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三章 虎踞龍盤(1)

“是啊,為什麼全國各地有如此之多的‘印心石屋’碑呢?難道歷史上曾經有過什麼運動不成?”白蘇珍問。

嶽靈珊道:“皇帝親賜匾額,在那個年代是非常高的榮譽。1836年,也就是道光十六年,陶澍回安化省親,特地將‘印心石屋’四字摹刻在陡峭的山崖之上,作永久紀念。後來,陶澍在自己任職的地方,以及途經的一些山水名勝,命人根據道光帝的墨寶,勒石摩刻‘印心石屋’石碑,一方面表達思鄉之情,一方面顯示皇帝對他的器重。這就是全國各地儲存有大約十幾二十塊‘印心石屋’碑的原因。咱們眼前的這塊碑,也是這樣被刻在這兒的……”

段郎道:“看不出來,嶽靈珊小朋友記憶力如此驚人,小的時候看過的書籍至今還記得那麼清楚,可以可以,佩服佩服。”

嶽靈珊道:“衝……段郎哥哥,您以為我是那種被家長寵壞了的小女孩嗎?我母親甯中則未成親時外號‘華山玉女’,武功上的造詣自然不說了,品德上講也至少夠的上‘賢良淑德’四個字,因此,我從小被母親嚴格的訓導,並非是不學無術的華山派掌門之女……”

離開印心石屋之後,一行人已經非常融洽了。不再分先來後來,也不再有衝哥哥與段哥哥的區別,四女之間的隔閡似乎完全消除。

來到古琴臺,因為前面大家都已經熟知了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對琴臺碑的記載就更加容易理解。對古琴臺園中的對聯也是心領神會: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撫琴。

導遊介紹道:“尊敬的白董事長,我是這次古琴臺全程的導遊小遊,你們叫我遊導或者小遊都可以。大家現在的位置上,可以看到衣服對聯,此聯上聯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聯出自《詩品·實景》:‘晴澗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撫琴。’此聯明白如話,雖是集句,然信手拈來,天衣無縫,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李湘道:“小遊,你們整天都在這裡,接觸到各種各樣的音樂專家,可否對俞伯牙的琴技做一個簡短的介紹?”

小遊道:“俞伯牙的琴技肯定是非常高超的,不然,就難以依靠琴聲表達出情意。《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並認為其高超的琴藝乃‘積學’而成。然據《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島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這就是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道理。得道之後的俞伯牙,創作出了一大批高質量的音樂作品,相傳《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咱們等一會兒就可以欣賞道俞伯牙創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

何碧香道:“《高山流水》是不是就是根據咱們先前聽的故事裡的情節進行創作的?真的能透過琴音表達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嗎?”

段郎道:“我對於音樂也算略知一二。琴音的表達情感,一般是透過以下手段來實現的,第一是旋律。旋律是音樂的語言,是直接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其次是節奏。節奏是音樂的形象,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在的,我們把它稱作音樂的節拍;另一種是內在的,我們把它稱作音樂的節律。再次是曲調。曲調是音樂的氣質。不同的曲調有不同的氣質,也能表達出不同的情意。”

導遊小遊道:“看不出段王爺還真的懂音樂呢……我與許許多多的音樂家都有接觸,我為他們當導遊,我向他們介紹旅遊知識,他們也向我介紹了不少音樂知識。所謂知音,最原始的意義就是懂音樂——不過,現在而今眼目下,知音的含義已包括但不限於懂音樂了。我們於是乎把‘高山流水’列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高山流水’不僅僅用來比喻樂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廂記·病晤》:‘清商繞畫梁,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也用來比喻人與人的相知。《大宋宣和遺事》前集:‘說破興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白蘇珍多次來琴臺遊玩,都沒有這次收穫大。於是說道:“我來這裡的次數不少,收穫也不少,但加起來也沒有今天的收穫多。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有了段王爺這位前無古人的知音……”

段郎道:“我哪裡算得上什麼知音哦。我只是對音樂略有愛好而已。”

小遊道:“段王爺不用謙遜,您的見解確實與那些專家相同,但講解比那些專家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吟詠古琴臺的詩,雲:‘鳳沼餘灰此處埋,空留雅韻築琴臺。胸無錦繡何當死,世有知交不用媒。白髮無端輸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籬風榭年年事,偶爾鸕鷀繞幾回。’這幾句詩每次我帶團的時候都會念給大家聽一聽。”

一行人進入碑廊,廊裡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小遊介紹道:“這就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嶺南才子宋湘題壁詩。宋湘是廣東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在他七十八歲時,因眷戀琴臺,前來一遊,遊後,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後人摹刻在石上,儲存下來,不僅是詩歌精品,也是書法珍品。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我們今天的遊玩就到此了,我有個不情之請,想請咱們的段王爺留下墨寶……說不準哪天哪個人將段王爺的大作鐫刻道琴臺之壁,又是一段風流佳話……”

白蘇珍道:“王爺,看在咱們小遊導遊這麼人情的份上,您就揮毫潑墨,寫一幅書法作品嘛……別讓我們失望啊,我們都很看好你哦!”

段郎凝神半刻,道:“去取紙筆來……”

欲知後事,請看下集:《潮起潮落》第十三章 虎踞龍盤(2)(未完待續)