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趙錦程便準備好,設定系統回到和朱棣約定的時間。

不得不說現在系統在時間問題上已經好用多了,就好像一個時間線上的導航一樣,可以特別精準。

大明早朝,眾臣朝拜。

在進入大殿之前,便已經開始行叩首之禮。

明成祖朱棣也已早早坐在了大殿龍椅之上,他知道今天自己難免要浪費口舌。

為了穩定後方,他必須提前給眾位大臣打幾針預防針。

“眾臣覲見!”

隨著內務府總管太監的一聲吶喊,百官從殿外一步步走進了大殿之中。

帶領文臣的是當朝太子朱高熾,他在文臣之中有些極高的威望,因為他的賢良寬厚,明眼人都知道朱高熾將來必是一代明君。

帶領武將的是漢王朱高煦,他跟隨朱棣征戰殺伐屢立戰功,在武將心中,朱高煦已經是他們的將軍了。

這便也是皇帝的制衡之術,如若太子獨大,只怕當朝皇帝的地位會受到影響。

“眾位愛卿,今日不論他事,你們給朕的奏摺朕也都看了,沒什麼大事,各部分別自行處理即可。

今日朕只論出兵瓦剌之事,眾位愛卿可以暢所欲言,朕赦你們無罪.”

雖然有此一言,但是依然沒有人敢做出頭鳥,站在那個風口浪尖。

趙錦程也看出來了,兩位皇子如若不率先發話,只怕氣氛會一直尷尬下去。

“如何?哪位有見解?如若沒有,朕便說說自己的想法.”

若一直沒人發話,這出兵瓦剌的事便可以定下來。

但是這樣一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問題,最終堆到戰爭時期再解決,那便會影響前方大軍。

“陛下,臣有話說.”

只見太子殿下站了出來,他這邊其實有很多的問題,後方監國的重任將來必定會放在他的身上,有問題此時不說更待何時。

“好,太子請教.”

“陛下,我大明多年來處於被動防禦狀態,北方邊境一向不安定,臣知道,出兵是必然的,北方瓦剌的囂張氣焰必須滅一滅了.”

聽聞此話,朱棣便知,大方向上已經沒問題了,就看接下來眾位大臣到底會有什麼問題。

“但是陛下,臣認為,如今並不是出兵的最佳時機。

目前邊境尚算安穩,我大明也需要厲兵秣馬,在出徵之前,國庫必須足夠充盈,百姓的生活也要有基本保障。

如若不然,那打仗給國家帶來的負擔,百姓們是承受不起的.”

趙錦程也聽明白了,其實說白了就是錢的問題。

只要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出兵瓦剌就一定有隱患。

說不準後方不穩,地方民變或者兵變,大明便內憂外患了。

“陛下,臣有本啟奏.”

此時武將之首朱高煦也必須發話了,他看出來了皇帝的心思,此戰不僅不能免,還需要打的迅速,打的漂亮。

他必須無條件地支援當今天子。

“敢問太子殿下,你可知要達到你說的那樣的盛世,要花費多少時間?在大明進步的同時,瓦剌也斷然不會閒著。

如若他們整軍備戰,我軍在草原進擊便會處處受制於敵。

你不是武將,你如何知道瓦剌騎兵的威懾.”

此話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如若出征,那便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在草原上,便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天下。

即便朱棣有紅衣大炮,但是如若敵方騎兵偷襲,即便是朱棣的精銳部隊,怕是也不能立刻反應過來。

況且草原四面八方也沒有什麼屏障,敵軍若主動進攻,進攻的來向怕是都很難搞清楚。

所以現在攻打瓦剌便可以攻其不備,不能讓他們的騎兵日益壯大,這樣對明軍是極其不利的。

“太子可聽懂了?”

朱棣在堂上踱步,得意地問道太子殿下。

看來他對於朱高煦的回話特別滿意。

“陛下,如若必須出征,那從現在開始,宮中就要緊衣縮食,首先大型宮殿的製造和修葺必須停止,然後就是皇宮的吃穿用度。

無論如何,不可以增加民稅,也不可以在戰爭時期違反大明律例,進行不合理的搜刮.”

朱棣聽明白了,說來說去也便只是錢的問題,而且這錢最主要是要從皇宮這邊出。

“宮殿建造和宮中的吃穿用度都可以縮減,這沒問題。

朕的後方交給你,太子,其他的事情你拍板就可以了.”

這可是一個千斤重的擔子,後方不穩,那前軍便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朱棣一句後方,一來是大明的百姓,二來是軍隊的後勤補給,如此重大的任務交給太子殿下主理,只怕他要一個人分成幾瓣來用了。

但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既然陛下都已經發話了,太子殿下也自知除了他沒人可以照顧好大明的後方。

“臣遵旨.”

如此一句,便肩負了大半的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