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皇帝既有所求,那我自然用心講解.”

雖然現在劉邦還不是皇帝,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將來這天下姓劉。

“高祖皇帝?沒想到我劉邦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最終卻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真是荒唐.”

話雖如此,但此時的劉邦已經樂開了花。

“高祖皇帝,您可知不久的將來,您的很多兄弟都會死於您手?”

高祖震驚,至少在現在看來,他不會那樣做。

看看身後的這些人,才剛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自己將來又怎麼會對他們下手呢?“年輕人,我的兄弟們跟我風裡雨裡,我不會辜負他們,絕對不會!”

在站到那個位置之前,滿嘴仁義道德是拉攏人心的基本修養。

但是一旦到達了那個位置,功臣彷彿就成為了一統天下的一個威脅。

因為功臣最容易權傾朝野,最容易拉攏人心。

“希望如此,陛下.”

趙錦程已經不想再去辯解什麼了。

因為他知道,即便他說出一番大道理,也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韓信還是會死在呂雉手中,張良也會鬱鬱而終。

想想當初韓信身上揹負的罪名,“欲聚集家奴、囚徒,謀刺皇后”,實在是荒唐。

堂堂漢軍大將軍,想要拉攏一批忠心耿耿的將士,實在太過簡單,為何要去聚集家奴和囚犯?聚集這麼一批人,就是在自投羅網。

趙錦程心中憋了一口氣,他看著劉邦身後那些出身入死的兄弟,實在為他們感到不值。

即便是毫無計策,甚至可以說毫無心眼的樊噲,最終也不能善終。

劉邦實在是心狠手辣。

“自我死後,我大漢的天下如何?”

劉邦接著發問。

趙錦程只能收著情緒,繼續回答。

“稟告陛下,您之後,便是漢文帝、漢景帝,他們開創了一代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雖然這並不是可以比肩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時代,但是文景之治亦對漢朝的長治久安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自文景之治後,漢武帝登上歷史舞臺,他奠定了漢朝長治久安的基礎,自武帝始,漢朝真真正正不再受到外族威脅,穩坐天下.”

想到當初節目創辦之初便對話武帝,實在是酣暢淋漓。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大齊名的皇帝,趙錦程總有一天要全部訪問。

“四百年基業,還是太短了呀,前前後後只怕也不到二十代君主.”

劉邦雖表現擔憂,但是內心已經非常知足了。

看看眼前剛剛覆滅的秦國,不過歷經二世,和秦相比,大漢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年輕人,你可有能力帶我去會稽郡看看?”

那裡是劉邦當初起兵的地方,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前,他最想念的就是當初的生活。

在家鄉,他不過是一個小混混,不學無術,安穩度日。

自會稽郡起兵,他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沒什麼區別,甚至人馬還不如當年陳勝吳廣的十分之一。

但是農民積壓的怒火,讓起義的部隊越來越大。

反抗暴秦,成了很多人唯一的出路。

趙錦程作業系統,和劉邦一同來到了會稽山陰。

這裡還和往日一樣平靜。

與其說是平靜,倒不如說是死氣沉沉。

常年的戰亂已經讓平民百姓失去了生機。

他們對生活已經沒有了希望,過一天是一天了。

劉邦站在家門外,遠遠地望著家人。

老父頭髮花白,仍在家中勞作。

妻子呂雉獨自照顧孩子,她的心性也足夠堅定。

雖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不是已經死在了征戰的路上,但是現在的她能做的,也只是為他照顧好這個家庭。

“這些年真是苦了呂雉,等到天下一統,她必是漢室皇后.”

現在的劉邦並不能進家門,即便進去了也很快離開。

他不會給呂雉這種虛無縹緲的希望。

“陛下可知未來呂氏才是漢朝權傾朝野的一脈.”

劉邦防備了所有人,功臣斬殺殆盡,卻唯獨縱容了自己的枕邊人。

呂氏一族逐步上位,漢氏天下一度掌握在呂雉一人手中。

聽到這話,劉邦震驚,他不敢相信一個村婦最終會對自己的基業有這麼嚴重的影響。

“您死後,呂雉被尊為太后,而後被尊為太皇太后。

因為皇帝年齡尚小,所以呂雉一直干政.”

呂氏之人自然也跟著飛上枝頭,全部搖身一變,成為了在朝堂上有話語權的國之重臣。

劉邦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

這分明就是盜取漢軍一統天下的勝利果實。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村婦得到權利後居然會這麼可怕。

不過這一切依然無法改變,等到對話結束,劉邦依然會回到最初的歷史軌跡,對對話內容便會全然忘記。

“年輕人,我漢室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劉邦對聽到的一切都已經坦然接受,百年之後的事情,他也沒辦法去左右。

“稟告陛下,每個朝代都有它的命數,四百年後,大漢命數已盡。

奸臣當道,皇帝昏庸。

毀掉一個盛世基業也不過只需要一個昏君罷了.”

雖說大漢基業穩固,若一直有能臣良將,說不定還可以多撐一段時間。

但是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上,但凡出現一代昏君,對大漢的基業就是致命打擊。

這段快速前進的列車突然遭遇急剎,自然會對車身以及乘客帶來很大的傷害,甚至是不可修復的傷害。

“不過,高祖皇帝幸甚,總有那麼一批人自始至終都是漢臣,即便漢室隕落,也總有人扶持.”

這其中便有漢皇后裔劉備,也有像荀彧這樣的漢室忠臣。

“好,甚好!”

雖高祖皇帝和西楚霸王相比,少了很多鋒芒,在後世的評價中也少了很多支持者。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代開國皇帝,成為從市井而來,最終高居廟堂的傳奇。

分別之後,趙錦程心中五味雜陳。

他為項羽惋惜,為韓信惋惜,也為大漢惋惜。

但歷史就是這樣,不可挽回。

即便心中有再多不平,那也只能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