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戰局分析
典藏華夏穿越之對話上下五千年 夢遊諾克薩斯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趙錦程接著說了下去。
“如若大明在此時選擇了修養生息,那便是在培養自己的對手。
大明百姓眾多,要想百姓安居國庫充裕,是一個很大的任務.”
“但是瓦剌並不那麼在乎百姓,他們的朝臣就是一群狂熱之徒,對於他們來說,準備戰爭是比我們要容易得多也痛快地多的.”
聽著趙錦程的講解,太子殿下也逐漸明白了皇帝陛下的心思。
當今皇帝是一代名將,所以對戰局的分析能力也要高於常人,他既然覺得現在可以一戰,那就說明當下確實是最好的時機。
“對於父皇,我們都認為他好戰,但是如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誰又樂意一戰呢?風餐露宿、提心吊膽,誰又會喜歡這樣的生活?”
太子殿下的想法很正確,這確實是最好的戰機,否則皇帝又怎麼會在此時選擇御駕親征呢?在瞭解了陛下的心思之後,太子更加覺得自己這個監國的任務十分重大,也十分艱難。
“相信陛下一定會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出兵,到時候打瓦剌一個措手不及,我大明騎兵在平原地帶也絕對強悍,只要找到了瓦剌朝堂宗族的位置,也一定可以所向披靡、直衝敵陣.”
趙錦程的分析讓太子殿下減少了很多擔心,原本他對於主動出擊並不看好,如此說來,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父皇也老了,如今還讓他御駕親征,實在是做兒子的不孝.”
大明以孝治天下,皇帝陛下的御駕親征,自然會讓太子首先想到自己的不孝。
“太子殿下不必擔心,我覺得您如若不讓陛下出徵,那才是不孝呢。
陛下可是有著封狼居胥的夢想的,若不讓他御駕親征,這個夢想就再也無法實現了.”
看著趙錦程對皇帝陛下如此瞭解,現在說他不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只怕也沒人相信了。
太子殿下也對面前的這個人有了興趣。
“先生如此博學,之前在宮中怎麼沒有見過先生?”
趙錦程一愣,自己又如何配得上博學這兩個字,只不過自己來自未來,知道一些歷史罷了。
直播間的觀眾們也紛紛起鬨,好像每個人多讀一些史書,到了過去的朝代之後,就都可以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一樣。
“不敢不敢,太子殿下,我就是最近才來到大明,你就當我是一個異國人士吧。
我只不過最近和皇帝陛下的對話多了一些,所以比較瞭解他罷了.”
看來確實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知道身在局中的人是很難看清自己的。
“先生謙虛了。
或許先生可以成為太孫的老師,剛才那番話對太孫說一遍的話,一定可以對他有很深的影響.”
竟然選擇讓趙錦程去教育自己的後代,這就足以說明在太子殿下心中對趙錦程的認可了。
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恭維,但是趙錦程是非常開心的。
自己在古代得到的認可可比在現代社會得到的多得多。
特別還是未來大明天子的認可,這可真是不可遇也不可求呀。
“太子殿下太看得起我了,我呀,倒是可以和太孫討論一下剛才的話,但是當他的老師,那完全不能勝任,我對當代的文學可是一竅不通呀.”
如若趙錦程真的答應下來這件事,那可就誤人子弟了。
況且他真的就是一個匆匆過客,又怎麼可以在大明朝呆太長時間呢。
“即便只是一次教導,那也算是他的老師。
先生就不必推辭了.”
看來不久後趙錦程還會見到另外一位皇帝,祖孫三代勵精圖治,才有了大明的盛世繁華。
同時趙錦程對這次的對話也相當滿意,沒想到同一個時代,他可以連續對話三位皇帝,這樣倒是省了很多事情呀。
“太子殿下希望將來的太孫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呢?”
即便趙錦程知道這個答案肯定是希望他可以勵精圖治,好好把握大明安穩的時間,專心發展。
但是趙錦程同時還些其他方面的答案。
坐在一旁久未說話的太子妃也終於發話了。
“我呀,就希望太孫可以安安穩穩地當他的皇帝,也不求他能成為盛世明君,但求他治下的天下能長長久久,他可以活到百歲.”
可憐天下父母心,母親的一番話,也正說明了他們對太孫的期待,只要他平平安安,那便是大明之福。
“將來太孫身為皇帝,必然不會像現在這樣放蕩不羈,而是要面臨很多束縛。
只求他不要改變心性,只要一心為我大明,用什麼方式手段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首先太子殿下其實並不擔心太孫的心性,他知道太孫即便不會成為一代聖君,不會達到比肩當今聖上的成就,但是他一定會是一位為國為民的君主,絕對會是一位明君。
“也就是說即便他崇尚武力,而不是勵精圖治,您也可以接受?”
趙錦程不解,仁宗推行的明明就是仁政,他並不喜歡征伐,將來自己兒子的路,他又怎麼會不安排呢。
“他有他自己的路,如若我現在便規定好,幾年十幾年後局勢發生了變化,他就會變得畏首畏尾,到時候反而會使我大明受制於君主。
未來的事情,誰又說的準呢?與其現在告訴他必須勵精圖治,倒不如讓他自己去判斷時局,自己去思考.”
太子殿下這一生便是被太多的安排,即便身體羸弱,也不應該完全沒有接觸軍隊的機會。
而如今的太子殿下幾乎不能認全軍中的將領,這對將來繼承大統是相當不利的。
所以他不希望自己對自己的兒子有過多的安排,這樣便會束縛他的手腳。
一味的選擇文或者是選擇武都是不合理的,規定何時厲兵秣馬,何時準備打仗,也是不合理的。
唯有主君自己有自己的判斷,才是最最合理的。
“太子殿下之心,我已然知曉。
大明如若沒有您,後世一定會走很多彎路。
大明有您,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