去碰這麼大的利益集團。
陳淵想了一下說:“我知道了,我會好好的考察的。”
“行,你辦事我放心,好好做事吧,以後自有重賞。”
陳淵到是不在乎這賞不賞賜,他是真的想要做些事,好改變大明的命運。
在陳淵看來,每次改變一點點,等到他去世之後,就會對大明產生巨大的改變。
至於這改變是好是壞,誰也不知道,他也沒辦法控制,只能聽天由命了。
兩天之後,陳淵就南下了。
既然答應了朱高熾,他就選擇了坐船南下。
之前他也坐過船,一去一回都是坐船。
只是前兩次都是有事要辦,他沒心思看外面的情況,所以漕運什麼的,都被他給忽略了。
而這次,他是專門觀察著運漕糧的船。
首先要說一點,負責運漕糧的全是一些苦哈哈,但凡有點門路的,都不會幹這種買賣。
這運糧的人是要自行負責虧損的,也就是這船上的糧要是少了,那他們是要負責賠的。
本來這朝廷給的運糧錢就少,再加上賠損耗,那運糧人肯定是百分之百的虧損。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而對這種情況,下面的人也想到了一個辦法,那不是夾帶!
一般來說,漕運是不用交稅的,稅關的人也不能上船搜查。
於是這就給了下面的人操作的可能了,他們從南方買點貨物,放在船上,然後一路送到北邊,再在北邊賣了,回來時同樣如此操作。
這一來一回,就可以賺上一點錢,而且這還不用交稅,這讓他們賺得更多。
有些沒門路的商人,也願意給送糧人一點錢,然後把自己的貨放在船上。
有的時候可能只有一船的米,卻有九船的貨,全都掛上了運送漕糧的旗號。
當然,現在只是明初,還沒誇張到前面說的那些,不過這些事的苗頭已經有了。
現在運糧人還不敢太過份,不敢帶太多的貨物。
不過他們會在船後養一群鴨子,然後用船上落下來的糧食來喂這些鴨子。
等它們游到京城,個個是長得又肥又壯。
這也是京城烤鴨的種鴨的來源。
陳淵把他一路上的見聞都如實的記下來,這些是要交給朱棣和朱高熾過目的。
這一路上,陳淵雖然前進得慢,可是最後還是回到了金陵。
朱瞻基在碼頭等著他,當他看到陳淵拿著一本厚厚的冊子時,不由問道:“這是什麼?”
“哦,這是給皇上和太子的,是這一路上的見聞,他們想知道漕運和海運的優劣點,好自己做出決定。”
“那你覺得漕運好還是海運好?”
陳淵想了一下說:“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我們回去說吧。”
兩人回了家,寶慶公主看到陳淵回來,很是高興的跑了過來。
可是朱瞻基卻說:“姑奶奶,我們要談正事,你呆會再和師傅說話吧。”
寶慶公主聽了,很是不高興。
可是她還是乖乖的坐在旁邊,聽著他們說話。
陳淵拿出一張紙說:“我們把漕運和海運的優缺點都例出來,然後再進行對比好了。”
“好啊,這漕運有什麼優點?安全嗎?”
陳淵想了一下說:“目前來說是的,現在海運的風險還是有些大,一旦遇上大的風暴,很容易就船毀人亡。
可是這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每年刮颱風的時間就那幾個月,平時是不會有太大的風的,所以只要掌握了暴風的規律,海運和漕運的風險其實並不大。”
“好吧,就寫個暫時。還有優點嗎?”
陳淵想了一下說:“還有一個是可以監視運河兩岸的情況。如果某地有災,什麼旱災、水災什麼的,朝廷能很快就知道。”
運河天天都有船隻來來往往,有點什麼訊息,幾天後就能知道了。
可是要是沒有漕運,可能訊息就傳遞得慢了。
當地官員要是想隱瞞下去,也是可以的了。
朱瞻基點點頭說:“說得有道理,繼續。”
陳淵想了好一會,然後說:“目前想到的優點,就這兩條。”
“不是吧,漕運就這兩條?”
“哦,還有一條,可以養活的人多。可是這也可以反過來說,就是耗費巨大!”
“怎麼說?”
“運海有幾段是沒辦法自己划過去的,需要縴夫拉過去,這縴夫要錢吧,這錢不可能是當地官府出吧,只能是運糧的人出。
最後這成本是不是就要攤到這漕運裡面去了?所以這就是耗費巨大,同時能多養一些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