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與屈某的政治立場完全符合,先生莫不是調查過我,今日特意在這個地方等我吧?”

無論換做誰,突然出現這樣的一個人,還說自己沒什麼仕途上的追求,而且還可以完全迎合屈原。

此人是一個間諜的可能性只怕要比這件事是一個巧合的可能性要大。

“屈原先生誤會了,我只是覺得您說的完全正確,因為我知道日後的秦國到底會何其強大,到了那個時候,楚國三十萬大軍都守不住門戶.”

趙錦程心想,自己知道歷史,和提前調查過屈原確實也沒什麼區別,而今天自己確實也是專程在這裡等候他的,所以他說的完全正確。

但是沒辦法,如果不撒謊,估計現在已經被屈原趕走了。

如此真性情的人可不喜歡藏著掖著、唯唯諾諾。

屈原起身,放下了手中的酒,邀請趙錦程一起沿著河邊走走。

現在已經到了傍晚,夕陽灑在這汨羅江上,波光粼粼、格外耀眼。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同時也是集大成者,他給整個戰國時期的文學都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以聽到離騷從屈原的口中說出,趙錦程已經不枉此行了。

“屈原先生,您的離騷我聽過,也背誦過,您開創了一個時代,將來楚辭一定會流芳千古,成為一套獨特的文學形勢.”

“但願可以如先生所言。

屈原已經沒什麼可以給楚國留下的了,如果楚辭可以讓百姓一直記得楚國,也算是屈原給楚國做的貢獻.”

無論到了什麼時候,屈原的心中一直都會惦記著楚國,他從來都不會計較個人得失。

“屈原先生,如果可以,您給我講講離騷吧,這樣我此生無憾.”

看著趙錦程如此真誠,屈原也不推遲,和趙錦程再次席地而坐,看著這江水,誦起了楚辭。

以古人的方式授課,趙錦程一臉懵,但是他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屈原先生高貴的氣質和文化底蘊。

如果屈原先生從未置身朝堂,那一定會成為一代優秀的文學大家,只怕可以做到鬼谷先生和荀夫子的地步,受到當代文人的最高敬仰。

雖然趙錦程聽不懂古文,但是他學過離騷,他知道屈原的剛正不阿,知道他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也知道他對楚國的那顆赤膽忠心。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為止九死無悔,這便是屈原,這便是可以為了國家自投江中的屈原。

既然自己救不了國,那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趙錦程知道屈原的傲骨,也知道他的執拗。

屈原看不得楚國受苦受難,如果讓他看到楚國為秦國所滅,他一定會更加傷心吧。

對於屈原來說,早點離開,也是一種解脫。

“屈原先生,或許您不必為了楚國擔心,沒有什麼事情是一成不變的,即便將來楚國受難,但百姓還在,楚人才是楚國的根基,不是嗎?”

趙錦程試圖安慰屈原,因為如今他們所在的地方是汨羅江,系統既然安排自己來到了這裡,那今天應該不會什麼大事也不發生。

或許屈原就是在今日投江,或許自己在這個虛幻的、不被記得的世界,可以把他留下。

“先生所說不假,不過,屈原執拗,心裡認定的事情,別人是斷然無法改變的。

即便如今的七國原本就是一國,最終天下一統本就是分內之事,但屈原認定了楚國就是楚國,滅亡就是滅亡,再也找不到什麼別的藉口來說服自己.”

聽了屈原的一席話,趙錦程知道自己也無法再勸,他本就改變不了什麼,經歷了這麼多朝代,趙錦程早就看透了,也接受了,自己就是一個旁觀者,永遠都是,歷史斷然是不會改變的。

不過趙錦程今天想錯了,屈原今天就是單純來喝酒的,絕不會在今日投江。

“或許,屈原先生,我應該告訴你我真實的身份。

您與眾不同,說不定可以理解.”

屈原笑了笑,他感覺眼前這個人就像是再說什麼胡話一樣。

“先生什麼意思?屈原現在已經不解了。

說不定稍後先生說的話會讓我更糊塗,不過我倒是願意一試.”

於是趙錦程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不過“穿越”這個古人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概念,屈原是肯定不會理解的。

“先生的意思是說,你不是這個朝代的人,而是來自未來,並且知道離騷可以長傳於世,也知道楚國終將滅亡.”

看來這次趙錦程的解釋還是十分有限的,可能也是因為聽講的人不同,所以理解的程度也不同。

大才大智之人,自然更容易理解趙錦程在說什麼。

“屈原先生說的不錯,我就是來自未來,雖然先生不清楚是透過什麼途徑,但是這確實是事實。

所以我瞭解千年前的事情,也瞭解如今的楚國,瞭解先生.”

屈原對於趙錦程的話,選擇了相信。

如果他是別國的間諜,是斷然不會編造出這樣的言論的。

所以不管自己理解不理解,這個人的話還是可以相信的。

“那我就不能再稱呼你為先生了。

畢竟你是後輩的後輩,況且也不一定就是我楚地之人。

不過可以和你這樣有趣的人有交集,也是屈原的榮幸.”

“哪裡哪裡,可以和屈原先生對話並討論文學,才是我的榮幸。

先生有所不知,為了紀念您,後世還專門設定了端午節,在這一天,我們會吃粽子、划龍舟,就是為了紀念您。

可見您的精神和文學造詣,後世之人是十分認可的.”

聽聞趙錦程如此說,屈原倒是也沒有掩飾,沒有虛偽的謙虛。

可以透過文學讓世人知道楚國,知道楚人屈原,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那先生之稱呼就此作罷,也只能叫你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