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趙錦程開始“扯淡”,這種人盡皆知的事兒,都讓人懷疑他是來湊時長的了。

“哈哈哈,那是自然,朕對修宮殿、修長城,都花費了不小的精力。

朕修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族,特別是瓦剌一族,一直對我中原大地蠢蠢欲動,朕絕對不會容他們放肆!”

在大是大非面前,朱元璋從來都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他可不會揮霍大明朝,也不會揮霍百姓。

“至於修宮殿,朕想讓這裡可以代表我大明,將來萬國來朝,朕一定要讓他們見識到大明的實力。

這自然要從皇宮開始展示.”

如此說來倒也不無道理。

大明朝外交發達,不僅僅是周邊國家對大明臣服,海外的很多國家將來都會因為鄭和下西洋而和大明建立關係。

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深謀遠慮。

雖然出身貧寒,但他已經練就了帝王之術,一直都在以帝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終於,趙錦程問到了最重要的問題,皇位承襲。

十年後的今天,太子朱標已經去世,這位朱元璋最看好的接班人,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離開了自己的身邊。

即便朱元璋心裡難受,但是這天下還是需要交出去,交給一個他信得過的人。

若從一開始便選擇燕王朱棣,只怕也不會有後續的靖難之役。

或許是對如今朝廷的自信,朱元璋相信,即便新皇乳臭未乾,用不了多久他也可以鎮得住這個朝堂。

奈何朱允炆不爭氣,一上臺的一系列政策就是在對他的叔叔伯伯們趕盡殺絕呀。

削藩這種朱元璋都不敢輕易去做的事情,朱允炆又何來的勇氣呢?“朕會把皇位傳給太子朱標的兒子,若朱標不死,允炆便是將來的太子,他是嫡長子呀.”

如果按照“立嫡立長”的說法,朱元璋的做法完全沒錯。

只不過他沒有想到朱允炆居然會如此強硬,也沒有想到他朱家人終有一天會和自己人刀兵相見。

“聖上,朱允炆年齡尚小,您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兒子,若他不能勝任皇帝位,您不怕會影響到大明江山嗎?”

如若這話是大明的朝臣說出來的,恐怕現在已經被送上斷頭臺了。

這可是非議國策,非議儲君呀。

雖然朱元璋也知道,這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這一定是最正確的。

如若從他開始便不遵守“立嫡立長”的制度,那將來大明朝勢必會出現很多奪嫡的情況。

身為帝王,自然不能只考慮眼前。

朱元璋也相信,只要自己為朱允炆安排好後邊的路,他一定可以成長起來的。

“好了,朕累了,今天的問答就到這裡吧.”

趙錦程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朱元璋沒有把自己扣下已經是莫大的仁慈了。

於是在朱元璋改變想法之前,趙錦程連忙作業系統離開了。

這一次,趙錦程見識到了一個帝王十年的蛻變。

沒有人是天生的帝王,但是坐上了那個位置,即便是氣質也是可以學來的。

身為帝王,就要考慮周到,要足夠主觀。

沒有人可以左右他的想法。

身為帝王,也要足夠偏執,足夠威嚴。

帝王之術除了正氣仁慈的方面,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為君者變得暴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